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52

第52章 外汇与汇率(2)

再次,在这个简单模型中,实际包含了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平衡,是一种一般均衡分析,与以往局部均衡分析相比是一个重大突破。

该模型也有不足之处,它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而购买力平价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如忽视了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因素特别是经常项目对汇率的重要作用;假定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没有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尤其假定价格水平具有充分弹性这一点愈来愈被人们批评,也使这一模型在实证检验中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②对汇率的超调模型的评价

超调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超调模型首次涉及了汇率的动态调整问题,从而开辟了汇率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汇率动态学。

其次,假定商品价格具有粘性更切合实际,使之为广大研究者所普遍接受,成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模型之一。

再次,它对于人们理解现实汇率的波动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超调模型建立在货币模型基础之上,因而具有与货币模型相同的一些缺陷。

3.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朗森等人将詹姆斯·托宾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运用于汇率分析而形成的汇率模式。

(1)资产组合平衡模式的基本思想

资产组合平衡模式认为,短期内资产市场失衡是通过资产市场内部国内外各种资产的迅速调整而加以消除的,汇率正是使资产市场供求存量保持和恢复均衡的关键变量。其基本形式为:

W=M+Np+eFp

式中,W、M、Np、Fp分别表示私人部门持有的财富净额、本国货币、本国证券和外国证券,且各种资产都是以净资产额(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来表示;e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的汇率。

进一步而言,居民会将以上的净财富在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比例依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而定。本国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为零,其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是国内利率i,外国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为外国利率i与预期外汇汇率升值率qe之和。各种资产选择的多少与其自身的预期收益率成正比,而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成反比。

(2)资产市场失衡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①当外国资产市场失衡引起外国利率上升时,其预期收益率提高,r会增加,而α、β会减少。这样,在原有组合中,国内资产会出现超额供给,本国利率下降,本币汇率下跌,直到资产市场重新达到平衡,形成新的符合意愿的资产组合。反之,当外国利率下降,则会引起外汇汇率下降。

②当一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居民持有的净外国资产增加,实际持有外国资产的比例较大,使r超出了人们愿意持有的比例,人们会将多余的外国资产转换为本国资产,从而使外汇汇率下跌。反之,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外汇汇率则上升。

③当一国政府增发国债时,本国证券供给量增加,引起资产组合失衡,居民对外国资产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但与此同时,由于本国债券供给增加,而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提高,诱使人们将资产需求转向本国,从而使外汇汇率下跌。

④当一国中央银行通过收购政府债券增加货币供给量时,由于本币供过于求,人们愿意以多余的货币去购买本国证券,使利率下降,这又会引起对外国资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外汇汇率的上升。

⑤当多种因素引发居民预期汇率发生变动(上升或下跌)时,他们会相应增加或减少外国资产。在资产重新组合过程中,人们会以本国资产去交换外国资产,或者相反,从而导致外汇汇率上升或下降。

(3)对资产组合理平衡论的评价

首先,资产组合平衡论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它既区分了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又将经常账户这一流量因素纳入了存量分析中,从而将汇率模型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原有的各种理论都能较好地被融入这一模型之中。

其次,资产组合平衡论具有特殊的政策分析价值,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策分析中。

资产组合平衡论的不足之处体现在:

首先,这一模型过于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它的运用,影响了实证检验的效果。

其次,该模型虽然纳入了流量因素,但是并没有对流量因素本身作更为专门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

(一)人民币汇率决定与变化的基本情况

人民币汇率是我国人民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是人民币对外价值的表现。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由政府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统一制定、调整和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大体分五个阶段。

(1)人民币汇率初定阶段(1949-1952年)

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挂出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制定汇率的办法采用“物价对比”。其计算方法是以75%~80%的厂家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加上5%~15%的合法利润,得出出口商品理论比价,再参照进口商品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制定,在此基础上按照国际市场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恢复程度来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基本框架就是:钉住美元实行浮动,汇率调整的基本依据是按国内物价和国外物价的相对水平的变化,同时也考虑调节进出口贸易与鼓励侨汇的需要。

(2)改革开放以前的人民币汇率体制(1953-1980年)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到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在长达26年时间内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同这一体制相伴随的是,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依附于“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外贸体制而存在的。

在这种体制下,人民币汇率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国内物价的扭曲状态下,长期保持稳定;二是汇率水平长期固定不变。

(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初期阶段(1981-1984年)

贸易内容结算的试行,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开端,从1979年开始,我国着手进行外贸体制改革。重大措施是下放外贸经营权和新设各类外贸公司,这种长期由少数国有大企业垄断外贸的局面被打破。

为了适应外贸经营体制的变化,国务院于1979年8月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试行人民币对美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尽管当时国内价格仍然是扭曲的,但在客观上缓和了人民币高估,代表了未来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改革方向。当然,对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作用的估计也不能过高,它在调节贸易活动方面,其积极作用仍是有限的。

(4)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985-1993年)

我国外汇调剂市场是在外汇留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国家提高了外汇留成比例,从而为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资金基础。1988年,国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增设外汇调剂中心。从1991年起,我国外贸企业开始了以自负盈亏为突破口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为了配合此项改革,国家下调了官方人民币汇率并进一步扩大了外汇留成比例。这个变化大大提高了调剂价格在外汇结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