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23

第23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

【本章重点】

1.掌握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和治理措施。

2.熟练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交易方程:

MV=Py

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平均一元用于购买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次数),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MV反映的是经济中总支出,Py为名义收入水平。

由该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π=m-y+v

式中,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根据这一方程,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即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

总供给曲线AS起初为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AD2与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为瓶颈式的通货膨胀。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上涨。

西方学者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工资-价格螺旋。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总需求是既定的,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

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由AS1移动到AS2时,两者的交点E2决定总产量y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

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单纯用需求拉动或者成本推动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因此,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及两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即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改变,而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有一种惯性,如果经济有了8%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8%的通货膨胀率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几乎都发挥着作用,即使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当工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工资的上升,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

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E,它位于总供给曲线比较陡的部分。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AD0移动到AD1,使得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上出现了超额需求,结果价格上升到P1。根据工资-价格螺旋,价格上升会导致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AS1移动到AS2。同时,更高的工资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大,AD1移动到AD2。在新的价格水平P1下,新的总需求曲线AD2与AS2之间仍有差距。于是又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工资上涨。这样,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

通货膨胀的治理

1.需求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采取紧缩需求的政策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一般的,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两种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常用的措施有:①削减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在市场上的采购;②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③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总之,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或提高赋税,一方面压缩政府支出形成的需求,另一方面抑制私人部门的需求。但是,财政支出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有时并非能由政府完全控制。增加税收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政府轻易不敢尝试。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是指政府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

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工资的提高。主要手段有:①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管制,即企业和工会不经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提高工资和价格。这是最强硬的措施。②对工资和价格进行指导,即由政府规定工资和价格的指导指标,指令工会和企业参照执行。

3.供给政策

供给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治理的方法在于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

①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能力。②削减政府开支增长幅度,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②限制货币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政府除为增加供给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外,不应对经济多加干预,而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减税刺激供给的积极作用。随着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彻底消除通货膨胀。③改善劳动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针对供给方面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主要包括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等。

4.结构调整政策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应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尤其是食品、原材料等关键性产品)的供求结构性失调而导致物价上涨。对此,可以实行微观政策、货币政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

微观财政政策包括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政策,旨在通过各种利息率的调整,以及通过各种信贷限额和信贷条件的变动来影响存款和贷款的结构和总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遏制消费基金的扩张。

5.主动论和非主动论

主动论和非主动论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非主动论指的是在失业发生时政府应避免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去消除失业,通过经济的自我调节自动改善,而主动论认为通过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太慢,当出现高失业时,需要政府采取主动的干预行动。

6.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

货币学派认为,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使通货膨胀预期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相应发生停滞膨胀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停滞膨胀,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合的增长率上,即“单一规则”,避免货币供给的频繁变动对经济和预期造成干扰。当政府的货币供应量降低以后,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恶化的暂时性后果,但当个人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以后,经济衰退会趋于缓和,价格也会逐渐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