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13507100000043

第43章 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与国家的科学发展(1)

——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理论的新战略

在谋求国家“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谈到国家发展的问题,但他们始终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作为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提出来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现代发展研究视界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仍然是我们今天探讨国家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所以,从国家发展论的视角来阐释、归纳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和策略无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理论:规律、原则与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中,“过渡时期的国家”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而提出来的。(关于过渡时期,直至目前仍然有很大争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需要与具体的国家实践结合起来考察的问题,如过渡的社会历史条件问题、过渡的道路和方式问题、国家政权的过渡及其掌握和运用问题等,而其中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特色和主要内容。从“国家过渡”这个角度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尤其是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式地发展并过渡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论意义。这无疑是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在资本主义结束后,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然后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明确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而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过渡形态的国家的。他把对人的政治解放之超越的“人类解放”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当作这个过渡时期国家的历史归宿和终极目标,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联系起来,与世界普遍交往过程联系起来,与现实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具体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而实现这个“过渡”的基本历史条件就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由于人类揭掉关于自身的“神秘纱幕”所需要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因而马克思才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资本主义得到典型发展的区域——西欧。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落后国家,尤其是缺乏资本主义因素的落后的东方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详细考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等落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后指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夺取胜利,从而能够得到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积极支持,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要有这个前提条件,那么,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个漫长的痛苦的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

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形态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并不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具体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甚至发展的具体历史任务的设想和规划,而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发展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科学规律、方法和原则的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无产阶级国家发展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时一再声明,他们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揭示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将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动和掌握这个过渡进程的将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专政的国家。而实现从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向共产主义的财产公有过渡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即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打破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建立国家政治过渡的无产阶级专政。

然后,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掌握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过程,并且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过渡到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揭示了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实现“跨越”式发展,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特殊规律。马克思认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历史现象,不是任何一个东方落后国家都可以实现的。他在1881年写给查苏里奇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俄国“情况非常特殊,在历史上没有先例。在整个欧洲,只有它是一个巨大的帝国内农村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组织形式。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这就是说,只有在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占有制的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跨越”并未指明包括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在内。恩格斯晚年则把马克思这一观点由俄国扩展到一切非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由一种特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引申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发展道路。他在1894年《栀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枛跋》中,认为“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在这里,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它可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必再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而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列宁创立的“一国胜利论”以及他对“直接过渡”和“迂回过渡”的设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种特殊规律。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的过程的规律。在国家过渡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始终强调无产阶级的世界视野,把人类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看成是国家过渡的背景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整体高度,认为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开创的,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有为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开创世界历史和造成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但是,“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所以,马克思一再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给予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应有的支持,强调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恩格斯指出,要是俄国发生革命,它就会拯救欧洲免遭全面战争的灾难,并成为全世界社会革命的开端。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一是“跨越”式发展的目的是使人民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二是“跨越”式发展应以一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一方面指的是落后国家存在或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的因素,如俄国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和中国的“三大改造”;另一方面是指西方生产力发展的榜样和积极支持以及落后国家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发展生产力。三是“跨越”式发展应以解决自己经济形态本身的任务为前提。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实现“跨越”设想的可能性时指出:“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

这里所说“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阶段”,主要是就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而言的,不注重解决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又力图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主观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的。四是创造并组织好社会主义民主是“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任务。无产阶级民主制原则是一种就其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而言比资产阶级民主要高出“一百万倍”的新型民主,无产阶级国家在尽量增加生产力总量的同时应该创造并组织好社会主义民主,以社会的形式达到消除阶级分化的程度,最终消灭以其为基础的国家暴力。五是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过渡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列宁在《我们的纲领》、《我们的当前任务》、《怎么办?》等着作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尤其是关于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设想,其价值意义在于它为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这些理论原则的具体运用,则要从各国所处的历史事实出发,在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艰难的探索,而绝不能把这种理论设想变成僵硬的教条以束缚实践的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

道路、理念与战略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自觉的社会运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都起源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甚至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这样的国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到底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问题和历史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更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国家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这种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科学规律和原则的理论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理论,就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建出来的关于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跨越”式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的模式、战略与策略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