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物制药学
13507500000014

第14章 糖类药物(2)

肝素在α‐球蛋白参与下,能抑制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阻止血液的凝结过程,用于防止血栓的形成。肝素还具有澄清血浆脂质,降低血胆固醇和增强抗癌药物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作各种外科手术前后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输血时预防血液凝固和作为保存新鲜血液的抗凝剂。

肝素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肝、心、脾、肾、胸腺、肠黏膜、肌肉和血液里。因此肝素可由猪肠黏膜、牛肺提取。其生产工艺主要有盐解—季铵盐沉淀法,盐解—离子交换法和酶解‐离子交换法。肝素在组织内和其他黏多糖一起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因此肝素制备过程包括肝素蛋白质复合物提取、解离和肝素的分离纯化两个步骤。

(1)提取

新鲜肠黏膜投入反应锅内,按3%加入NaCl,用30%NaOH调pH9.0,于53~55℃保温提取2h。继续升温至95℃,维持10min,冷却至50℃以下,过滤,收集滤液。

(2)阴离子树脂吸附

加入714强碱性Cl‐型树脂,树脂用量为提取液的2%。搅拌吸附8h,静置过夜。收集树脂,用水冲洗至洗液澄清,滤干。用2倍量1.4mol/LNaCl搅拌2h,滤干。用2倍量3mol/LNaCl搅拌洗脱8h,滤干,再用1倍量3mol/LNaCl搅拌洗脱2h,滤干。

(3)沉淀

合并滤液,加入等量95%乙醇沉淀过夜。收集沉淀,丙酮脱水,真空干燥得粗品。

(4)精制

粗品肝素溶于15倍量1%NaCl,用6mol/L盐酸调pH1.5左右,过滤至清,随即用5mol/LNaOH调pH1.0,按3%量加入H2O2(H2O2浓度30%),25℃放置,维持pH1.0。第二天再按1%量加入H2O2,调整pH1.0,继续放置48h。用6mol/L盐酸调pH6.5,加入等量的95%乙醇,沉淀过夜。收集沉淀,经丙酮脱水真空干燥,即得肝素钠精品。

6.2.2发酵法

6.2.2.1概述

利用微生物发酵也是很早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如甘露醇和1,6‐二磷酸果糖都可以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随着技术的发展,细胞固定化技术也应用到微生物发酵产糖上面,如1,6‐二磷酸果糖就可采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法。

6.2.2.2D‐甘露醇生产举例

甘露醇又称己六醇,是由甘露糖或果糖衍生而成的糖醇。甘露醇在体内代谢甚少,肾小管内重吸收也极微,静脉注射后,可吸收水分进入血液中,降低颅内压,使由脑水肿引起休克的病人神志清醒;还可用于大面积烧伤及烫伤产生的水肿,并有利尿作用,用以防止肾脏衰竭,降低眼内压,治疗急性青光眼;还用于中毒性肺炎、循环虚脱症等。

(1)菌种活化

米曲霉菌3.409菌种接种于10ml斜面培养基中,31℃,培养4天。斜面存于4℃冰箱中,2~3个月传代一次。使用前重新转接活化培养。培养基的制备:取麦芽1kg,加水4.5L,于55℃保温1h,升温到62℃,再保温5~6h,加温煮沸后,用碘液检查糖化度应在12°Be′以上,pH5.1以上,即可存于冷室备用,取此麦芽汁加2.1%琼脂,灭菌后、冷冻制成斜面,存于4℃备用。

(2)种子培养

取经活化培养4天的斜面菌种2支,转接于17.5L种子培养液中,31±1℃搅拌通气培养20~24h。通气量为1∶0.5V/V·min,搅拌速度350rpm,罐压1kg/cm。种子培养基:NaNO30.3%,KH2PO40.1%,MgSO40.05%,KCl0.05%,FeSO40.001%,玉米浆0.5%,淀粉糖化液2%,玉米粉2%,pH6~7。

(3)发酵

于500L发酵罐中,加入350L发酵培养基,1.5kg/cm蒸汽灭菌30min,移入种子培养液,接种量5%,30~32℃发酵4~5天,通气量1∶0.3V/V·min,发酵20h后改为1∶0.4,罐压1kg/cm,搅拌速度230rpm,配料时添加适量豆油,防止产生泡沫。发酵培养基与种子培养基相同。

(4)除杂质、分离结晶

发酵液加热100℃,5min凝固蛋白,加入1%活性炭,80~85℃加热30min,离心,澄清滤液于55~60℃真空浓缩至31°Be′,于室温结晶24h,甩干得甘露醇结晶。将结晶溶于0.7体积水中,加2%活性炭,70℃加热30min,过滤。清液通过717强碱型阴离子树脂与732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检查流出液应无氯离子存在。

(5)浓缩、结晶、烘干

精制液于55~60℃真空浓缩至25°Be′,浓缩液于室温结晶24h,甩干结晶,置105~110℃烘干,粉碎包装。

6.2.3酶转化法

酶转化法也用在了某些糖类药物的生产,如1,6‐二磷酸果糖(FDP)。以1,6‐二磷酸果糖的生产为例介绍酶转化法。

1,6‐二磷酸果糖是果糖的1,6‐二磷酸脂,其分子形式为游离酸FDPH4与钠盐,如1,6‐二磷酸果糖三钠盐(FDPNa3H)等。

1,6‐二磷酸果糖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是分子水平上的代谢调节剂。

FDP具有促进细胞内高能基团的重建,保持红细胞的韧性及向组织释放氧气的能力,是糖代谢的重要促进剂。临床验证表明FDP是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休克等症的急救药物,它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临床危象,在各类外科手术中可以作为重要辅助治疗药物,对各类肝炎引起的深度黄疸、转氨酶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6.2.3.1生产1,6‐二磷酸果糖的工艺路线

6.2.3.2工艺过程

取经多代发酵应用过的酵母渣,悬浮于适量蒸馏水中,反复冻融3次,加入底物(8%蔗糖,4%NaH2PO4,30mmol/LMgCl2)调pH6.5,于30℃,反应6h。煮沸5min,离心去除杂蛋白,收集清液。转化液通过DEAE‐C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柱),用蒸馏水洗至pH7.0,然后进行分步洗脱,转成钙盐,过滤,收集沉淀。将FDPCa悬浮于水中,用732—[H]树脂将其转化成FDPH4,用2mol/LNaOH调pH5.3~5.8,除菌过滤后,冻干。

【合作讨论】

课前讨论

1.什么是糖生物学?

2.你知道的多糖类药物有哪些?分别用来治疗什么病?

3.你怎么评价市场上出现的甲壳素抗菌衬衫?

课后讨论

1.什么是黏多糖,其特点是什么?

2.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何?

3.全面介绍一种多糖的生产方法及过程。

4.甲壳素的研究开发现状。

5.设计一个从羊栖菜中提取多糖的方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糖类药物的生产方法及其特点。

2.画出肝素的盐解—离子交换法提取工艺流程,并说明其工艺控制要点。

3.简述1,6‐二磷酸果糖的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