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61

第61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3)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除美元外,其他的储备货币主要有日元、英镑和欧元等。

2.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确定

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管理,主要是对某种货币储备中不同种类的外汇资产及其所占比重进行的选择和安排。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储备资产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一级储备资产。主要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如90天国库券)。平均期限为3个月。

流动性最高,但营利性最低。一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一级储备资产,以应付短期对外支付的需要。

(2)二级储备资产。主要包括2~5年期的外国政府中期债券。其营利性高于一级储备资产,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资产。

(3)三级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外国政府长期债券(一般在5年以上,10年以下)。其营利性高于二级储备资产,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资产。

至于上述三类储备资产如何具体安排,必须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一国应当持有足够的一级储备资产来满足交易性储备需求。在此前提下,可以将剩余的储备资产在各种二级储备资产和三级储备资产之间进行组合投资,以实现储备风险最小化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规模较小阶段(1978-1993年)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努力增加出口,控制进口,我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加,1993年达到89亿美元。当时一度认为储备过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到1986年下降至21亿美元,此后,逐渐恢复并一直维持在一二百亿美元的水平。

2.较快增长阶段(1994-1997年)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了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银行结售汇、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国家外汇储备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至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98.90亿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加了5.6倍,国家外汇储备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

3.缓慢增长阶段(1998-2000年)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1998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增量明显减缓。1998-2000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仅为50.97亿美元、97.15亿美元和108.99亿美元,只相当于1997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14.62%、27.87%和31.27%。尽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汇储备还是增加到1655.7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前列。

4.大幅度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

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进入了大幅度增长阶段,且增长速度惊人。2001-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分别为465.91亿美元、742.42亿美元、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

原因:

①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②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使得我国面临“高储蓄两难”。

③外汇储备持续累积体现了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有偏”的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

④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汇率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离,扭曲了国内外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之间的价格,造成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资源错配。

⑤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虚增”,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及分析论述题,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米德冲突等为考试热点。

[例题1]根据2003-2007年的有关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回答如下问题:

(1)说明人民币对外升值压力的原因?(2)说明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3)解释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4)针对问题(3),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15分,2009年)

本题综合考察了通货膨胀、汇率及内外均衡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并存是我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并存的重要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表中的数据进行论证。

(1)人民币对外升值压力的原因

根据汇率决定模型,影响汇率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从表中USD/CNY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确实在不断升值。近段时期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其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从表中所列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3-2007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综合差额不断增加,顺差数字增长很快)和巨额外汇储备(2007年的外汇储备是2003年的3.8倍)以及国内利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加息预期的强化,等等。

(2)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原因

人民币对内贬值、物价水平上涨主要还是针对食品而言,这其中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除此之外,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也造成了人民币对内贬值。

①我国物价水平近段时期上涨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强背景下,通货膨胀在各国间互相传播和转移的必然结果。从表中CPI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2003-2007年,CPI不断攀升,2007年为2003年的4倍。

②原油价格高涨易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上游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会转嫁给下游企业以及最终消费者,必然会提高物价水平,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

③通货膨胀与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关系重大。第一,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人民银行被迫通过各种手段回收市场上过多的外汇,反过来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第二,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升值预期以及预期的不断实现导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第三,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扩张的信贷规模变成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推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

(3)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中国常年以来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了以出口导向型为特征的经济,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持续的贸易顺差,尤其是2004年以来,主要由顺差所累积起来的外汇储备以不可遏制的速度扩大,成为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源泉。同时,由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不久,长时间以来实际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的灵活性较小,人民币升值压力无法通过调整汇价释放,对内的通胀压力也就同步积累。压抑的对外升值会加剧对内贬值。因此,货币在国内贬值本质上由中国的产业结构特征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