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体
主体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他景物都围绕着他来配置,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般来说,被摄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的(既是内容中心也是结构中心)。但是在一些表现气氛环境为主的画面中,被摄主体作为结构中心更为突出,如盛大群众场面、景物丰富的风光画面。但为使画面不致松散,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为结构中心,这个对象应是有表现力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如风光中的亭台楼阁、小桥等。
主体既然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在画面的安排上自然要使主体突出、引人注目,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形象和审美感受,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摄像人员在构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再决定其他视觉形象如陪体、背景等的位置和大小。这样,我们在拍摄现场才不会出现分不清何为画面主体的毛病。突出表现主体的方法,归纳起来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直接表现
直接表现是使主体在画面上占有很大的面积,突出的位置,使它鲜明突出,有利于细腻地表现主体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主体形象安排在最大空间,但这样做往往使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显得单调。
(2)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最近处,使之一目了然,鲜明突出。
(3)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上观众视线集中的部位。除了特殊需要,一般画面的布局都不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中心,而喜欢安排在画面中心周围的一些地方。这个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就是视觉刺激点,也叫美感诱发点,如黄金分割点。这既不影响观众视线集中,又使画面活泼。
(4)利用各种对比突出主体,如大小、明暗、虚实、色彩、新旧、动静等的对比。
2.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占的面积常常不大,有的甚至掩藏在画面的深处。但是它们仍然是构成画面的中心,同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发挥着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环境气氛烘托主体;
(2)利用方向性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落在主体上;
(3)利用色彩,引导观众的视线;
(4)利用场面调度,将注意力引导到主体上。
注意:在一个电视画面中,主体有时并非固定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场面调度的方法改变主体,如一个人物走出画面,另一个人物走进画面;也可以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改变主体,如从一个人摇到另外一个人。
(二)陪体
在画面上与主体密切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象叫陪体,它帮助主体阐明主题,帮助观众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含义。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里,陪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陪体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的大小、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和其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密切配合,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1.陪体的作用
有句话叫“好花还需绿叶扶”,当摄像人员在现场进行构图处理时,不仅要表现主体,还必须根据主体的情况对陪体加以取舍和布局。陪体在画面中起以下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一位科学家在做实验,科学家是画面的主体,实验仪器就是陪体。如果画面中始终不出现实验仪器,观众就不知道主体在干什么。
(2)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的环境氛围,使主体的表现更为鲜明充分,如在月光下工作的画面。
(3)陪体对画面构图具有均衡和美化作用,如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构图,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
2.陪体的处理方法
陪体的处理也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1)直接表现就是陪体出现在画面之中,如一位技术员在修理汽车,汽车和扳手都是陪体;如果没有陪体,就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2)间接表现就是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靠联想形成。在电视画面中,如一个追另一个人,有时只出现一个人,另一个人则在画面外,但从画面上人的表情及视线中,我们都感到还有一个人在画外。
3.陪体的出现形式
陪体在画面中的出现有两种形式:
(1)主体和陪体同时出现。这时要正确处理好主、陪体之间的关系,避免主次不清、喧宾夺主。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又分两种情况:
①主体先于陪体出现在画面上。如升国旗的画面中,先出现神情庄重、行军礼的军人(主体),镜头缓缓向上摇,画面中出现正在升起的五星红旗(陪体)。
②陪体先于主体出现在画面上。如科学家做实验的画面中,先出现仪器的特写(陪体),镜头逐渐拉开成科学家的近景(主体),这样观众就很清楚主体的工作。
更多的时候,电视画面中主、陪体是经常改变的,一会儿是甲,一会儿又是乙,在这些变化中,就要恰当地选择画面的构图形式,处理好主、陪体之间的关系。
(三)前景
前景是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用来作前景的物体很多,如树枝、草丛、岩石、花卉、门洞等,可以在现场灵活选择。
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方面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景可以帮助主体表达主题。有时仅靠画面的主体往往很难说清画面的内涵。如拍摄专家义诊的内容,如果画面上仅出现专家(主体),说不定观众以为是游医在街上摆摊赚钱。但如果在构图时把写有“某某名牌医院某某教授”的牌子处理在画面的前景位置,观众就一目了然了。
(2)利用前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地点、特征。以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作前景,有助于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柳丝吐绿、桃花初绽,带来春的信息;菊花、红叶报道秋的来临;透过冰挂雪枝,似乎看到了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椰树、芭蕉富有南国情调。
(3)利用前景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在构图时将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
(4)利用前景虚化,突出主体。让前景物体发虚,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5)利用前景装饰画面。有些物体本身有框架形状,如门窗、美丽的花环、曲折变化的回廊等,都可以装饰画面,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观众与画面的距离,给观众一种主观地位感,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6)利用前景均衡画面。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将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拍湖面时,前景有几条柳枝,就好看一些。如果画面下方分量轻,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能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画面的均衡。
选择前景时要有目的性,要做到既能美化画面,又不影响主体的突出。
(四)背景
背景是指在被摄主体的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用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
1.背景的作用
背景对于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题内涵都有重要作用:
(1)利用背景的特征,帮助观众理解主题思想。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把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代、季节等表现出来。
(2)利用背景与主体间的对比,突出主体。利用背景与主体在明暗、色调、线条、形状、结构等方面的对比,突出主体,并使画面产生空间感受。
2.背景选择的要求
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环境特点的景物作为背景,交代出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如人物采访有时把人物带到室外进行采访,或者是在与被采访人物从事职业相关的背景前进行采访,通过背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2)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力度。如亮的主体放在较暗的背景前。
(3)背景应力求简洁,把可有可无、妨碍主体的东西一概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练。
(五)空白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幅画面中既不能安排得过满,使人感到拥挤,透不过气来;也不能留得太多,使人感到松散、空洞。
1.空白的作用
画面上留有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物体的欣赏需要一定的空间,在被摄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也是造型艺术的普遍规律。“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
空白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使画面生动活泼;
(2)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画面也更为简洁;
(3)创造意境,使人有联想余地。
2.空白取舍的要求
画面的空白取舍要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要求,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拍摄人物时,要在人物的上方视线方向以及动作方向上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新闻播音员的上方要留出适当空白、侧面拍摄时视线前留出空白。
(2)要遵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带有明显方向性物体的前、后、左、右方向也要留出适当空白。
(3)在运动着的物体前方要留有充分的空间,比如足球比赛中,带球前进的方向都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心里也通畅。否则,运动着的物体顶住了其他对象,或紧挨到画面边缘上,运动就像受到了阻碍,观众看了不舒服。
(4)画面上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如果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面积,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如果两者相等,给人感觉呆板、平庸。
综上所述,一幅完整的画面包括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不过,并非任何一幅画面都具备上述各个部分,有的画面只有主体与空白,有的只有主体、陪体、前景与空白等。配置景物的条件,一是根据需要,二是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和视觉习惯,三是考虑电视画面的包容量,但无论如何布局,都要突出主体。
在画面的构图布局中,要注意心理趋合作用。画面构图的趋合作用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展示的空间。这种心理趋合作用有积极的一面,如可以让画面中未被展现的部分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主体与背景的组合会使观众产生错误的联想和概念,从而影响画面美观,分散注意力,削弱对主体的突出。
二、画面的均衡
均衡是画面构图的基础,它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要求。均衡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均衡有时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大多数则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想象所达到的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是人们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一种审美心理。
(一)均衡的形式
均衡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居中、左右对称的均衡,如人的耳朵、眼睛、手、足及鸟的翅膀等都左右对称。在摄像构图中,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构图,往往会显得呆板、单调,所以一般只用在一些严肃、庄重的场合中。另一种均衡的形式是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在视觉感受上的相对均衡(非对称均衡)。这种心理上的非对称均衡绝不是物体形状、数量、重量上的对称,而是人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形成的重量和方向的均衡。人们的视觉感受有这样一些特点: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反差强的对象较反差弱的对象为重,实的对象较虚的对象为重。因此,安排画面对象时,轻的对象占的面积要大,位置要高,周围的空白要小;而重的对象占的面积则相对要小,位置要低,周围空白要多,才能在画面上达到均衡。
(二)对均衡有影响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1.构图要素对均衡的影响
(1)形状:形状大、规则的对象较形状小、不规则的对象重;
(2)线条:线条密、粗的对象较线条疏、细的对象为重;
(3)光线:暗的对象较亮的对象为重;
(4)色彩:暖色块较冷色块为重;
(5)质感:质感粗糙的对象较质感细腻的对象为重;
(6)运动:动的对象较静的对象为重。
2.空白对均衡的影响
空白的大小对均衡有影响,要留得适当,如在人物、动作或视线方向要留较大空白;在特技画面中也要留出空白,做完后再调整均衡;在画面中有第二人物出现时,也要注意留出空白;在需要打字幕时,拍摄的画面中要预留出空白。
3.趣味中心对均衡的影响
在画面中被突出的主体,会吸引人们的视线,形成视觉中心或趣味中心。
即使它们在画面中占面积不大,也会有很重的分量。
通常,人的视觉中心在黄金分割线和九宫格交点的位置附近,这里人们的视觉最容易集中。为了突出主体,应把主体放在视觉中心点附近。这种拍摄方法也叫三分法,即将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为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分割线上出现四个交叉点。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4.运动对画面均衡的影响
不管是画面内人物的运动,还是摄像机外部运动,都会造成均衡的变化,要注意在运动中处理好陪体、前景、背景与主体的关系,使画面在运动中达到均衡。
5.要符合自然客观情况
在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凡不是对称分布、排列的东西,在画面中也不可对称构图,要使其自然分散,不要人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