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
13509000000008

第8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集群(1)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组织的-种重要形式。19世纪末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最早提了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发展了这一理论,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地方性积累和分布的要素除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外,还有集聚要素,即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熊彼特从创新角度说明产业集聚现象,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所以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创新又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力;之后波特又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产业集群代表着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和激励,是远距离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产业集群同样发挥着推动文化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作用。

第一节 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灌溉农业区到现代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区,都表明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产业集群功不可没。

一、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西方国家产业布局的现实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事实证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理上的高度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企业进行改革的动力与企业的集中程度有关联,特别是在竞争性的产品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注意到同质性竞争性产品的生产企业如果高度集中在-个区域内,将对企业的研发人员、生产人员乃至销售人员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而恰恰是这种良性竞争压力促进了创新,这有助于在生产者、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信息可以比较通畅、迅捷地传递给生产者,从而不断地发现市场并持续创新去满足各种特殊的需求,而生产者、供给者之间高效率的信息传播便于这种创新被群落内企业所接纳和消化,促进区域内同行业企业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人才的集聚,企业的发展因为有了不断的人力和技能的支持而获得了更多更持久的利益。

近十几年来,浙江成为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增长的省份之-,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源于许多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众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被公认为浙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发动机。浙江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等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浙江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形成了共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良好局面,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得到显着改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总量也持续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4%。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正是分别以结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利用现代高科技和创意两种途径而发展起来的浙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异军突起和集聚效应凸现的产业集群优势的迸发结果。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成功显然在很多领域已得到验证,其同样适应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了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杭州高新文化与现代传媒产业区块、宁波文具产业区块等多个优势明显的地方文化产业区块,区块内的产业规模、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影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已有30余个较具规模的影视产业投资项目签约落户,宁波市的文具产业区早在2004年就有4000多家文具企业,文具业总产值达172亿元,其中出口额达1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成为我国最大的文具生产出口基地。

二、多元化资本的渗透与浙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聚,并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联系在-起的大量文化企事业与机构,它们由于具有相当强的文化共性与产业互补性而体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创新性与进取性。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既包括了下游产业的文化产业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从此看出,狭义的文化产业集群仅包括文化企事业组织,广义的还包括研究机构,如大学、思想库,包括制定规范的机构,如政府相关部门、同业协会乃至有重要影响的民间团体。因此我们认为文化产业集群主要由文化企事业组织、相关企业或机构、供应商组成,也包括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

从图中我们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企事业组织是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关键结构,在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提供文化服务产品、服务过程或文化制造产品,并及时接受信息反馈,相关机构主要是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研发机构和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咨询机构,相关条件是指能为文化企事业组织提供创意设计、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的企业,人文环境是指文化产业聚集地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和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则指政府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就此而言,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组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类文化企事业组织主体深受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共同遵循相同的组织行为准则;文化企事业组织及相关部门、机构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往往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多方位的外部条件支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文化信息、文化资本、文化研发乃至政府公共服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文化产业的集聚更有效。

如浙江省广电局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设立电影审查中心和电视剧审片工作站,直接为影视企业提供注册和影视作品题材规划、审查、发行、交易等服务,这样良好的政策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影视机构来实验区落户,推动了影视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根据国家干预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可以将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模式和计划型产业集聚模式。

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前两种集聚模式为主,而政府往往运用经济杠杆来发挥作用。以浙江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块状经济,如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宋城集团系列主题公园、杭州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以及遍及全省各地的文化企业的相对集聚,这种“浙江模式”为代表的“市场型”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能人示范”、“商贸促进”和“政府扶植”下发展起来的,许多个文化企业集群实际上是市场根据“中间产品交易成本低于劳动力交易成本”这一特定条件,以-种有效率的中间体制组织形式替代原生经济组织的结果。浙江民营资本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贡献巨大,全省目前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以上,产业触角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创意、动漫、文化用品、玩具乐器等多个领域,从中涌现出来的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和宋城集团已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义乌更是做足市场文章,形成了10多个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年文化用品销售额达到100多亿,其中出口占了65%以上,带动了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闯出了文化市场与企业集聚化发展的新模式。

三、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文化产业集群的兴起,意味着在地理上相互靠近且互相联系的文化企事业组织和相关机构共存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既有的集聚效应会带来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同时也必然存在由于共性和互补性带来的竞争,而-定限度内的良性竞争将促使文化产业集群释放出更多的优势。

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形成,群落内文化企业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所带来的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获得产业集群的价格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浙江云和县的木制玩具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木制玩具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同类产品的50%和70%以上,成本和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另-方面,如果将文化产业集群简单地看做是一个多企业的联合体,那么这个联合体的群落内事实上存在着内在市场交易,这种内在市场交易是一个有一定保障条件的交易,如存在契约关系,这样参与交易的各方均因此而减少了风险和不正常的过度竞争,并且还减少了寻找交易伙伴和达成交易过程的活动费用,实现了减少交易费用的目的。同时社会学家也认为群落内各个组织比较容易建立起共同产业文化背景而取得相互信任,因此可以显着降低交易费用。

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与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从而产生报酬递增效应。文化产业集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且日益成为创新中心、学习中心,发生在文化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相互比较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实现了群体知识的创造更新过程。单个企业由于团队创新而获得了隐含知识,成为企业或组织的“商业秘密”和在市场竞争中的法宝,之后该企业或组织拥有的隐含知识在集群内适宜的环境中得到了扩散和共享。更有一些自我组织的学习团队或小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这些隐含知识使之成为明晰的概念,同时概念经过适当的修正和调整形成行业内的创新知识,集群内的企业或组织之间既相互竞争又通过非正式交流和批判性反思和盟生新愿景,加强了新知识的传播并通过在集群内各企业、各机构、各部门的流动和扩散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

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产业规模扩张。文化产业集群的自身规模扩张优势大大优于单个文化企业或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的扩张,随着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产业聚集区域,大量相关性企业或机构也会相伴而生,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导致产业规模急速增长而成为行业的龙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二是企业规模的扩张,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赢利的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资金进入,使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有质的飞跃;三是产业整体合力的扩张,虽然文化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组织和其他机构从事着同质化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面对着类同的消费市场,但深究其各自追求的细分目标市场却不尽相同,同时集聚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和组织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选择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因此集群内有竞争更有相互合作,容易形成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四、集群式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现实选择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轨迹我们能够看出文化产业高度集聚的优势:一是空间上的集聚会引发更为激烈的竞争,而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促进了产业链上的分工细化,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各个生产环节竞争力的提升必然导致最终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促使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市场力量驱动下的收购和兼并为文化产业集群内的资源整合提供了绝好的平台;三是通过大量中小文化产业企业的参与,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内的网络效应和企业根植性;四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纵向扩张不断完善,为整个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五是资本和内容的横向扩张(或跨媒体扩张)可为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创造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