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3511500000030

第30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及其应对——以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为个案的调查研究(1)

陈惟远

内容提要: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与城市迅速走向繁华形成对照,是边远山区村庄的“空壳化”和农民的贫困化。留守“空壳村”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必须妥善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探讨了现阶段欠发达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困顿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与对策

自国家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等问题,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养老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70多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55%。从1992年开始,浙江省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久前出台的全国首部社会福利发展的省级专项规划——《浙江省社会福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完善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福利项目,努力形成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然而,现阶段农村老年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15年来,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方面到底取得了哪些绩效?农村老年人从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和分析现阶段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遇到的问题。

俞源村为浙江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号称古代太极星象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在传统农业时代,俞源村因地处金华府至处州府的交通要塞,内连宣平、丽水、温州,外通武义、金华,而以耕读文明传世。就村庄的人口规模和富庶程度而言,都是远近闻名的村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个号称武义第二大村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名村逐渐衰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俞源太极星象村的开发,以及县、市、省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设立,俞源再次回到人们视野中。现俞源村有农户732户,村民1935人,其中老年人369人(2006年6月15日俞源村老人协会统计数据),占总人口的19.07%。农民人均收入2414元,居于武义县中下水平,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更是属于经济水平极不发达的地区之一。笔者数度前往俞源村进行调研,通过对该村数十户农户的入户调查,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情况、经济状况、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我们还对俞源村村委会干部、村老年协会的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访谈。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俞源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对完善浙江省农村养老制度建设、切实解决欠发达农村的养老问题,提出思考和对策。

一、俞源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俞源村作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369人,占总人口的19.07%。其中,60~69岁老人有139人,70~79岁老人有176人,80~89和90岁以上老人分别有51人和3人。其中,过去当过教师4人,工人13人,干部5人,党员37人。

在俞源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家庭子女供养生活

这种养老形式主要是指老年人的子女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物品、粮食等让老人生活。在俞源村,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靠这种方式生活。一般都是由儿子提供粮食(谷)和少许钱供养,女儿只是在过年过节时给老人一点钱。子女供养的程度主要与子女的经济状况有关,经济情况好的子女给老人的谷和钱多些,不好的则少些。个别儿子在村里的老年人(主要是独居的老年人)则是轮流在几个儿子家里吃饭。相对于其他几种方式,这种养老形式应该最接近传统的家庭养老。然而,由于俞源村的经济水平较差,村民的人均收入不高,子女们自己的生活都不太好,家庭没有充分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险的补给,难以提供老年人必需的生活开支,很难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一般给的粮食(谷)很少,只能是刚刚够吃,给的钱更是少得可怜。老年人自己多在家门边上的菜园种些菜,平时只能吃些粗茶淡饭。

(二)拿退休金生活

这种养老情况主要是指那些年轻时在外工作或是曾做过干部,后又(离)退休回到俞源村居住的老人,每月领取过去工作单位发放的退休金生活。比如在杭州铁路分局派出所内退回俞源村的老人俞山民,现在每月能领取到500元的退休金。这在经济条件不佳的俞源村,已经能够较好地生活了。不过在俞源村所有369名60岁以上老人中,干部、工人总数不超过20人,所以这种养老情况比较少见。当然领取退休金的老人相对于村里的其他老人,生活要宽裕许多,平时也有更多时间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如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精简下放的行政干部俞松发,在享受安逸老年生活的同时,发挥余力重新修纂了俞源村的俞氏宗谱。

(三)自己劳作生活

通常在多数人印象中,老人辛苦劳作一生,步入老年后应该主要就是享享清福,抱抱儿孙,过过轻松的日子。然而,由于俞源村经济状况不佳,对老年人的补助较少,年轻人虽大多在外打工,却难以补贴老人,因此很多老年人步入晚年后不但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还要继续大半辈子的劳作。在笔者入户调查的老人中,60~70岁的老人都自己种田生活,部分70岁以上的老人迫于生计,也不得不继续种田。即使80岁以上的老人多不种田,也都有自家的菜园,平时靠自己种菜以供食用,生活非常拮据,颇为艰难。还有一些有特殊技能的老人,如经营理发店的77岁老人邓国兴,至今仍在劳作。

此外,自俞源村因太极星象村出名成为风景区,而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一部分老年人被景区雇用,做些景区门票收检、停车收费、卫生打扫、看护等工作,每月有300~400元的收入。当然,这些老人相对于那些劳作在田地里的老人,又要好上很多了。

(四)领低保金生活

这是最为窘迫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已经没有什么劳作能力的,又无儿女供养,只有靠领取村里(大队里)的一些食物补助,以及国家通过乡镇政府统计、政府给予补贴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维持日常生活。在俞源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22户村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有11户,其中还有几户老年人还有身体残疾。

俞源村的老年人养老方式主要有以上四种,然而,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都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混合:老年人在子女供养或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同时,由于仍不够日常生活,还需要自己下地劳作,也有部分老人既有退休金,又有子女供养,衣食无忧,生活安逸。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老年人在过去年轻时都留有一定的积蓄,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老年人在无力下地劳作,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子女供养不够维持生活的时候,这些不多的靠原先劳作积攒的积蓄,也被用来维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至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参加投保到领取返还养老金要有一个时间段,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已步入老年的村民来说,几乎没有多大的意义。从村里拿回的《俞源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统计》上看,投保的136位村民中,年满60周岁的只有7人,占参保人数的5.15%。另外,相对于整个村里的369位老人,真正能够享受到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比例只有1.9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已经步入老年的村民。

二、现行体制下的俞源村老年人所享受的生活补助

在子女供养较少或无子女供养,且无退休金补助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如何生活?诚然,部分老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继续劳作得以生活,然而,对于那些已经上了一定年纪,无固定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赡养人无力赡养的老年人来说,乡镇政府、村集体所给的各种补助对于他们养老生活就显得异常重要。

现行体制下,俞源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主要有:村集体、乡政府在春节、重阳节(老人节)等节日期间的慰问补助,以及政府基于某些条件对于部分老人提供的国家补助。

(一)村、乡慰问补助

村里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一年两次的慰问补助,主要由村里的老人协会进行发放。一年内分为重阳节、春节两次,这两次补助发放主要基于老人的年龄:以60岁、70岁、80岁、90岁为界,重阳节的慰问分为4个档次,分别为10元、15元、20元、30元,春节补助也是如此,只是补助的标准提高到30元、50元、70元、110元。乡里对老年人的慰问主要针对80岁以上老人,一般也多以食物补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