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13505100000008

第8章 沈祖芬与《绝岛漂流记》

英国18世纪的重要作品《鲁滨孙漂流记》问世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里都有它的译本,包括节本、节译本以及专为青少年阅读的改编本、改译本。到19世纪末,各种不同的版本、翻译,甚至仿作已不下七百版。该书是英国着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丹尼尔·笛福的这部小说以及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冒险精神的鲁滨逊的典型形象,同样也在中国引起了共鸣,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浙江译者沈祖芬节译了这部小说,书名被译为《绝岛漂流记》。

1902年,该书得以出版,这是第一部中文译本,对于该部作品在我国的流传以及中英文学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沈祖芬的翻译活动

《绝岛漂流记》的译者沈祖芬(生卒年不详),又名跛少年,杭州人。他出生于杭州一个着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沈竹扔,是玄空风水的经典着作《沈氏玄空学》的作者,在该领域享有很高的地位。沈祖芬的哥哥沈瓞民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着述甚丰,留学日本时,曾是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时的同学。

沈祖芬3岁时候染上了足疾,从而行走不便,但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刻苦自学英语,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尝试翻译英文作品,到22岁时,已经发表了数种译着。其中最为主要的译着是《绝岛漂流记》(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该书于1898翻译,经师长润色与资助,1902年由杭州惠兰学堂印刷,上海开明书店发行,着者署名为“狄福”。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梦旦为该书作序,并在序中认为“此书以觉醒吾四万万之众”。宋教仁在1906年读了此书后也认为:鲁滨孙的“冒险性及忍耐性均可为顽懦者之药石”。在20世纪初期,《绝岛漂流记》出现了两种译本,沈祖芬的译本是最早的中文译本,三年多之后,林纾和曾宗巩合译此书,题为《鲁滨孙漂流记》,着者署名为“达孚”,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在“说部丛书”中出版。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多种译本,其中比较具有影响的有徐霞村(方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郭建中译本(译林出版社,1996)、黄杲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等多种译本。

第二节 《绝岛漂流记》及其进取精神

《绝岛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给近代中国人带来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进取精神,带来了追求“个性自由”、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近代文明培育出的英雄形象”(马克思语)。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鲁滨孙的哲学。

沈祖芬的译本,作为第一部中文译本,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首先,沈祖芬传达了作品的思想意义,特别是作品中所体现的进取精神。就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最早翻译成中文的英国作品是1853年在厦门印行由西方传教士所译的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其后有译述斯威夫特讽刺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故事的《淡瀛小录》(1872),以及利顿的长篇小说《昕夕闲谈》(1875),十多年以后,又出现了福尔摩斯的四篇探案小说(1896)和哈葛德的小说《长生术》(1898)。在上述作品中,属于英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品的是班扬和斯威夫特的作品。但是,《天路历程》出自西方传教士的手笔,严格地说仍不属于中国翻译文学的范畴,而且是为传教目的所译,而译述斯威夫特的小人国故事的《淡瀛小录》,全文只有五千字左右。所以,沈祖芬所翻译的《绝岛漂流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最早的相对较为完整译述的英国文学名着,而且译介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其“进取精神”。

《绝岛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狄福(现通译笛福)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他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一生的主要活动是经商,同时还从事政治活动。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着作中,他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并向政府提出夺取和开发殖民地的办法。笛福所创作的《绝岛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不仅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代表了时代精神。他所塑造的鲁滨孙这一形象其实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中先进、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典型形象的一个代表。这部小说描写主人公鲁滨孙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告别家人,外出旅行,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了无数的险情,后来整艘船不幸罹难,所有的人都葬身海底,唯独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且只身来到一座荒岛。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以坚强的意志在岛上独立生活达28年之久。作者借鲁滨孙落难荒岛,不畏艰难,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故事,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冒险进取精神。

沈祖芬之所以翻译这部作品,也是被作品中的进取精神所感动。他自小喜欢丹尼尔·笛福的这部小说,早就有志于将这部作品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并且“希望借小说冒险进取之精神‘以药吾国人’”。在该书的《译者志》中,称这部小说“在西书中久已脍炙人口,莫不家置一编。乃就英文译出,用以激励少年”。正是译者领悟、把握、传达了这种顽强的冒险精神,从而对近代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为一般青年学子所着迷,因而使得该部作品自沈祖芬译本面世百年以来,在各个年代以多种译本的形式,一直感染着我国读者。

其次,沈祖芬的译本不仅在进取精神等思想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译本,而且也在包括作者“狄福”在内的具体译名方面对后来译本起了奠基的作用。现仅以书名为例,英文原着书名为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如果严格照字面翻译,应该译为《鲁滨孙·克鲁索的生活与历险》,可是,沈祖芬却将其意译为《绝岛漂流记》,其中的“漂流记”这一词语,一直被林纾以及后来几乎所有的译本所承袭。正如郭建中先生在译林版《鲁滨孙漂流记》译序言中所说:“重译文学名着,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有前人的译本可参照,不论在理解和表达上均可有所借鉴;不利的是前人恰到好处的译文难以改进。若为显示与前人不同而硬作新译,则反而会弄巧成拙;若沿用前人译文,又有抄袭之嫌。

重译者就处于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他继而对书名翻译作了陈述:“可是,自从林纾恰如其分地定名为《鲁滨孙漂流记》之后,有谁能想出比‘漂流记’这个词更贴切的译名呢?因此,在这方面,我的原则是宁负抄袭之嫌,也不弄巧成拙。”郭先生的境界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在此所要说明的是,“漂流记”也正是林纾对沈祖芬的译本的继承。

最后,在翻译风格方面,沈祖芬的翻译代表了那一时代的翻译风格,但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全书以文言文翻译,而且,并未按原书的章节进行编排,而是打破了原着的结构形式,共分20章。

有时,可能是为了营造“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关键的整体情节往往也分为两章进行译述。如在第五章中,在描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场景后,译文却戛然而止:至山顶探望,忽见海边隐约有红光,相距甚远,不能指定何物,细细凝视,莫能窥见,苦无远镜可测,自誓此后出门必携远镜,以便望,遂循山而下至红光处,见尸骨累累,一胫一肘零星抛散,心甚惨恻,旁有薪火尚未燃尽,又有一物俨如火斧,因思此处必有野蛮杀人为食,一念及此惊惶无状,立即上山奔回家中流涕不止,惟默祈苍天不令来食余体而已。然后,在第六章中才继续描述随后的心理状态以及所发生的事情:余自见尸骨以后约年余不敢出门,终岁在家默坐……手枪不敢时时施放,惟恐为野人所闻,又恐炊烟为彼所见,心益惴惴,屡欲移居,苦无佳处,忽思烧木为炊多烟使彼易见,不如炭火无烟。

一旦往深林烧炭,斩去树木,寻得一穴在大石下,余喜不自禁,遂将荆棘锄尽,入内观望,见洞口甚黑,内有二睛闪闪,如明月惧而出,不知何兽,疑为鬼,惊骇欲绝。既而自言曰,何不达至此耶,如畏鬼断不能独居荒岛至二十年之久,其中究系何物,余必探之。因持火把,放胆前行不过三步,忽又中止,心甚战战,趑趄不前,忽闻大声,如病人叹息,既又作断续之声,似语未全而遽止者后长叹一声音动山谷,余心惧甚,匍匐而出,毛发悚然,汗流浃背,少憩片时,此心始定,自思:明明上天,权衡有主,余既以天道为依归,必不至无辜被害。复将火把提高而入,见牡羊卧地,病已垂危,仅能呼吸。

从上述译文中还可以看出,由于处于特定的时代,沈祖芬还不得不采取“文言文意译”这一特定的形式,但他的译文颇有文采,而且也力求通晓明畅。如在结尾处,写主人公终于返回伦敦,沈祖芬以凝练的概括结束全书:岁月如流,百年一瞬,余春秋已七十有二,历尽无数艰难辛苦、多有骇人听闻者从此隐居林泉闭门不出,游历一事须待来生矣。《绝岛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在艺术上同样具有突出的成就。

它突破了当时文学规范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为西方长篇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以及日记、回忆等形式,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的行动,刻画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的体现者的形象,开创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同样,沈祖芬的译文由于其文言文的限定以及翻译主张的局限性,很快被其他译本所取代,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未能得到理想的留传和应有的关注,但是,作为该书的第一部中文译本,以及作为英国文学的最早的汉译本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以及在浙江和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