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13508400000044

第44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4)

第五节浙江企业转移上海的状态、形式、特征和原因

一、产业转移的现状

我们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对周边江苏、浙江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以技术转移为主要载体进行的,而不是传统的,如有关产业经济学或国际经济学所描述的那种主要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的。但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主的浙江资本对上海的直接投资却非常引人注目。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在沪投资的全资或控股、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500家,注册资金达1000亿元。浙江在沪投资总额和创办企业总数均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上海本地)之首。这种情况的出现,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是产业转移的浪潮不是从上海涌向浙江,而是从浙江涌向上海。为此,需要对这种情况作更为深入的分析。

可以肯定,浙江企业对上海的直接投资(有时我们也称为产业区域转移或跨区域发展),主要原因是浙江的企业家资源相对比较丰裕,因为所谓的直接投资,从本质上讲,它不仅是资本的移动,而且是生产要素的移动,是经营资源的移动和企业家资源的溢出。而相比之下,虽然上海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条件都优于浙江,但是企业家资源显然不如浙江丰裕。其原因之一,是上海改革开放相对较晚。此外,上海政府部门的组织力量相对较强,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也束缚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浙江企业对上海的直接投资,特别是浙江企业向上海的转移,即所谓的“移师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浙江企业家资源向上海的转移,是企业家资源的“溢出”。

浙江企业进入上海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商业网点的投资。比较典型的有浙江的民间资本最近大规模地流入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路,浙江乐清市的华东电器集团投资3亿元购并1.5万平方米的商厦,准备在南京路建七层楼的大型商场;浙江温州华通机电集团欲斥资3.5亿元在南京路建设一个温州商城,同时收购一批商铺。此外,浙江餐饮业对上海的投资也非常引人注目,特别是在1999年和2000年期间,由于杭州一批有名的“杭帮菜”餐饮企业,如“红泥常”、“好阳光”等“登陆”上海,在上海掀起了一股“杭菜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

第二是制造业的投资。以温州企业为例,温州低压电器三巨头(正泰、德力西和天正)都在上海建立了生产基地或投资公司;温州休闲服装的代表美特斯·邦威公司、泵阀业的龙头凯泉集团等知名企业都在上海注册了新公司;人民集团还与上海34家国有、集体企业达成了合并协议。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温州制造业直接到上海发展的企业达500家,涉及的行业有低压电器、针织、服装、灯具等,其中在上海投资额逾1000万元的企业超过20家。

浙江企业向上海的转移,制造业企业始终是主体。我们试以组成上海浙江企业家协会的理事会成员单位为分析样本,进行分析。

组成上海浙江企业家协会理事会成员的共有102家单位,除去成员单位中的16家政府机构,剩下有86家是投资上海的浙江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在上海的浙江投资企业的骨干,其中,制造业企业就有62家,占理事企业总数的72%。考虑到企业家理事会的代表性质,我们可以推断,浙江企业对上海的投资至少会有70%是投向制造业的。事实上,投资上海的一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制造业的企业。

第三是建筑业。建筑业是浙江企业投资上海的重要阵地。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历史渊源。因此,比较上海,浙江企业往往具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浙江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有从事建筑业的传统,如浙江东阳被称为“百工之乡”,泥瓦工、木工这样的人才到处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利用这些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上海靠近浙江,也就成了浙江建筑企业必争的市场。浙江企业早在浦东开放开放之际就大规模地进入上海建筑市场,截至2006年底,浙江在上海的建筑工人已达15万,占上海建筑市场的1/4。不过进驻上海的浙江建筑企业基本上没有改变企业的注册所在地。这些企业去上海开拓和占领当地市场的意识非常强烈。

二、产业转移的形式

截至2006年,浙江企业向上海扩张,或者说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企业整体迁移式的对外投资,这一类型的企业大都规模较小。二是企业进驻上海施工,注册地未变,如建筑企业。三是在上海建立企业的功能中心,包括在上海投资创办新企业或设立分公司,如正泰集团在上海注册两个分公司主要生产成套电器,天正集团在上海投资5000万元生产成套电器,更多的是投资在上海设立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融资中心、外贸中心等等。四是企业总部迁到上海,但生产基地仍在当地。采取第三、四种形式的主要是部分浙江的大中型民营企业。目前,浙江省在沪企业的大多数采取的是把生产基地放在浙江,而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放在上海的企业内地域分工模式,以谋求利用浙江、上海两地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五是采取并购、联营、租赁等形式向外低成本扩张。六是直接在上海投资办市场,如乐清市芙蓉镇的蔡智等人投资9000多万元创办了上海轻纺城。

三、企业转移的主要特征和短期制度原因

综合浙江企业向上海进行产业转移和跨区域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企业家资源的流动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浙江每年向外投资的资本达100多个亿。但是有特点的是,携带资本寻求跨区域发展的大都是民营企业,且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表现了以企业家要素为主的资源跨区域流动的状态。

(二)以企业内的地域分工和企业一体化推动区域一体化

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转移基本上是出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企业长期发展的考虑。如浙江部分企业将企业总部迁到上海,是企业出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占领市场制高点的考虑。还有一些企业则出于对市场布局的考虑,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一环,在异地创办企业,包括在上海设立企业的分支机构或事业部,而生产基地和企业总部其实仍在原驻地,其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或者是事业部大多与原驻地特色产业集群有紧密的联系。企业跨区域发展后,通过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展开,密切了当地产业和上海的产业的联系,用企业的一体化推进了区域一体化。

(三)促进了原驻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升级

企业实施跨区域发展后,并没有造成浙江产业的“空洞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原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如浙江平湖市的茉织华集团将企业总部迁到上海以后,又到平湖投资建设了工业园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宁波的杉杉集团到上海后转向材料工业寻求多元化经营,同时又转回宁波,带动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

(四)推动区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改善了相关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上海以很强的政策力度吸引浙江、江苏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民营企业迁沪,更多的是考虑到体制效应而非税收效益。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讲,由于浙江的市场开放比上海早,市场化进程也相对较快,因此浙江的市场资源,包括企业家资源要比上海充裕,通过吸引浙江民营企业到上海发展,实际上是引入了上海所稀缺的企业家资源,这对推进上海的体制改革、提高上海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另外,上海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对较强,引进外地的民营企业,也能改善上海本地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这对上海的发展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