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交通运输学
13507000000032

第32章 运输业投资(5)

第I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矩阵中的每个数字xij都具有双重意义:从横行的方向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各投入部门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从纵列的方向反映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这一部分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以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

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和第Ⅱ象限的部门分组相同;宾栏是最终消费、投资、净出口等各种最终使用。这一部分反映各生产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数量和构成。第Ⅱ象限描述了已退出或暂时退出本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的最终使用。

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主栏是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各种最初投入;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这一部分反映各产品部门的最初投入(即增加值)的构成情况,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部门总产出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的数量。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部门总投入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该表有以下几个平衡关系:

(1)行平衡关系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2)列平衡关系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3)总量的平衡关系

总投入=总产出

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中间投入总和=中间使用总和

3.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需要计算投入产出表的各种系数。投入产出表的系数很多,而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系数;此外,对于本书而言,还包括增加值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就业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生产部门(j)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其他部门(i)的中间投入产值。

(2)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除了直接消耗以外,还存在着各种间接消耗关系。如某一部门(j)在生产中除了要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价值以外,还会通过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产品价值形成对第i部门的间接消耗。所有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就构成了第j部门的产品价值对i部门产品价值的完全消耗。

所谓完全消耗系数bij,系指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产值需要完全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产值。

(3)列昂惕夫逆系数

逆系数即(I—A)—1中的每一个元素αij的经济含义是当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其对各产业部门的完全需要量。

(4)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衡量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或称为产业连锁)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当影响力系数Fj>1时,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Fj=1时,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Fj<1时,则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则说明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5)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当影响力系数Ei>1时,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Ei=1时,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Ei<1时,则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6)增加值系数

所谓增加值系数,是指某一部门(j)单位产值能产生的增加值或GDP(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定义和表6‐5中的记号,部门j的增加值系数为:

gj=GjXj(6.12)

式中,Gj:第j部门生产的增加值。这样就可以得到各生产部门增加值系数所组成的(行)向量G,即:

G=(g1,…,gj,…,gn)(6.13)

(7)劳动报酬系数

劳动报酬系数系数是指某一部门(j)单位产值所使用的劳动报酬。根据定义和记号,部门j的劳动报酬系数为:

vj=VjXj(6.14)

式中,Vj:第j部门使用的劳动报酬。这样就可以得到各生产部门劳动报酬系数所组成的(行)向量V,即:

V=(v1,…,vj,…,vn)(6.15)

(8)就业系数

就业系数是指某一部门(j)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根据定义和表6‐5中的记号,部门j的就业系数为:

lj=LjXj(6.16)

式中,Lj:第j部门需要的就业人数。这样就可以得到各生产部门就业系数所组成的(行)向量L,即:

L=(l1,…,lj,…,ln)(6.17)

4.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前面所介绍投入产出表,通常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而这里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区域,如一个省或地区。因此,我们需要引进区域投入产出(表)模型。从形式上看,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国家投入产出模型是一致的。国家是最大的“区域”,但是区域与国家相比,经济体系的独立性要小得多。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一般来说,区域的输入输出要比国家的进口出口复杂得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要研究区域输入输出的数量和区域内生产消耗量与最终产品量。此外,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部门划分一般比全国更细。

一区域投入产出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国家投入产出模型相似,它将最终使用Y划分为区内使用(Y′)、输入(M)与输出(E)。国家模型中,输入为进口,输出为出口。在这里,输入为国内其他区域调入与区域进口之和,输出为区域向国内其他区域的调出与区域出口之和。

实际上,区域的输入和输出与生产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尤其是在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的区域,区域各生产部门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可以从输入输出上得到反映。下面引入输入系数与输出系数,输入系数与输出系数分别是区域输入量和输出量分别与本区域生产的产品中在本地区使用部分的总值之比。

式中,ei和mi分别为i部门的输出系数和输入系数。式(6.21)和式(6.22)可分别用矩阵表示为:

E=e(AX+Y′)(6.23)

M=m(AX+Y′)(6.24)

式中,e和m分别为包含ei和mi的对角矩阵:e=diag(ei),e=diag(mi)。

将式(6.23)和式(6.24)分别代入式(6.19)和式(6.20),可得到:

AX+Y′+e(AX+Y′)—m(AX+Y′)=X(6.25)

X=(I—SA)—1×SY′(6.26)

式中,S=I+e—m表示产品的区域内满足率对角矩阵。在直接消耗系数、输出系数和输入系数一定时,由上式可预测区域内最终使用需要量变化对区域各部门生产的乘数影响。

6.3.4 运输投资的区域经济分析

由于交通项目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从而会通过不同途径给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发展效益和传递效益。即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后,由于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区域的区位优势增加,在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下,交通沿线地区成为投资发展的热点,导致沿线土地升值,诱发了沿线影响区域潜在资源(如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超常增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由于上述效益类型的存在,或是由于受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因果的影响,或是围绕其他主要受益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需求,也将引发某些连带产业从交通建设中间接受益。

运输通道的建成会对沿线地带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整合沿线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沿线交通经济带的形成。

1.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概述

尽管交通运输投资项目带来了诸多的区域经济效益,但是这些经济效益比较难以量化,其原因是这些经济效益具有长期和间接性质。交通项目的建成通车,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交通运能的空间超前性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时间延迟,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在较长的时期后,区域经济水平达到新的层次上时才能表现出来。另外,区域交通项目的建设本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隐含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往往要通过其他行业的效益间接反映出来。目前国际上尚无标准的定量方法评估此类效益,其中一种方法为经济计量模型。评估区域经济效益的经济计量模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发展效益模型,即测算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另一类是土地使用效益模型,评估交通项目建设对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

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是把经济学关于经济关系的学说作为假设,运用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实际观测统计资料,对经济关系(如产出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再把计量结果反过来对作为假设的经济学说进行检验和修订,以便为经济现象确定数量规律的学科。一般来说,经济计量模型从建立到应用要经历五个阶段: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参数估算、模型检验与模型应用。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2.指标比较法概述

指标比较法采用比较方法,考察交通项目沿线地区和其他影响区主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比较沿线地区与其他影响区在这些指标上的变化趋势(如增长率),可以评估交通项目的通车对沿线地区国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影响。这种方法目前在学术上尚无明确定义,我们把它称之为指标比较法。严格地说,该方法是一种介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方法,因为它既有定性分析的描述性特征,又涉及定量分析的一些手段,如统计资料分析等。指标比较法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如下:

(1)交通项目产业带边界与影响区的划分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交通项目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的同时必然会带动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价交通项目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对项目的影响区按一定原则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