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13510200000007

第7章 文化的论说(6)

1.非主流文化的相对性

称其为非主流文化时,人们常常指这种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有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有人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以人种为特征的东方人、西方人,以及与此相关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年龄的非主流文化(青年人文化、老年人文化)、生态学的非主流文化等。地理、生态学的非主流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非主流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流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因此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赖的需要更迫切。

例如,人们谈到的都市非主流文化(或者叫都市亚文化)是指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同性恋、残疾人、流浪者、失去劳动能力的又无亲属赡养的上年纪的老人、无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的人、农民工等,他们共同形成和享有一种特殊文化。一般情况下,这些文化很少有机会享受到与主流文化同等的传播待遇,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对它们的介绍也很少,它们极少进入专业研究领域。“非主流群体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上容易被社会主流忽视,同时还被打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这种等级制度的标记代表着低级的身份,它通常是主流文化的成员赋予的。”

2.非主流文化的价值

不过,主流文化也必须吸收非主流文化,不论是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还是在对抗中吸收。例如,着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这说明主流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由于非主流文化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层面,近些年来,非主流文化作为总体文化的另一支的观念被更多人接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同性恋文化以及渐已趋于主流的女性文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学和法学等关注的焦点。

非主流文化因为非主流群体不是自然长期存在的群体,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非主流文化,它会因为群体待遇的变化逐渐消失,或者被主流文化吸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犹如牛仔裤从西部走向全美国,从蓝领阶层走向白领阶层一样。非主流文化有直接对立于主流文化的,也有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边缘,社会文明进步推动者们的理想是不断扩大结合的边缘处。当然,这种努力主要在于主流文化群体成员的诚意和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迫切性。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中分析了在全球范围主流文化与非文化的差异、冲突:本土化和宗教的复兴是全球现象。然而,它们在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自我伸张及其文化对西方的挑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它们是20世纪最后25年中充满生机的文明。伊斯兰的挑战表现为穆斯林世界普遍出现的伊斯兰文化、社会和政治复兴,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抵制。亚洲的挑战表现在所有的东亚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佛教文明与穆斯林文明——都强调自己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时也强调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这些共性常常认同于佛教。亚洲和穆斯林都强调他们的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相比之下,其他非西方文明的人们——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可能肯定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亚洲和伊斯兰有时单独地,有时携手对西方国家表现出日益自信的自我伸张。

非主流文化根植于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被边缘化的原因不同,或是因为属于少数民族,或是没有经济实力,或是没有话语空间,或是叛逆式对抗等。但是,应该看到非主流文化也提供主流文化没有的经验、价值和期待。追溯主流文化的长河,上游处有非主流文化的支流已经进入。

第五节文化公正与不公正

关于文化的公正与不公正问题总是在关于政治权利、经济资源和社会利益斗争的大背景下遭遇或者讨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感觉到生活收入、拥有财富、投资机会、接受教育的权利、接受健康服务的权利、接触传媒和获得并享用信息、学习和使用现代社会必须的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日益增加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这种不平等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破坏充满担忧和焦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中,将文化的不公正定义为“是对不同的共享生活价值模式的群体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基础方面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可以是历史遗留,也可以是文化的歧视,即根据文化特点不给予获得资源的机会。文化不公正的直接表现是文化特权和统治”。

美国新社会调查学院政治学系讲座教授南希·弗雷泽对于公正的看法是“今天的公正问题既需要再分配,也需要承认”。分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承认是文化问题。承认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它包括对某种文化的统治、不承认、不尊重。建立其上的经济分配政策,自然贯彻了这种意识,形成不平等的社会。

关于公正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方法,一种主张再分配,通过对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通过直接提供所需支持寻求公正。或者提高能力获得机会,解决不平等。另一种主张“承认政治”,它的目标是友好对待差异,“不以被主流文化规范同化而牺牲相互尊重。例如,承认各民族、种族、性别弱势群体的特征以及性别差异”。

关于文化的公正问题放置在以下范畴得到讨论,获得的共识是:

一、文化公正必须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相联系

在政治方面,政府要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包括承认个人和群体参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这样的民主有助于公民建立自己参与社会进步计划的意识;有助于公民建立自己的社会归属感。当然这些政策的贯彻有一个前提,确保社会和一国所有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例如,在许多城市政府在调整一些直接关乎民生民计的物价(水费、电费)时,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听证会等。

文化公正需要经济上的重新分配和承认。经济不平等造成的两极分化,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如果经济上的不平等而导致个人或群体的自卑感,他们在社会上正当生存的能力会因此削弱。同时,个别人也会因此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财产。

平等的权利与尊严不仅在行政的各种关系中得到实施和承认,也要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和谐相处”的原则“应该作为一项非正式的、交往联系的伦理道德,应该把这种道德作为发展社会各种关系的基础。”

文化公正是政治公正、经济公正和社会公正的一部分。

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培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类适应自然社会和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的能力。创造性包括了延续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与认同他者的文化。例如,在“同一个地球”的意识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差异,又包含了文化的同一性。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然的同一性(生态、环境、疾病——艾滋病、流行病等)对人类同一性的要求。例如,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力倚仗自己的实力对南极进行开发式占有,因为臭氧层是不分国界的。对南极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国际性的行为,善待南极也取决于人类的共识。

创造性还包括了“想象差异”。“想象差异是接受他人的第一步。他人有同样的权利自由构建自己的意识,只要他们这样做并不妨碍你享受同样的自由。‘并不是我们必须相互爱对方,或者争个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必须相互了解,并以这种知识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必须学会领会那些我们不能接受的东西。正是在这方面,加强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的情景是通过互联网,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全球各地正在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除了已经存在的国家性的、地区性的、国际政治性的联系,还有超越这些范畴的不同群体的联系。

一个全球化的文化正在构成。作为这种文化的明显的标志是:私人和公共话语的转变、新技术的全球性推广、对国家角色的矛盾情绪、跨越地理边境的多元联系、教育的国际化等(例如经常谈论的国际接轨、国际化)。

三、倡导人类共同享用的精神特性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很容易被那些涉及人们悲喜哀乐的事件或者艺术作品所吸引(例如韩剧在亚洲地区受到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韩剧中体现的这种精神),人们也常常慷慨解囊,帮助受灾的群体。这些行为都说明人们具有同情和移情的能力。在社会政治和日常话语中不仅要承认这种精神,而且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培植这种精神。

同情与移情能力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基础。因此,在全球社会的政治话语、文化话语中都应该给予全面的承认。

不仅如此,当发展已经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球化的行为时,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部分。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面前,任何发展都不再可能强调这是自己的事情,许多发展都要在防止全球变暖的语境中得到合理性、科学性论证。对于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人们获得的更多共识是:艾滋病是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疾病,因为它威胁着生命。正是因为“人类的弱点和遭受的苦难构成了几乎所有文化传统的核心和反复出现的话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减轻人类苦难的普世伦理的源头,也是人们必须服从法律的源头”。

正因为生命是人类共同珍惜的,任何危害生命的行为也必然引起人类共同的抵抗。与此同时,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互相关怀和帮助也证明了有这样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