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13507100000002

第2章 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2)

第三,随着从旧体制摆脱出来的新的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的发展壮大,在政府行政组织之外开始了民间社会的组织化过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非营利团体和非行政化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社会主体。社会的变化要求国家权力的运行在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供给和社会资源的有效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反映社会的利益和需求,逐渐进行国家权力的结构、功能的调整,努力提高国家权力的运行效率及其服务水平。实际上,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治理性转向。这种转向突出地体现在国家权力运行的变化上:一是政治主体凸显公共的特性,国家、政府、执政党和政治权力执行者开始逐渐摆脱其私域特征,从代表阶级的利益到代表社会普遍利益;二是政治理念的公共价值取向,即国家政治生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开始逐渐确立起了民主、法治、公正、服务、效率、负责等现代公共价值理念;三是政治权力有了一定的“公意”内涵,即强化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拓展社会对政治权力的公意表达和同意的范围和渠道。国家政治生活的这种实质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国家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状况。

这种转向表明,我们确立的国家治理分析框架乃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而不是国家主义的分析框架。社会主义是国家主义的天然对立物,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其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因而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分析指的是坚持国家职能的社会化、国家权力运行的人民化和国家政治目标的“人本”化(以人为本)的分析。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逐渐实现国家职能的社会化调整的过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职能逐步调整或过渡到以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职能上来。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从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转变到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作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了,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到实现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化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国家治理分析框架是一种国家向社会过渡的分析框架,其理论预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种即区别于又高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过渡”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题旨应该是作为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发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

三 阐释体系

从理论建构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未被系统地理论化过。

从马克思本人起到所有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撰写的政治着作,大多是特定历史事件和特定环境的产物,他们对国家理论的探讨也多半是不系统的和片断的,而且往往是其他着作的一部分,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都属于这样的情况。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密里本德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着作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够发现。另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菲弗尔也说:“如果有人想在马克思的着作中寻找国家理论,也就是想寻找一种连贯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这种学说体系是不存在的。反之,如果有人认为马克思忽视了国家,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问题。在他的着作中,有关于国家的一系列论述和一种显然已经确定了的方向。”

虽然,我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最杰出的继承人没有系统建立国家理论却是事实,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着作中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片断材料中创建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这将是一个浩大而又十分需要精力和智慧的解释和建构性的工程,显然是本研究所力所不逮的。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问题的浩繁的论说中,归纳出一些国家理论的基本主题或领域,如国家的起源性质作用、国家的政权、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资产阶级国家问题、过渡时期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国家的消亡等问题。如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也已经开拓出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自主性、国家的治理、国家意识形态、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国家的能力、国家与资本、社会主义国家与市民社会等论域。因此,本研究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际,选取国家的政权基础、国家的政体建构、国家的治理、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职能变革、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等方面,总结和阐释全球化背景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围绕着这一主题,本书除导论外,由相互联系的八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主要是在述评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挑战的基础上,总结和阐释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实践与创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依托,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国家职能调整为目的,加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以执政党建设为核心,提高中国国家主权能力和执政能力;以开放合作为原则,积极参与全球化维护国家利益。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笔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党的建设、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上的价值一致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合乎规律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原则,“社会本位主义”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发展的价值趋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新基础。首先探讨了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权基础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基础的历史变迁,指出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重视国家政权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利益结构、社会秩序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指出“公有制为主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范围的联盟”和“稳定、有序与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国家政权的新基石。

第四章,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政体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国家的政体选择和改革的思想旨趣是民主共和、人民当家作主和“议行合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推动型国家政体建构模式既是现代政党政治的逻辑,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逻辑,其最新理论成果有:科学定位党的权力;形成了以先进性、执政能力、党内民主的建设为内容的党的建设理论,提高了政党推动国家政体建构能力;丰富了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体理论。

第五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逻辑,指出政党治理国家是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政治逻辑,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治理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治理的制度化、有效性和价值性是当代国家治理的三个基本“中轴原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新逻辑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治国必先治党”,这是确保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有效性和价值性的基本方略。

第六章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变革的经验教训,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职能变革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指出当代中国国家职能理论的新成就:系统国家职能观、新型政府职能观、初见端倪的“新型国家安全观”。

第七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发展的思想,指出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概括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国家发展的理论成果: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理论、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国家创新理论、新型工业化理论。

第八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的基本思想,指出现代民族国家是民族政治化与国家民族化相互建构的产物,而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的建构总是围绕着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和国家认同来展开的,揭示了当今国家建构的实质,并从国家的利益、主权和认同三个方面总结和阐释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对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成就。最后,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由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管理)的理论。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由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不是给定性的,而是解释性的,因此,为了科学地、如实地概括和阐述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的国家实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所作出的理论贡献,就首先需要对我们所选取的几个主要理论论题或论域,作一些必要的建构性的阐释。这种建构性的阐释,一方面自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是依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需要,如实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到理论的建构既有明确的理论依托,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所以,对于国家的政权基础、国家的政体建构、国家的治理、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发展、民族国家等几个主要论域,我们首先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然后力图以全球化的理论视野审视当代国家实践和国家理论,如此,我们才能比较准确而公允地概括和阐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理论贡献。

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前者是一种应然分析,主要关注“应该是”的问题,强调政治研究的价值标准,并用以判断各种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形式的价值,对它们作定性分析;后者是一种实然分析,主要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以实证的事实与数据来验证一般的理论和原则,经过验证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研究的出发点是试图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政策、策略和经验,从马克思主义主义国家理论层面上作一定性分析,阐明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意义,总结自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来的国家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贡献,这使得本研究必然涉及规范分析。同时,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层面上的任何价值判断和规范分析要必须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全面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丰富的实证事实和经验材料,在对当代中国的国家实际政治运行状况的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使这一判断具有经验的、可验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