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图片报道
13510900000019

第19章 图片报道的体裁(4)

就数量而言:要坚持瘦而精而不是肥而肿的原则。能用3张图片解决问题的就不用4张。通常情况下,相对小的或者是中型专题最佳数量是4~6张图片,大型题材的专题图片报道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但一般也不要超过12张。当然,如果专题特别有深度或者特别有内容,使用图片的数量也是可以突破的,20张甚至超过20张都是允许的,关键是要有与图片数量相适应的内容。坚持瘦而精的原则目的在于让精华的图片讲话,图片多了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把受众的视线集中吸引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上,影响了专题图片报道对主题的阐述,自然就不可能引导受众进一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因而也就成为失败的新闻作品。

从质量上看:就是要用图片讲话,借助图片形象来传播新闻信息,说明主题的内容和含义。对待每一张图片,要像对待单幅图片报道那样去下工夫,动脑筋去抓取精华瞬间,去构建形象。要尽可能使每一张图片都能够形象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充分揭示主题,让观者一看图片,就知道表现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注意不同图片的变化与差别,错落有致而又相互关照,个性独特又能和谐共处,共同组成一个指向同一主题的有机整体。有人常常认为在专题摄影中只要拍好点题照片就行,其他照片凑合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最常见的结果是:不但点题照片没有拍好,而且整组的图片都散落无序,既缺少深刻的构思和鲜明的形象,又没有正确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和表达主题思想。

综合而言,优秀的专题图片报道中的图片通常都有这样的特征:既能收得拢,又能放得开,这些图片集中起来是一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形象生动的专题,而分散开时又都是优秀的独幅图片新闻,因此,它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活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能够较好地打动读者,实现专题图片报道自身的传播意图和任务。

柴继军在同《南方周末》图片编辑张小文、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所进行“图片编辑三人谈”时认为,一组优秀的专题摄影和一组平庸的专题摄影之间的差别在于专题图片报道中的图片是客观记录多还是主观表现多。大凡让人生厌的专题摄影都有模式化和庸俗自然主义的毛病。例如,一个人物的专题,常常是工作、吃饭、睡觉、业余爱好的纯粹生活记录,无意义的细节堆砌,摄影记者只注意对人物行为的简单记录,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物的个性、情感及独特的魅力,用摄影语言去表现、去定格有意义的典型瞬间。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或人物,不同的摄影记者会拍摄出不同的照片,这无非是在构图、摄影技法以及瞬间选择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表面看似乎只是技术层面的不同,但却显示了摄影记者对事件或人物理解、评价的不同。高素质的摄影记者会对新闻事件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作出独到的评判,从而在拍摄时选择构图、技法和瞬间,这种选择就是“主观”的表现。新闻照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的表现。

诚然,东一锤西一棒地拼凑图片自然打动不了读者。不能深刻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不能洞悉社会现象的本源,不能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摄影记者纵然有再好的基本功,也无法捕捉到真实动人的瞬间。也许你能客观记录下事件的发生过程,但是你却无法准确、充分地揭示事件的本质。

而报道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还要揭示事件的本质。

专题图片报道作品的成功与否,决定于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的形象感染力。在具体拍摄上,报道者常犯的错误是没有将新闻事实的不同层面展开,拍摄的照片重复反映有限的几个点。有时,几张照片讲的又都是同一个方面的同一个内容,图片中很难找到既能表现过程,又能表现开头、结尾的照片。知名摄影记者孙京涛建议,在拍摄专题图片报道时,可以“在纵向上深化主题,在横向上扩展主题”。

对于一个比较大的专题来说,一组照片怎样拍摄才能算是合格的成组报道?美国《生活》杂志对摄影记者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标准,很有价值。

对于一个具体任务,《生活》杂志编辑要求摄影师至少要拍到以下八个方面的画面:

(1)全景或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是从高角度观察的全景镜头。

(2)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

(3)近景:把镜头集中到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例如人物的手或者建筑物的细节。

(4)肖像:或是人物表情丰富处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写,或是人物处于其生活环境中的照片。

(5)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6)典型的瞬间:对这个专题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许多专题的关键要素,通常也被称为决定性瞬间。

(7)过程照片:从开始到结束,可作前后比较。过程照片使专题具有一种发展及运动的感觉。

(8)结论性照片或称为结尾照片,将故事引向结束。

《生活》杂志对摄影记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共八条,有人称之为“图像八股”,认为这样的要求比较僵化,不利于摄影记者的创造性发挥。这种观点有失公允,因为以上八条其实并不是对图片拍摄的一种硬性评判标准,它只是提醒拍摄者要注意构成一个完整专题所需要具有的这样一些基本拍摄角度和不同新闻事实层面。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不能说专题图片报道一定会非常成功,但基本上能保证不会有大的失误。从另一层面来看,这八个要求也是拍摄者所必须掌握的几个拍摄步骤和基本要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元素后,摄影者才有可能加入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使专题图片报道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其实,不管具体要求是多少条,只要满足图片拍摄的原则性要求后,报道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己对专题的独特表现风格。

专题图片报道拍摄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简洁和明确,让人一看照片,不必借助文字说明,就大概知道想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也就是说首先是要主题集中。一组专题一般只阐明一个主题,新闻事件的展开要选择揭示主题的不同侧面或是层面,不能节外生枝。其次是不必求全,不求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会造成画面的拥挤,不能突出表现最主要的环节。最后是照片之间应该保持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形象关联。

附:专题图片报道范例:一个母亲的旅程

一个母亲的旅程

在这组作品中,美国《萨克拉门托蜜蜂报》摄影记者蕾妮·拜尔用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记录下了一位单亲母亲和她身患癌症的年幼的儿子在最后的日子里一同与病魔作斗争的全过程。在200年揭晓的普利策奖中,该系列作品获得了专题新闻摄影奖。

辛迪(Cyndie)光着脚,推着儿子德雷克(Derek)在医院的走廊走来走去,为他打发漫长的等待。医生则在化验室确认德雷克是否适合干细胞移植,这是治疗成神经细胞瘤最好的方法。德雷克在2004年11月被诊断出患上了成神经细胞瘤,这种罕见的癌症发生在儿童身上,治愈的可能性极低。

2005年月25日,辛迪在得知儿子德雷克必须做手术切除腹部肿瘤时拥抱德雷克。

辛迪给儿子德雷克做头部按摩,希望以这种方式能减轻他的痛苦。“我要竭尽全力使他高兴,看到他微笑。”为此,辛迪放弃了发廊和灯具店的生意,来照顾生命垂危的儿子。

德雷克顽皮地爬到医院的外墙上玩耍,辛迪耐心地说服他下来。

德雷克在做放疗前,医生在他的肚子上涂标记。哥哥(左)和妈妈(右)则在旁边安抚他。

德雷克感觉到妈妈的悲伤,试图安慰妈妈。

辛迪意识到儿子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拿到驾照,不顾破坏交通规则让儿子开一回车。

“妈妈,带我回家,我不行了!你听到了我吗?我不行了!”当辛迪说服德雷克接受治疗的时候,德雷克哭了。

辛迪总会想办法帮儿子摆脱恐惧,在接受了一次治疗以后,母子一起玩耍。

辛迪安抚好朋友Kelly(左)。知道德雷克时间已经不多,辛迪给德雷克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在对抗癌症的时候非常勇敢。

把一束鲜花放到儿子床头后,疲惫的辛迪倒下了。此时德雷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需要妈妈24小时守护。

辛迪支撑着儿子走路,德雷克腹部的肿瘤开始扩大,以前的裤子都不再合适了。另外,德雷克脑内肿瘤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视力。

德雷克向妈妈发怒,责怪妈妈没有使他健康起来。辛迪说:“你要冷静一点,这是帮我也是帮你自己。”

辛迪寻找朋友Patrick帮忙,问他是否可以资助她一些房租以及葬礼需要的费用。辛迪希望政府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以便那些跟她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不需要再忍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德雷克亲吻妈妈,旁边站着的是他六岁的妹妹。

每一天辛迪都要呆在德雷克身边。辛迪说,“尽管我非常疲惫,但是我必须要做这些”。

为了让德雷克可以到外面走走,妈妈只能用轮椅把他推出去。这是德雷克最后一次出门。

医院打算给11岁的德雷克注射镇静剂让他“安静地死去”,辛迪在努力抑制自己的悲伤。

2006年5月10日,辛迪抱着生命垂危的儿子,“真不错,宝贝,我爱你!

勇敢男孩,我爱你……”不多久,被注射过镇静剂的德雷克躺在妈妈的臂弯里静静去世。

辛迪在两个儿子和几个朋友的陪同下把小儿子德雷克的棺材下葬。辛迪在葬礼上说:“我将永远把你珍藏在我的心里,并且希望能帮助和支持其他像我们一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