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46

第46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3)

③平行贷款。最初由英国公司为规避英格兰银行的资本管制而创立,指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经过协商以贷款形式向各自驻对方国家的子公司提供本国货币,到贷款期满后,再由两个子公司分别向对方的本公司归还所借货币。平行贷款在规避管制的同时,也避免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此外,资产业务的创新还有住宅放款、分享股权贷款和组合性融资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

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作为中间人为客房提供的服务。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托业务与租赁业务的充分发展。

①信托业务,分为证券投资信托、公益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其他一些创新的信托业务还包括养老信托和货币债权信托等。

②租赁业务,分为金融租赁、经营租赁、衡平租赁。租赁是以融物形式出现的融资活动。

作为金融业务的创新形式,租赁融资可以节约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范围,比一般贷款更加灵活方便。

(4)表外业务的创新

表外业务的“表外”是相对于资产负债表而言的,即某项业务的发生并未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方式或负债方的资金发生变动。表外业务是在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表内业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表内业务,可概括为“承诺与有负债”。表外业务本身并不影响资产负债业务总量的变化,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并为银行获得丰厚的利润来源。但表外业务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涉及外汇交易时更具风险。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备用信用证(担保业务)、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

2.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指银行经营者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环境所形成的机会挖掘出新的市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重大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主要指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创新主要有多种货币贷款、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浮动利率债券等。

3.金融工具创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中最具活力的就是金融工具创新,包括基础金融工具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基础金融工具创新包括欧洲货币市场的存款创新工具、资金借贷创新工具、国际债券创新工具、欧洲票据创新工具等,衍生金融工具创新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金融期货、期权与互换四种。

4.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包括国内金融制度和国际金融制度。其中,国内金融制度主要包括金融组织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国际金融制度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同样,国内金融制度创新主要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国际金融制度创新则主要有国际货币制度创新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国内金融制度的创新:

(1)金融机构创新。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及全能银行的发展。

(2)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内部或外部的组织联系上的创新,实际上是金融机构配置的合理化、如何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问题。如美国金融组织结构的显着特点是双轨注册制、单一银行制和银行持股公司盛行。

(3)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监管制度的强化。

国际金融制度的创新:

(1)国际货币制度创新。从19世纪建立国际金本位制以来,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以及随后产生的欧洲货币体系,表明国际货币制度一直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2)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国际金融监管是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组织的一系列协调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行为的活动,主要以《巴塞尔协议》为总题目的一系列国际协定和文件。

(三)金融创新对各方面的影响

由于金融创新内容广泛而复杂,因而对西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利弊共存。

例如,微观最优与宏观最优的冲突。金融创新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微观金融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又给宏观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困难。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金融创新对经济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

1.金融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

(1)金融创新冲破了传统管制篱笆,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推动了市场竞争,提高了效率。

(2)金融创新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使银行摆脱了经营困境。

(3)金融创新使企业、家庭和投资者的金额资产选择性加强并得到较高收益。

(4)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资产间的替代性,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5)金融创新增加了单个企业和金融机构应付风险的能力。

2.金融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1)金融创新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难度,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它使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变得十分困难与复杂;

②部分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

③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

④使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⑤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2)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增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竞争使金融机构的盈利下降,经营风险增加;

②表外风险增加。表外风险是指没有在资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真实负债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③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与国际化;

④非中介化加深了风险;

⑤金融创新为投机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场所。

(3)金融创新使金融制度稳定性下降。

(四)金融创新的理论解释

金融创新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它与其他创新理论的分支,如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相比,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金融创新理论集中研究了诱发金融创新的动因,因而主要是研究金融创新动因的理论。

1.“约束诱导”论

由西尔柏(W.L.Silber)从微观角度提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企业总是在寻求利润最大化,进行创新的原因是摆脱或减轻加于企业之上的金融约束。特别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其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时,则金融机构势必被迫探索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方法等,来获得新的均衡。

2.“规避管制”论

由凯恩(E.J.Kane)提出,他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许多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在性质上等于隐性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管制。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新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3.“制度改革”论

以诺斯(Douglass C.North)、戴维斯(Lance E.Davis)等人为代表,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基于这种观点,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视为金融创新。因此,政府为稳定金融体制和防止收入不均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也是金融创新。

4.“交易成本”论

代表人物是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这两位学者把金融创新的成因归于交易成本的下降。希克斯认为交易成本下降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机。尼汉斯则强调,金融创新是对主要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成本下降潜力的必然反映。该理论将金融创新的动因归结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并侧重于从微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确定金融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观金融结构的逐利动机(降低成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收益)。

5.“财富增长”论

代表人物是格林包姆(S.I.Greenbum)和海沃德( C.F.Haywood)。这一理论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因为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他们强调所得效应和财富效应,贬低替代效应。

6.“货币促成”论

货币学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的。该理论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

上述几种关于金融创新动因的理论都只注意到金融创新的某一个方面。实际上金融创新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交替影响的结果,从某个角度提出的简单理论假设不能解释金融创新的发生、扩散过程及其影响,我们需要用综合性的、多原则的方法来研究。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及简答题。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是考试重点。

[例题1]简述“金融深化”论的基本思想、理论贡献与政策含义。(8分,2006年)

(1)“金融深化”就是政府放弃不恰当的干预政策,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汇率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从而促使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同时蓬勃发展,并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现象。

(2)理论贡献见本章相关内容。

(3)政策主张主要有:

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控制名义货币增长率;放松汇率限制;财政改革。其他包括放松对金融业务的过多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