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社区急诊护理
13506100000015

第15章 常见急诊的社区护理(5)

5)避免再损伤:运送时间长时,要注意预防压疮及止血带止血引起的肢体缺血损伤等,应注意定时翻身和放松止血带。此外,避免碰伤、坠伤、骨折移位等。

6)监测伤情,详细记录。

5.创伤现场救护程序

八、大咯血

声门以下呼吸道包括喉腔、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的出血,经咳嗽从口腔咯出称咯血(emptysis)。大咯血通常指1次咯血量大于200ml,或24小时内咯血量大于400ml者。

1.大咯血常见原因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于呼吸系统以外的全身性疾病所致。大咯血的常见原因有:

(1)支气管扩张

由于支气管壁弹性纤维破坏,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后可引起大咯血。多有慢性咳嗽及咳脓痰、咯血病史。

(2)肺结核

肺结核咯血是常见症状,大咯血多见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多有慢性咳嗽、低热、盗汗、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3)支气管肺癌

晚期癌组织侵蚀较大血管可致大咯血。对40岁以上有多年吸烟史、无其他疾病史者,应高度怀疑肺癌的可能。

(4)其他疾病

如肺脓疡、肺吸虫病、肺血管瘤破裂、肺栓塞、出血性疾病、左心衰竭等都可导致咯血。

2.病情判断

(1)区别口、鼻、咽部出血

首先判断是否真正咯血,排除鼻、咽、口腔的出血,此类患者多有鼻咽和口腔疾病史,鼻咽部出血多有后吸和吞咽动作,局部检查可见出血点。

(2)区别呕血

呕血是指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一般不难区别,但有时出血急剧、患者病史诉说不清,也可出现混淆,需仔细鉴别。

(3)判断咯血严重情况

咯血的多少与病因、病变性质及组织损害有关,咯血的危害与咯血量的大小、出血速度有关。当然,咯血量的大小与病情的预后并不一定成正比。小量咯血:24小时咯血量小于100ml。中等量咯血:24小时咯血量100~400ml。大咯血:以下任一种情况均称为大咯血:1次咯血量>200ml;24小时内咯血量>400ml;48小时内咯血量>600ml;咯血引起气道阻塞导致窒息;持续咯血需补充液体以维持血容量者。

3.大咯血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

大咯血主要的致死原因是窒息,预防窒息是大咯血社区护理的核心内容,应及早预防、识别和就地抢救。

(1)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放松心理,必要时适当镇静,以避免血液循环加速而加重出血。

(2)安置合适的体位

一般采取患侧卧位,以减少患侧肺的活动度,同时预防血液顺体位流入健侧肺。不明出血部位者采取平卧位,若出血量不大,也可视情况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下肢血液回流,降低肺循环压力以减少出血。如有气道受阻表现,则应头低足高位,并拍背以排出气道内血液。

(3)不屏住咳嗽

遇大咯血,患者一般都较紧张,不敢咳嗽而尽量屏住。护士须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尽量使患者放松,不刻意屏住咳嗽。剧烈咳嗽容易使出血加剧,必要时酌情遵医嘱使用镇静、止咳剂,但禁用吗啡,防因过度抑制咳嗽而引起窒息。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止咳剂。

(4)减少出血

尽量避免使血压增高、肺活动度增高、肺血液循环加快的任何使肺出血加剧的因素。主要措施有:保持镇静,放松心理;避免患者肢体的主动运动;患侧卧位;患侧冷敷;输液速度宜慢,没有休克症状不予大量输血等。

(5)止血药使用

垂体后叶素是大咯血常用药物,可收缩肺小动脉,减少肺内血流量,降低肺循环压力,使出血部位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可遵医嘱静脉滴注,同时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速度。高血压、心脏病、孕妇禁用。

(6)安全转送

大咯血患者不宜在社区治疗,应及时转送相关的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转送时让患者绝对卧床,并备气管内吸引的相关物品,专人护送,切忌让患者自行步行前往相关医院。

(7)大咯血并发窒息的抢救

1)窒息先兆:患者表现为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胸闷烦躁、表情恐怖、喉头作响而咯不出。

2)立即体位引流:立即抱起患者下身,使其躯干与床成40°~90°角,拍击背部,倒出肺内血液。

3)清除血块:用开口器或筷子、木棒把口张开,并用舌钳或手指将舌拉出,清除口咽部积存血块,或用导管或塑料管自鼻腔插至咽喉部,吸出咽喉内的血块,并刺激咽喉部,使患者用力咯出堵塞于气管内的血块。

4)吸氧:气道阻塞解除后,立即高流量给氧。

5)遵嘱对症用药。

4.大咯血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九、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及胰腺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临床特征为呕血和(或)黑便以及失血的表现。成人短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者达到自身循环血量的20%,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者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是社区常见急诊之一,迅速确定出血部位、原因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对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常见原因

(1)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半数以上,其特点是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出血前多数腹痛加剧、节律性腹痛消失、抗酸药效果不佳,常感腹胀不适,并伴恶心、呕吐。出血量少不伴呕吐,以黑便为主,如突然大出血,可吐出大量鲜血。

(2)门静脉高压症

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约占1/4。临床特点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肝功能异常等。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结果,其特点为出血量大、呈喷射状且不易自止,这与肝功能损害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下降及局部静脉的解剖结构有关。

(3)急性胃黏膜病变

包括应激性溃疡和急性出血性胃炎,约占20%。可由酗酒、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也可由创伤、休克、大手术或其他严重的应激状态下诱发。

(4)胃癌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约占3%。多有上腹不适、疼痛及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贫血等表现。

(5)其他

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动脉瘤破入食道及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血管性疾病、血液病等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病情及出血量估计

(1)临床表现

呕血、黑便和失血性循环衰竭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幽门以上的出血以呕血为主,幽门以下的出血以黑便为主,上消化道出血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有呕血一定伴有黑便。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出血液的颜色呈暗红色,反之则可呈鲜红色。一次性出血量达到50ml可出现黑便,出血量少,大便可呈黑便、柏油样便,出血量大伴肠蠕动增强时大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失血性循环衰竭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的速度,如速度快,出血量400~800ml时即可发生头晕、心悸、乏力、口渴、出汗、黑蒙,甚至晕厥等表现,再进一步可有休克的表现。

(2)失血量估计

消化道出血失血量较难准确估计

(3)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若有下列情况,说明仍存在活动性出血:

1)反复呕血,颜色转为鲜红,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暗红,伴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经积极补充血容量后仍无明显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

3)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

4)胃内抽出新鲜血液。

3.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社区急诊护理

(1)建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

建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一条用作快速补充血容量,另一条保证各种药物及时按量滴入。有条件者作深静脉穿刺,可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2)体位

平卧头侧转,防呕吐物误吸;抬高下肢30°,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禁食,吸氧。

(4)监测血压、脉搏及其他生命体征。

(5)局部止血

1)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液: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4℃生理盐水100ml中配制。因去甲肾上腺素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破坏,不适用于肠道出血。可每1~2小时直接口服30~50ml,也可胃管内灌注,每次100ml,夹管1小时后抽吸胃内容物,如仍有出血再以同量灌注,可反复多次用药,直至出血停止。

2)凝血酶口服液:以凝血酶4000~10000单位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中,每1~2小时口服一次或从胃管内注入。

3)气囊压迫止血:将三腔二囊管置于胃底与食道中、下段压迫止血,适用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出血。三腔二囊管使用方法为:检查有无漏气,排尽囊内气体,涂上石蜡油后经鼻腔或口腔插入。确定进入胃腔后,先抽出胃内积血,然后向胃囊内注气200~300ml,轻轻向外提拉,用以压迫胃底。若未止血,再向食道囊内注气100~150ml,再用一个重约0.5kg的物体牵拉,固定三腔管位置。初次压迫止血可持续12~24小时,以后4~6小时放气1次,每次放气15~30分钟,以防止黏膜受压过久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时抽吸胃管,以免血凝块堵塞管腔。经压迫48~72小时后,若出血已停止,可先将食管囊放气,然后排空胃囊,再观察12~24小时,如确已止血,让患者口服石蜡油20~30ml以润滑食管,20分钟后缓慢拔管,注意拔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再次引发出血。

4)遵嘱正确使用其他止血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胃底食道静脉破裂大出血,常用血管加压素止血,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速度。(6)安全转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除按上述应急救护措施外,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特别有以下情况者应边救护边转送:①缺乏输血条件;②缺乏先进的止血技术如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条件,而一般止血措施又不见效者;③出血量大而快,有休克情况,经快速补液扩容或输血600ml以上而血压不稳定者;④出血部位明确,内科方法无效,需要进一步手术止血者。转送前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遵嘱常规止血。转送途中患者平卧,车速不宜过快,双下肢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液、给氧,无禁忌情况下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监测生命体征。

4.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社区急诊护理程序

第二节常见急诊的社区护理

一、发热

人体体表与内部温度略有差别,体表温度因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而人体内部的温度,如胸腔、腹腔等的温度通常比较稳定。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温度。由于人体深部温度不易测量,通常以口腔温度、腋下温度、直肠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接近人体深部温度,相对较高,腋下温度较低,口腔温度次之。如没有特别指明,人体温度一般是指口腔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身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受到致热原的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体温可偏离正常。1.正常体温及其调节

(1)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略高0.3℃左右,而腋下温度略低0.3℃左右。正常体温一天24小时略有波动,但不超过1℃,一般清晨2~6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如果长期从事夜班工作的人员,可出现夜间体温略高而白昼体温略低的现象,这与人体活动、代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由于儿童代谢旺盛,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因代谢率低,加上活动少,体温可略低。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月经期和月经后的前半期体温较低,排卵前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略升高。此外,饥饿、禁食可使体温略降低,而运动、进食、情绪激动可使体温略升。一些药物及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对体温产生一定的影响。

(2)体温调节

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才能保持体温的恒定。

1)机体产热:机体产热方式有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安静状态下,主要由内脏器官代谢产热,其中肝脏产热最多;活动状态下,主要由骨骼肌产热。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热则是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的热量,进食蛋白类食物产生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最大。肌肉产热作用最大,除运动产热外,机体遇冷,局部或全身肌肉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寒战,也是机体很重要的产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