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10

第10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本章重点】

1.掌握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等概念。

2.熟练掌握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收入的决定。

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1.边际产品价值(VMP)

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2.边际要素成本(MFC)

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要素成本的增量。在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它等于要素的价格。

3.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MFC

如果VMP>MFC,这表示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带来的收益会超过为此付出的成本,因而增加劳动投入量可以使利润总量有所增加;反之,假如VMP<MFC,这表示最后增加雇佣的那个单位劳动反而造成损失,从而导致利润总量较前减少,所以当厂商把雇佣的劳动量作为选择变量,以确定他对可变要素劳动的需求量时,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雇佣的劳动总量的VMP=MFC=W。

(二)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1.边际收益产品(MRP)

可变要素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或减少),即MRP=TR/L。

2.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FC

MRP表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厂商雇佣的劳动量中最后雇佣的那一个单位的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而工资率W意指雇佣一个单位劳动所付出的成本,所以当不完全竞争厂商考虑其雇佣的劳动量时,能使他赚得最大利润的雇佣量,是该雇佣量的MRP恰好等于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付出的工资,即MRP=MPP×MR=MFC=W。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

根据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要素均衡价格有着不同的决定原则。

1.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

由于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所以产品价格P等于边际收益MR,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即MRP曲线和VMP曲线重合,构成要素需求曲线。由此,要素市场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厂商均衡条件为:W(MFC)=VMP(MRP)。

2.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

由于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价格的下降,进而使MR下降更快。此种市场情况下厂商的均衡条件为:W(MFC)=MRP。

3.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

该种市场情况下的厂商均衡条件为:VMP(MRP)=MFC。

4.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

该市场条件下均衡条件为:MRP=MFC。

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决定

(一)工资的决定

工资是劳动提供者在提供劳务时所获得的报酬,它由劳动市场上的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

1.劳动的最优供给原则

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苦,这种不舒适或痛苦就是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越多,闲暇越少,可见劳动与闲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劳动最优供给的原则是:

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工资。

2.劳动供给曲线的图形推导

横轴H为闲暇,纵轴Y为收入,E为初始状态点。当劳动价格工资为W0时,可以得到相应的预算线EK0,与U0相切于A。当价格上升到W1、W2时,相应的预算线EK1、EK2分别与U1、U2相切于B、C点。每一个切点都对应着一个最优闲暇量H0、H1、H2。相应的劳动供给量分别为(16-H0),(16-H1),(16-H2)。于是可得劳动供给曲线上三个点a、b、c。连接A、B、C得价格扩展线PEP,连接a、b、c得劳动供给曲线S。

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的,当W较低时,随着W的上升,消费者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工资涨到W1时,劳动供给量达最大。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增加反而减少,劳动供给量从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3.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以及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闲暇的成本越高,劳动者就越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因此,替代效应导致劳动供给增加。

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反映的则是工资率越高,个人可以用较少的劳动就能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劳动者倾向于追求更多的闲暇,因此收入效应减少人们的劳动供给。

这两种效应都是工资率提高的效应。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会从向右上方倾斜转为向左上方倾斜,将所有单位劳动者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形成的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也就会成为向右上方倾斜转向向左上方倾斜的后弯曲曲线。

(二)利息率的决定

替代效应:利率越高,人们倾向于用储蓄来替代消费,利率越低,人们倾向于用消费来替代储蓄。

收入效应:利率越高,人们可以以较少的储蓄获得较多的利息收入,因此,倾向于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可见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劳动的供给曲线有比较大的相似性,当利率足够高时,资本曲线也会向右上方倾斜。

欧拉定理

欧拉定理指出: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该定理又叫做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称为产品分配净尽定理。如上所述,要素的价格是由要素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要素所有者按照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获得收入,全部要素收入是否等于社会总产品?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即:

P·MPL=WP·MPK=r

式中,P为产品的价格,W/P和r/P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因此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单位劳动、单位资本的实际报酬分别等于劳动、资本的边际产量。假定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和资本总量为L和K,而社会总产品为Q,那么就有:

Q=L·MPL+K·MPK

上式被称为欧拉分配定理。由于该定理的证明使用了数学上的欧拉定理而得名。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度远大于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难点主要有:

难点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要素的边际收益(或称“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

难点二:厂商的要素需求与行业的要素需求。

难点三:生产要素的供给,即向上倾斜的曲线。

难点四: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