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觉
13511100000031

第31章 元认知与中学生高效率学习(6)

如果成绩单上的分数依然如旧或略比以前降低,这意味着知识水平的停滞或减少。(不对。知识总是一年比一年增加的。)如果成绩单上的分数比以前降低了,意味着努力不够。(不一定。或许今年试卷的分量或难度大些。)成绩单上的分数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对。成绩单只是某一知识程度的记载,而不是能力指数的反映。通常能力的大小是通过智力测验来鉴定的。)如果成绩比同班同学差,意味着不如别的同学聪明。(不一定。聪明的学生不一定都能考出好成绩。)成绩单并没有反映学生所取得的所有成绩。(是的。如摄影、文学、缝纫、制作等。)如果中学成绩没有小学时的成绩好,意味着没有小学时努力。(不一定。相对而言,在小学取得好成绩是比较容易的。)成绩单上的记录只表示过去,而不能反映未来。(是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成绩的好坏往往与一些偶然的因素有关。(是的。除身体和精神状况外,谁都有偶然的失误或偶然捡得便宜的机会。)老师签发成绩单是想让家长同意他的认定。(不对。分数仅仅是一种参考指数。)对成绩不好的学生,非体罚不能解决问题。(大错。体罚是教育无能的表现。)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安慰。(是的。不仅要安慰,还应帮助孩子制定挽回败局的切实措施。)学生成绩不好,老师家长也有责任。(是的。老师家长首先应检讨自己能为改善学生学习状况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提问法,包括自我提问和他人相互提问。元认知训练过程必须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单纯地用说教的方式传授策略和方法是不起效果的。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训练中没有立即感受到有效果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地探究原因,给予具体的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提供元认知监控能力。

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从他人提问开始,一般是先由学习指导者给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系列指向自我监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确定这一解题步骤的?你认为这一步骤对解这道题有何作用?你如何确定这一步骤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

怎样分析要辨析的观点?与原理所知晓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观点之间有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没有与事实相悖的地方?分析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等等。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Polya)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问单包括如下问题:

分解题意阶段——怎样寻找思路?已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足够吗?

还是多余或不足?还是与未知条件矛盾?

化简未知条件了吗?能否画一个草图把题意表示出来?

是否考虑几种解题思路?我能想象出一个更加容易解决的思路吗?

解答问题阶段——我能清楚地确定这一步是对的吗?

充分地进行双向推理了吗?

是否需要用代数法巧解?

怎样添加辅助线?

我使用了所有的条件了吗?

解题后的反思阶段——这个题的思路特点是什么?

我能证明它是对的吗?

这个思路还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又如,张庆林等提出写作过程的元认知监控自我提问单。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或写“流水账”的作文,言而无物,或写“挤牙膏式”的作文,拖沓无中心无主线,而有些学生虽然文采一般但文章言简意赅,这其中的差别在于:

写作之前——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

有关的材料有哪些?还有哪些更新奇的材料?

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想说明什么道理?有新意吗?

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现我的思想和情感?哪些作为主要材料?哪些作为次要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按什么顺序来安排这些材料最能表现主题?能不能列出一个提纲?

写作过程中——监控:我是否按照预定计划写每段内容?是否要对写作计划做调整?

写完之后——反思:每一段符合预定计划吗?有更好的方式表达吗?

在困难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设计类似的问题去引发思考,逐渐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当学生们逐渐习惯这个方法后,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相互置疑、讨论,明晰学习内容。在一个实验中(King,1991),让学生学习游戏机中的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是有指导的相互提问组,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对,给他们一个提问单,上面列有解题3个阶段的一系列元认知监控性质的问题,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这个提问单相互提问。第2组为单纯提问组,学生还是两人一对,也要求他们相互提问,但未给提问单,及未给以他们任何提问的方法指导。第二组是对比组,既不要求他们相互提问,也没有得到提问单。训练每周2次,每次45分钟,共持续3周。

训练之后的测验表明第一组学生在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的测验成绩上都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这一结果证明了用“相互提问”方法进行元认知训练的有效性。

当学生习惯于这种提问方式的学习后,就可以逐渐由他人提问过渡到自我提问了。

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中的自我提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一连串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有条不紊地向引向更深处的一种学习方式。许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知识准备或能力,而是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回答问题或开始解答问题之前,常常没有思考清晰,拿起题目就做,或越搞越复杂,或丢三落四,成绩不理想是意料中的事。除了解题过程中的提问,学生学习时间、计划、目标设定等过程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监控。以下这个例子就是由他人监控转为自我监控的过程。

考试刚结束,张铭迪就得到一个消息:妈妈的假期将与他同步!

多么令人心惊肉跳的消息啊!有妈在家的日子,意味着美好暑假计划注定要泡汤了,妈妈的“黑暗殖民统治”就此开始了。

早晨,我还在美梦中,老妈推门而入,大吼一声“起来呀!还不利用假期好好补一补功课,期末才考了几分?!”我立刻被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机械地穿起衣服来,老妈这才满意地忙乎去了。

匆匆吃完早点,我规规矩矩地摊开课本,开始温习功课,老妈在周围轻轻地转悠,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防止我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突然,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个箭步冲到我面前,从我的书下抽出一叠卷子。那是我以前的练习卷,老妈却如获至宝地翻阅审查起来。然后她立即行动起来,找出一些白纸,把卷子上那些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命令我每天重做两张,说是要亲自批阅,原卷自然是暂时没收了。真是难为她,家里活忙不够,还要自讨苦吃来批这些绝对要令她头疼的卷子。

有妈在家的日子,伙食肯定是会改善的,终于能从方便面、蛋炒饭中解脱出来,当然很高兴。可是有时也很别扭,有一天我完成了老妈布置的一切任务,兴冲冲地来到饭桌边。天哪!桌上只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鱼,一碗碧绿油亮的青菜,再也没有别的了。我自小最不爱吃的便是鱼,可老妈才不管这一套,一边往我碗里夹鱼块,一边宣布青菜一人包一半。经过反复再三地讨价还价,老妈终于作了让步,鱼肉减半,多喝鱼汤。“狡猾”的老妈一边把鱼汤倒入我碗中,一边乘机将大块鱼肉也拨了进来。我大声抗议也无济于事,那番谈判全是白费唇舌,只有自认倒霉。假期里有很多顿饭吃得我直倒胃口,但一个假期我结实了不少。

老妈在家的时候,我当然得按指示做些家务。这没有什么闲话可说,中学生是该加强劳动观念的。当然,除了看书、做作业之外,老妈也允许我按照既定的时间看电视机、玩电脑,那些赋闲已久的“闲书”、漫画也被拿出来重温,每天还有社区体育场的身体锻炼。

说出来你肯定不相信,随着老妈的“统治”已进入倒计时,我竟然留恋起这个假期。当然,开学考试的成绩也让我当了一回好学生,那种受表扬和被嫉妒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看来,生活还是需要计划的!人还是需要“被管”喔!

赛前,没有一位足球教练不设定比赛计划就派他的球队上场比赛,虽然作战计划不会一成不变,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随着对手的战术的改变教练必须随时调整原计划。所以,赛前教练会带着他的球员看对手数场比赛的录像资料,分析我方与对手之间的优劣势,设定周全的作战计划,能否很好地体现教练的作战计划是球队整体实力的表现。

学生也要为自己安排一个周密的时间表,否则就只有按照桌上的东西去分配的时间,应付了事,完全由他人来决定事情处理的轻重缓急,肯定是低效率的。在学习时间的自我监控中,学生应该思考:

是否认为制订作息表是一件费时而意义不大的事?

从小学到现在,你制订的作息表从内容到形式是否有些变化?

哪些零碎时间是可以利用的?

怎样制订一张科学的作息表来帮助自己合理利用时间?

是否制订了一日(或周)的作息表?

是否认为只有周末才有必要制定作息表?

怎样的作息表或考前复习计划表能有效应对面临的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监控水平,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全面掌握个人的学习目标、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与具体方法,自觉管理、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从而适应各种学习任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