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21

第21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重点】

1.掌握外部均衡曲线的推导,掌握米德冲突、丁伯根原则、斯旺曲线和蒙代尔“政策分派”法则;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2.熟练运用IS-LM-BP曲线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均衡的不同作用;熟练掌握不同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熟练掌握“三元悖论”。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IS-LM-BP曲线的推导

将BP曲线加入IS-LM模型,就在双重均衡模型中加入了外部均衡条件,可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均衡的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可以用IS曲线方程、LM曲线方程和BP曲线方程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表示如下:

y=(α+e+g+q-βt)/(1-β+r)-[dr-n(EPf/P)]/(1-β+r)

y=hr/k+(1/k)(M/P)

r=ry/σ+[rw-(n/σ)×(EPf/P)-q/σ]

上述方程组要决定三个未知量y、r和实际汇率EPf/P。相应的,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三条曲线,即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来表示。

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相交于E点,表示经济内外同时达到均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IS与LM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状态为内部均衡或国内均衡,BP曲线上的每一点所对应的状态都是外部均衡或国外均衡。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开放经济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经济中,一国货币当局不会通过干预去稳定汇率。在IS-LM-BP模型中,假定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政府购买水平的提高。

假定LM曲线比BP曲线陡。如果政府购买从g0提高到g1,在汇率为e2的初始条件下,IS曲线将向右移动,IS曲线的移动使经济在B点达到内部均衡,由于B点位于BP曲线上方,因此国际部门的收支在B点处于盈余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本币就会升值或使汇率下降,例如从e2降为e1。尽管一般不会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但BP和IS曲线均会向左移动。

当BP曲线比LM曲线陡时,与封闭经济的情形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将会被放大而不是被抑制。政府购买的增加使IS曲线右移,由于经济的内部均衡点E位于BP曲线的右方,使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这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或汇率提高,例如汇率从原有的e0提高到e1,伴随着汇率的提高,使IS曲线和BP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最终变为F点,使收入水平yF超过了yE,即超过了收入在封闭经济情形下相应的水平。

由此可见,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有时低于封闭经济下的财政政策效应,有时则高于封闭经济下的财政政策效应,其结果依赖于LM曲线与BP曲线斜率的关系。

(2)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开放经济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调整的方向相反,但基本原理相同)。

最初经济在A点为内部和外部共同均衡。货币扩张首先影响LM曲线右移,并与IS曲线相交于B点。在B点经济虽然处于内部均衡,但B点位于BP曲线的下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这将推动汇率进行调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升。随着汇率从e0上升到e1,BP和IS曲线右移,这个过程将会不断进行下去,直到经济达到一个新的一般均衡的位置C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使汇率提高,使收入水平提高,其效果大于封闭经济下的情形,但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不很明确。

BP曲线比LM曲线陡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可以推导出。

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1)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A点为最初的经济均衡点,伴随着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从而形成新的内部均衡为B点。由于B点位于BP曲线上方,故产生国际收支盈余。此时,本币升值或汇率下降的市场压力由于本国货币当局用本国货币购买外币而被阻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收入的提高引起经常账户的恶化,但国内利率上升势头如此之强,以至于更多的资本流入,最终导致国际收支盈余。

(2)不同资本流动状况下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开放经济中,在固定汇率制下,BP曲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假定经济最初处于A点,这时经济同时处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若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LM右移,此时的经济内部均衡为B点。

因为B点位于BP曲线的下方,故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这时,本国货币当局会用其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购买本国货币以阻止其贬值。只要本国货币当局一直用其外汇储备来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赤字就会继续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失去了汇率的伸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尽管提高了收入水平,但导致了国际收支的赤字。产生赤字的原因是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和收入提高(引起净出口的减少)。一般的,这种情况下货币扩张的效果同BP曲线与LM曲线斜率的关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3.“三元悖论”和政策搭配

(1)三元悖论的含义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一是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汇率的稳定性;三是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2)三元悖论与政策搭配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搭配:

第一,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地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地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第二,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三,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状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本章难点】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依存性:

(1)国际经济联系的渠道主要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经济模型主要是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增加进口函数、出口函数、资本流动函数。

(2)国际经济联系的机制主要取决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收入机制、利率机制、货币发行机制分别发挥不同的经济影响。

(3)资本完全流动下,固定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财政政策对国内产出的效果明显(以邻为壑);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均衡产出没有影响,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4)IS-LE-BP模型中,往往借助IS或者LM的移动来实现内、外部的同时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