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13511500000015

第15章 精英对贫困问题的认知和精英的社会意识(1)

王小章、冯婷

内容提要: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除了要关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那些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这方面,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一是社会中那些精英。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何谓贫困、贫困归因、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及主要责任者,叙述了精英对贫困问题之认知状况的经验调查结果;进而又参照德·斯旺关于“社会意识”的界定,简要考评了我们的精英的“社会意识”状况。

关键词:精英;对贫困的认知;社会意识

一、认知贫困的双维视野:穷人的呼声与精英的眼睛

怎样应对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怎样认识贫困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贫困越来越被作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贫困者的个人问题,出于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的需要,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社会科学的重视,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从结构解释到文化解释,社会科学家们提出了关于贫困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有关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不过,关于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社会科学家的那些正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学说,还应该关注那些并非社会科学家,更精确地说,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因为它们同样影响着,甚至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处理和应对贫困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针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从而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行动的取向,也影响着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落实。

在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中,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类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深深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他们对于贫困问题——包括贫困的表现、成因、影响以及解决贫困问题之措施的成效等——的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而发出的呼声,既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特别是在民主国家和正在民主化的国家中),同时还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之成效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真切地认知穷人自身对于贫困问题的认知,就成为制定、形成切实有效的反贫困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方面,近期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世界银行组织专家实施的PPA(Participatory Poverty Assessment,即“参与式贫困评价”)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从利害相关者的角度来理解贫困,而最重要的利害相关者就是穷人自己。在研究中,研究者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即,穷人如何理解和定义贫困、正规和非正规机构在穷人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如何影响贫困、贫困和社会分裂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当今世界上贫困问题集中的“南部”和“东部”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穷人的调查,最终从穷人的视角得出了五个关于贫困问题的主要结论:第一,贫困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心理上的、权利上的、知识和教育上的、健康上的等多方面的表现。第二,政府在改变穷人的处境方面大多是无效的。第三,非政府组织在穷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穷人通常不得不依靠他们自己的非正式的关系网。第四,家庭作为社会机构,在贫困的压力下逐渐解体。第五,作为互惠和信赖的结合的社会组织这一穷人仅有的“保障”正在逐渐解体。

除了本身深陷贫困之中的穷人,在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中,还有一类人对于贫困问题的认知也同样特别值得重视,这就是本研究要考察的社会中那些精英们的认知。由于置身于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掌控政治(行政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资源的位置上,精英阶层通常在制定、形成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因此,对于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形成和贯彻、公共行动的取向和实施而言,他们对于贫困问题的认知实际上比穷人本身的认知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故而,认识、了解特定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对于该社会之贫困问题的认知,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认识、理解或预期该社会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在西方世界,精英们对于贫困问题的特定认知(如对于贫困成因的结构性解释,对于贫困的消极影响和消除贫困的积极效应的体认,对于贫困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等等)曾推动了反贫困的公共行动,那么,在今日贫困问题所主要集中的“东方”和“南方”世界,那些精英们又是如何认知其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的呢?或者说,精英们眼睛中的贫困问题又是怎样的呢?在这方面,近期也有一项颇值一提的重要举措。作为CROP(Comparative Research Programmeon Poverty,即“关于贫困的比较研究计划”)项目之一,自1999年开始,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历时数年,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巴西、菲律宾、孟加拉国、海地、南非等5个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们有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认知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该研究的总体基本发现是: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精英们主要从物质匮乏的角度来理解贫困,只有海地的精英相对更倾向于从文化方面来定义贫困。

第二,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精英都只是在“想象”贫困,也就是说,他们对于贫困的理解都来自间接的资料,而没有深入的、直接的个人体察,因此,他们的认知常常显得十分抽象,十分一般化,对于各类贫困和各种贫困者的具体差异缺乏真切的认识。第三,尽管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把贫困看作一个问题,但他们对于贫困所包含的、对于包括他们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威胁和各种消极影响却缺乏足够的认识。第四,精英们对于听任贫困长期存在就是听任浪费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五,尽管所调查的不同国家的精英之间在态度上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他们对于在一种相对普遍主义的基准上为广大的人口提供包罗广泛的支持和庇护的“福利国家”观念兴趣有限。第六,关于消除贫困的途径,如果说接受访谈的精英们有什么共同的看法的话,就是认为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最好方式。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在穷人的教育和劳动力的质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强因果关系。第七,在所考察的所有国家中,精英们都将国家(State)看作是消除贫困的主要责任者,除了孟加拉国的精英,将NGO也看作是主要责任者之一。第八,精英们尽管认为国家应该是反贫困行动的主要责任者,但另一方面,除了南非那些与非洲国民议会联系在一起的精英,他们对其政府的能力又普遍地表示怀疑。

上述调查所显示的巴西、菲律宾、孟加拉国、海地、南非等5个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们对于贫困问题的这种认知状况,一方面可以说揭示了这些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之所以一直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使研究者不无理由地对这些国家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前景表示忧虑。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即使在我国最发达的地区,贫困问题也依然存在。那么,我国的精英又是如何认知贫困问题的呢?一半出于个人的一种知识上的好奇,一半出于对我国之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行动的关切,受上述对巴西等五国精英调查的启发,笔者进行了本项研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调查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只限于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

二、概念的解释:“精英”与“认知”

本研究的经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不过,在叙述经验调查的结果之前,有必要先来解释一下本研究所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即“精英”和“认知”。所谓精英,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如上所述,就是那些在相当程度上掌控着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资源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帕累托所说的那些在政治和社会中直接发挥着超过一般社会成员的重要作用的“统治精英”。不过,从获取调查样本的角度,还必须对这个概念作进一步的操作化处理。首先是,我们从社会的哪些部门去选取调查对象?上述对巴西等五国精英的调查曾把精英分为政治家、行政官员、商人、工会领导人等类型。

鉴于在我国很难把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作出明确的区分,同时,我国的工会又具有很强的行政职能,工会的领导也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因此,这三类在我国实际上可以归入一类,即来自政府部门的精英,而商人则可归入来自经济领域的精英。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此外,还有少量来自文化(含教育)领域。在确定了获取样本的基本领域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这些领域中,什么样的人可算作精英?主要是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对此作了简单化的处理:来自政府部门的精英是指行政级别在处级以上的官员(如果是地方领导人,则行政级别可放宽至副处级,如副县长、县级市的副市长等);来自经济领域的精英是指规模以上企业的企业主和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自文化领域的精英的标准相对较模糊一些,主要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知名度或声望的人士,具体包括一名作家、三名中学校长、两名传媒人士。

除了“精英”,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认知”。关于这个概念,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我们强调的是人们对于贫困问题的日常的、朴素的感知和体认,而不是经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后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尽管由于受访者免不了自我防卫,力图表达“正确的认识”等动机(这种动机在精英身上一般会表现得更强烈),从而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们平时的认知有所“加工”,但我们在调查中始终要求“平时怎么认为,现在就怎么回答”。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文化精英中我们没有从学者专家中选取样本,因为学者专家的“加工”意向往往更加强烈。

第二,尽管“认知”通常被认为属于描述性的而非评价性的范畴,但是本研究的“认知”则包含评价性的理解(evaluative understanding)。这是因为,在对于贫困是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贫困的成因是什么、贫困与不平等的关系是什么、贫困的社会影响是什么、谁应该对贫困以及解决贫困负责等问题的理解中,我们很难将“纯粹”的事实认知与评价性的判断区分开来,或者说,我们很难将对贫困问题的认知与对贫困问题的态度分离开来,而态度与受访者的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连的。

三、经验调查结果

如上所述,本研究的经验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一共对62位按照上面的界定选取的浙江省精英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又对其中的30位进行了访谈。在这30位中,来自政府部门的精英13位,来自经济领域的精英11位,来自文化领域的精英6位。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即对于贫困的认知、对于贫困的原因的认知、对于贫困的社会影响的认知、对于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以及有效途径的认知,来简要叙述我们获得的经验调查结果。

(一)何谓贫困

什么是贫困?贫困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贫困者?

对此,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对巴西等五国精英的调查结果基本相似,即精英们绝大多数都是从经济的、物质的匮乏的角度来理解贫困的。他们认为,所谓贫困,是指缺乏满足衣、食、住、行以及生病就医、子女教育等最基本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有少数几位来自政府部门的受访者则直截了当地认为,所谓贫困者,就是指那些收入在其生活所在地的贫困线或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在30位受访者中,只有4位(2位来自政府部门、1位来自经济领域、1位来自文化领域)认为知识和信息上的贫乏是贫困本身的一个方面,只有3位(2位来自政府部门、1位来自文化领域)提到基本权利的缺失是贫困的表现之一。至于贫困的其他表现,则没有一位受访者提到。

不过,尽管我们的受访对象中绝少有人将物质匮乏之外的知识贫乏、信息短缺、权利缺失以及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直接看作是贫困的表现,但是,不少人相信,经济和物质上的贫困很容易造成贫困者个人和家庭生活中出现这些问题。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访谈中,在谈到贫困者的心理、精神方面的状况时,许多受访者认为,在今日中国社会中,贫困常常会使人失去尊严感。穷人既难以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其自身也容易缺乏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