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13510200000014

第14章 大众传播(5)

第一篇报道由于使用了过多的带有作者个人情绪色彩的语句:往昔的体操皇后已渐渐面带倦容、疲惫不堪的“老大姐”、“桑兰式”头朝下坠落、“祖母级”选手称号、冷冰冰的霍尔金娜更郁闷等,给出的信息是霍尔金娜因为年龄的缘故,在女子体操比赛中彻底失败。但是,在第二篇报道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这一届世锦赛女子全能项目中霍尔金娜得到金牌。第一篇报道的作者有比较强烈的年龄偏见,在对比赛过程的细节描写中多处流露出这种偏见。

类似传播的偏见造成的传播偏差,没有向人们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和自行选择观点的机会,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错觉。

当传播权力掌握在既拥有资料又拥有情报来源而且控制了传播媒介的少数人手里时,很可能牺牲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情况下,促使人们接受业经认可的思想。这种单方向作用的传播媒介向大众传播统治集团所提倡的准则和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大众的切身利益和理想。

六、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观

麦克卢汉被称作信息社会、电子时代的先知,20世纪的思想巨人。他的许多观点成为语录式的经典给人以启发,令人着迷,也引起深入讨论。

1.“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这样描述人与媒介的关系,他认为上古时代人们发明的斧子,是人的手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某一种器官的延伸。任何一种延伸,改变了本来的器官均衡使用的状态。某一种感官的突出,凌驾和压抑其他器官,造成人们对空间和时间认识的改变,从而塑造了人类了解环境的新方式,同时触发社会的变化。

从这个概念出发,麦克卢汉把西方历史分成了四个时代:口耳相传。指在文字出现以前,生活于部落的人们,靠声音传播信息。

生活在声音的空间的人们,直接依赖听觉接受信息。身体的直接接触,易动感情,凡事共同参与商议。

文字出现。指古希腊荷马时期开始以后两千年,这个时候有了文字。视觉可以阅读文字接触信息。文字创造了新生存环境,人开始了脱离部落式习惯的过程。在此之前,希腊人的成长以部落为方圆,受益于部落式的百科全书,口头相传,世代承袭。说书人、行吟诗人承担传播责任,类似桃花园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印刷时代。印刷时代也是文字横行的时代。印刷使知识跨越部落的“围城”,打破部落的界限,使部落分化。有了知识,有了非部落化的、有了富有个性的人,有了对新的教育的需求。例如,柏拉图为读书人制订了新型的计划:借助拼音字母表,分类智慧——分门别类接替了部落式百科全书。从此,资料式、分类式教育一直成为西方教育计划(系科的划分)的基本构成。这些变化体现了印刷术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性原则。文字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也提供了有力的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文字,是中国不同地方相互认同的主要基础。今天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地区之间方言千差万别,有了文字的统一,有了彼此认同的基础。

电子时代。电子媒介是人的多种感觉的总延伸。电视屏幕上无数的光点需要人们动用感官和中枢神经,将它们组织成与现实形似的图像,带来整体感、移情感和知晓感。因此,它使人深入参与其中,难以反身自省。卫星传播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分散的世界因此被拉近距离,重新聚合,形成再部落化,形成“地球村”。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说,使我们看到媒介对人的作用和影响,理解这种延伸既是媒介对于人的能力的扩展,也是人媒介化的开始。

2.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科技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与特质。真正支配人类历史文明的是传播科技本身,不是它的内容。每一种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使人的感官能力根据科技发展而延伸——部分地延伸,而且触发社会组织的巨变,于是有了多媒体时代、电子时代、“知本”时代。

媒介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回顾历史,人们可以这样认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宗教改革的兴起和欧洲天主教会力量的削弱起到了推动作用,活字印刷导致了现代报纸的问世,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和电视,数字技术将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由于这些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润物细无声”一样,当我们停下来环顾时,才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互联网、手机通讯改变了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发言者。以电视报道的政治选举为例,电视图像强调了观看的效果,并且对上电视提出具体要求。所以政治人物出现在电视中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雇请形象设计师提供出镜建议。

技术与大众传播互相支撑的关系,使得任何一次传播都会对技术的理念和规则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强调。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媒介接触首先是技术性接触,如打开、关闭等,我们使用媒介必须先接受其技术要求、遵守技术规则。技术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

媒介即信息强调了依赖媒介的人同时也被媒介铸造和控制着,例如,人们依赖电视,自然要受电视观看技术的控制,根据技术的要求实现观看。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媒介的内容不是它本身,而是另一种媒介。一种媒介形式是后一种媒介形式的内容。例如,印刷媒介的内容是话语(媒介),电影的内容是说唱表演能力。如现代战争,通过多媒体,把我们从面对面带入到面对图像、面对解说的战争,因此,我们可以一边听着电视机中播出来的爆炸声,一边喝茶,悠闲地议论,甚至可以等到广告结束后,再继续观看战争。

强调媒介即讯息,意指媒介的运作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观察角度和接触事实的方法,把我们置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塑造的世界里。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到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休闲。”

3.媒介世界与“地球村”(global village)

麦克卢汉认为,新出现的电子技术互相依赖的关系,会将世界改造成地球村的样子。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又译为世界村)的概念,被许多人解读为对电子时代到来的赞赏,认为“地球村”与麦克卢汉之前所言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相关。部落时代人们的各种感官是平衡的,到了非部落化时代,有了拼音文字和机械印刷以后,五官的平衡被打乱了。阅读使人过分使用眼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会导致四肢功能的衰退。近视眼的出现也标志着感官平衡被打破。到了电力时代,人的视觉与听觉同时使用,这两种感官是平衡的,使重新部落化成为可能。因为电力时代——电视声色并重的特点调动了各种感官,虽然不能使近视眼们恢复视力。通过E‐mail、MSN能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部落生活。

这种认识把“地球村”看做人类向自然的回归,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变得相互间更加了解了。例如,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条有兴趣的信息,并且产生看法,就可以立即加入关于对这个信息的讨论群中发表个人意见。如同我们使用BBS,在那里看到各种文章,可以及时回应该文,这些回应成了该文的注释。这种非面对面的交谈,不仅达到面对面交谈的效果,也省去了距离和到达成本,信息流通的距离感和时空限制几乎消失。在这个过程,人们接收到很多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是全面的,但是却使你发现原来这件事有许多想法,交流想法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久而久之,人们在分辨事情的真伪和意义方面会有进步。这是麦克卢汉对“地球村”的积极评价。

如果用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的思想来解释由媒介建构的“地球村”的话,我们不能够简单地将这个“地球村”与“部落”等同。电影《楚门的世界》类似这样一个“地球村”,虽然整个“村子”没有被摄像机包围,但是按照电子技术或者网络技术需要建构的“村子”和根据技术规则实施的“村规民约”让人们驯服在媒介世界里,包括人的延伸也被技术要求了。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犹如生活在电视机里的人。区别仅在于“地球村”比“海天堂岛”大。

麦克卢汉的不同在于他看到技术带给人们欣喜的同时,也看到技术改变了人们自然形成的各种功能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平衡关系。他认为,其中任何一种功能的延伸,都会削弱其他功能,甚至使其他功能逐渐衰竭。所以,所谓的“延伸”是技术的力量植入人体后借助人体的寄生力量,人体对于这种力量往往是失去控制的。例如,美国影片《后天》的警示一样。因为,“人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延伸还会使人麻木,延伸是一种“自我截除”,是为了抗衡实际生活中的刺激和压力。这是麦克卢汉对地球村的一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