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18

第18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

【本章重点】

1.掌握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器”,掌握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2.熟练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熟练掌握“挤出效应”和“流动性陷阱”的含义;熟练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第一,必要性。

从政策工具操作到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这其中有一个复杂的作用过程,如果等到结果显示出来,发现偏离预期目标值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已为时过晚,因此需要选定一些能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度的指标,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并借这些指标观测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指标即中介目标。中介目标选择正确与否,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关系到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第二,选择标准。

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够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地控制该中介目标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

可测性: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使货币政策能够敏锐地作出反应。这些金融变量应明确而清晰,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性: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稳定的连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抗干扰性: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不受外来因素或非政府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能在干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避免货币当局错误判断经济形势,造成决策失误、控制失当的局面。

(2)几种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往往不止一个,而是由好几个金融变量组成的中介目标体系。在该体系中,中介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目标,它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也称近期目标;另一类是效果指标,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提供进一步的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最终目标的效果,也称远期目标。

第一,操作目标。

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可以反映银行体系扩大放款和投资的能力,也是预测未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运用效果的良好“预测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通过调节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而实现对货币信贷的调控。但是,对超额准备金的调控往往受制于商业银行体系的放款意愿和财务状况。

基础货币:它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与货币政策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数额变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所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操纵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将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效果目标。

利率: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其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均比较理想,但抗干扰性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繁荣时,利率随着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萧条时,利率随着信贷需求的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繁荣时,为防止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萧条时,为刺激经济复苏应降低利率。这样,货币政策和市场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效果是叠加的。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往往很难量化货币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效果,对货币政策的松紧也就无从掌握。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不管是M0、M1、M2和M3等若干层次,其可测性、可控性均可满足要求。就抗干扰性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而作为政策变量则是逆循环的。因此,政策性影响与非政策性影响不会互相混淆,抗干扰性也符合要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将中介目标由利率改为货币供应量,而进入90年代以来,又放弃使用货币供应量,转而采用利率。其原因是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金融管制放松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货币定义及其计量的难度加大,货币总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也使货币乘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银行主要通过运用以下货币政策工具来变动货币供应量。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被喻为“三大法宝”。它们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货币和信贷的总量,又被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或总量性货币政策。

①法定准备金制度

概念:法定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这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款准备金。

运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当经济扩张,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或经济处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这样,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量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

优点: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非常强烈。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只要稍加调整,都会对金融和信贷状况发生显着影响。因此,它是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管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缺点: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过于猛烈,一旦准备金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而且,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实际和幅度,因而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给状况的工具。另外,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同。

②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概念: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再贴现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手段。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这一业务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以及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后者则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运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或干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市场银根松紧。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将必然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这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缩减。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量的缩减,银根紧缩,市场利率也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会降低再贴现率,使之低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这必然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

商业银行扩大其资产和信贷规模,从而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利率也相应降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再贴现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两种: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准备金状况,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第二,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第三,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一般来说,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尽管如此,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仍有较广泛的影响。

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或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从对利率的影响来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第三,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③公开市场业务

概念: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地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运用: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达到扩张和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给供应量的目标。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优点: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他工具更为有效;二是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的目标,而不像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小的规模和较少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四是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五是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

缺点: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公开市场业务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预告性效果不大;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因为交易的成立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