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13505100000006

第6章 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概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及随后的十年时间,外国文化成了封资修的代名词,翻译文学几乎成为一片空白。除了极少数供批判的作品(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外国文学成了阻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和渗透的禁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外国文化不再是禁区,而是重新成为人们探幽的领域,随着其后的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高潮的涌现,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同样得到重视,一系列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对于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浙江省的翻译文学工作者,焕发了高昂的热情,积极投身文学翻译事业,出现了罕见的繁荣局面,翻译文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新时期的浙江翻译文学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涌现出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学翻译群体

首先,在新时期,老一代翻译家仍在辛勤耕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时代中坚的浙江元老一代翻译家如黄源、陈学昭、孙席珍,以及长期在浙工作的张君川等,虽因“十七年”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形势的动荡而荒废了许多大好光阴,但在晚年继续努力,依然完成了不少文学译作。

其次,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从事工作,50年代踏上译坛的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迅速成为译界的栋梁,如飞白、宋兆霖、郭建中、朱炯强,以及同在江南地域的草婴等,他们的努力和成就,直接为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重新走向繁荣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并在外国诗歌翻译、英美文学翻译、科幻小说翻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奠定了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良好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形成了以浙人草婴、飞白、宋兆霖等着名翻译家为代表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群体。

最后是一批在新时期走上翻译道路、迅速成长起来的翻译群体,包括沈念驹、薛菲、唐珍、刘微亮、姚暨荣、刘新民、陈才宇、文敏、王雯雯、张德明、沈弘、范捷平、王之光、谭慧娟、毛华奋、郑达华、郭国良等。他们在传承浙江翻译文学的优秀传统、继续开拓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尤其是陈才宇、沈弘在英国中古诗歌翻译以及姚暨荣、文敏、刘新民等在当代名着翻译等方面,成就十分显着。

二、出现了以丛书和全集为核心内容的大型成果

浙江新时期文学翻译成就突出表现在世界名诗系列翻译、世界文豪全集系列翻译、世界经典名着系列翻译,以及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代表的当代世界名着系列翻译等方面。

首先,在世界名诗系列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由飞白主编的10卷集《世界诗库》,飞白翻译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等,吴笛翻译的《劳伦斯诗选》、《帕斯捷尔纳克诗选》、《雪莱抒情诗全集》、《夏洛蒂·勃朗特诗全集》(下),飞白与吴笛合译的《哈代抒情诗选》等,宋兆霖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诗人诗选》,张德明翻译的《布莱克诗选》、《夏洛蒂·勃朗特诗全集》(上)等,刘新民翻译的《澳大利亚诗选》、《哈代文集·诗歌卷》等,陈才宇翻译的《贝奥武甫》、《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陈才宇、刘新民等译《莎士比亚诗全集》等,沈念驹翻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等,吴笛主编的《外国诗歌鉴赏辞典·古代卷》,彭少健主编的《外国诗歌鉴赏辞典·近代卷》等,便是浙江新时期世界名诗系列翻译方面的代表性的成果。尤其是《世界诗库》,由飞白任主编,张德明、吴笛任副主编,我省很多译者参与了这项大型重点工程。华宇清、丁子春、张德明、彭少健、胡小跃、汪剑钊、李力、陈艳萍、潘一禾、吴笛,以及在外地工作的浙籍着名翻译家钱鸿嘉、陈众议等,分别担任了分卷的主编工作,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的翻译团队。飞白领导的这个翻译团队一直是浙江翻译文学界的一支主力军,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学术界对《世界诗库》给予高度评价。屠岸认为:“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竣工,是中国文学界、诗歌界、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出版界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诗歌界的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他还将之与美国印行过15版的《世界诗歌选编》作了比较,在后者中,“中国、印度、日本,只有少量的古代诗;广大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近代现代的诗歌一概空缺;欧洲部分,缺了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瑞士以及东欧诸国的诗作。即使是英语诗歌,除英美两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诗,全都不见。称之为《世界诗歌选编》,恐怕会感到遗憾的。”谢冕认为:“《世界诗库》的出版展现了世界诗史的一个奇观。……诗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广阔的覆盖面和巨大的涵容性。”袁可嘉认为“《诗库》的问世是一个非凡的业绩,一个卓越的贡献”,它把我国诗歌译介的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和研究评论相结合,具有“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不但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吕同六高度评价飞白迎接了填补诸多空白的“无比严峻的挑战”,他认为飞白在该卷导言中对古罗马诗歌的历史描述和评价“深中肯綮,一语中的”,并写道:“古罗马诗歌是世界诗的源头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译介却是一大空白。《诗库》拓荒进取,让人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其次,在世界文豪全集系列翻译和世界经典名着翻译方面,浙江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文豪全集翻译方面,主要成就有宋兆霖主编的14卷本《索尔·贝娄全集》,宋兆霖主编的10卷本《勃朗特两姐妹全集》,沈念驹、吴笛主编的10卷本《普希金全集》,沈念驹主编的7卷本《果戈理全集》,裘柱常领衔翻译的12卷本《杰克·伦敦文集》等,陈坚、吴笛所编的《夏衍全集·译着卷》(上、中、下)。沈念驹主编的10卷本《契诃夫全集》,宋兆霖主编的32卷本《狄更斯全集》等成果也已经完成,在出版过程中。浙人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6卷)、浙籍翻译家叶廷芳主编的《卡夫卡全集》(10卷)等,也是这一时期浙江翻译文学的重要成就。

世界经典名着的翻译方面,主要有宋兆霖主编的《经典印象》,宋兆霖、沈念驹、吴笛等参加组织和翻译的《外国文学名着精品丛书》,浙籍翻译家许钧翻译出版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卷四)、郭建中主编的8卷本《世界科幻小说译丛》、吴笛主编的10卷本《世界中篇小说名着精品》等。

当代名着翻译方面主要成就有文敏翻译的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等,任绍曾等翻译出版美国作家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宋兆霖翻译出版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赫索格》等长篇小说,姚祖培、潘庆龄翻译出版美国作家刘易斯的长篇小说《巴比特》,朱炯强、任明耀等翻译出版澳大利亚作家怀特的长篇小说《风暴眼》,冯昭翻译出版俄罗斯作家格拉宁的《驯雷记》等。

最后,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译介方面,宋兆霖、毛信德发挥了重要角色。他们长期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主编过多种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毛信德、钟仲南在1981年就选编了《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小说选》出版,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在我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他重要成果有宋兆霖主编的10卷集《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毛信德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卷/随笔卷/短诗卷/散文卷》、宋兆霖主编的6卷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小说选/诗歌选/散文选/传略/访谈录》等。

这些作品对于我国全面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以及20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借鉴外国优秀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技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与翻译并重,学科研究与翻译实践齐头并进

新时期,翻译文学的辉煌成就同样得益于研究与翻译并重的发展趋势。以往,对于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往往注重文学翻译,忽略文学研究,停留在译介的层次,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而在新时期,浙江的很多文学翻译家同时又是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作品的选题、思想和艺术价值,以及表现技巧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促使翻译文学繁荣。

在研究与翻译并重的群体中,蒋炳贤、鲍屡平、任明耀、飞白、朱炯强、郭建中、华宇清、丁子春、毛信德、蒋承勇、殷企平、姚暨荣、张德明、彭少健、潘一禾、范捷平、项晓敏、王福和傅守祥、谭惠娟、何辉斌等老中青学者共同努力,营造了新时期浙江翻译的繁荣。

四、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空前活跃,促使翻译文学良性发展

首先,在学术组织方面,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等学术组织为浙江翻译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三家省级学术团体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成立的。

1985年,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成立,主任宋兆霖,副主任飞白,委员:飞白、任明耀、沈念驹、宋兆霖、郭建中,黄源。

1986年,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在杭州成立。冯昭、宋兆霖、飞白、郭建中等翻译家在协会中担任相关领导。

1999年,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筹)在杭州成立,2006年正式成立。学会由飞白、宋兆霖担任名誉会长,吴笛担任会长,毛信德、蒋承勇、彭少健、杜卫、马大康担任副会长,张德明担任秘书长,傅守祥等担任副秘书长。

在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成立之前,隶属于浙江省文学学会的二级学会浙江省比较文学研究会、浙江省外国文学研究会、浙江省莎士比亚研究会等组织也开展了很多学术活动。

浙江省在举办学术会议方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奠定了良好的开端,1980年,“巴尔扎克学术研讨会”和“托尔斯泰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所举行的具有相当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其中,全国性的与翻译文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多次在杭州举行。譬如1994年,第二次全国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外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尤其在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成立之后,与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和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密切合作,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活跃了学术气氛。如2002年,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筹)和绍兴文理学院在绍兴联合主办了“世纪初浙江省外国文学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2003年,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筹)和杭州师范学院在杭州联合主办的“传统与创新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筹)在杭州联合主办了“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交流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7年4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在绍兴共同主办了“2007世界文学经典翻译、传播与研究学术研讨会”。2007年6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科技学院在杭州共同主办了“着名翻译家力冈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翻译艺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四川、江苏、安徽、广西、浙江等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外,2004年10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在杭州召开。

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台州学院等共同主办。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论文集《多元文化与外国文学》(毛信德、蒋承勇主编)于2005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最后,在文化交流方面,新时期同样显得非常突出,在浙江省作家协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国外许多国家的着名作家来到杭州参观访问,直接与浙江作家和翻译家进行交流,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直接促使了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新时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国外的作家代表团来杭州访问,尤其是2005年5月,浙江省举办了“世界作家看浙江”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作家应邀来到浙江,进行交流和访问。在访问期间,俄罗斯作家协会总书记瓦西莲柯以及美国作家索多夫斯基等在浙大人文学院作了专题讲座。

跨入新世纪以后,交流活动更为频繁,譬如近3年以来,俄罗斯着名小说家、《活着并且记住》的作者拉斯普京,挪威着名作家、《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着名的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等许多着名作家来到杭州,通过讲座和座谈会的形式,与浙江作家和翻译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使得浙江译家直接领略世界文坛着名作家的风采,也增强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感悟。

新时期以来,除了中青年翻译家之外,浙江具有突出贡献的资深翻译家主要有飞白、宋兆霖、沈念驹、朱炯强、郭建中等。

朱炯强(1933-),浙江海宁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英文系。曾在中国科学院拉美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工作,1963年调入浙江,先后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及浙江大学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原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现任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朱炯强以澳大利亚文学翻译与研究为主,着有《跨世纪的文学巨人——哈代》等着作,译作(包括合作完成)共18部,700余万字,如《英美着名诗人传》、《济慈》、《哈代》、《风暴眼》、《民主——一部关于美国的小说》、《微拉·凯瑟中短篇小说选》、《当代澳大利亚中短篇小说选》、《哈代精选集》、《康拉德精选集》等。他的翻译成就,尤其是在澳大利亚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郭建中(1938-),籍贯上海,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留校执教。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发表有关翻译、文学和语言论文数十篇;主要论着有《英汉/汉英可译性问题探索》、《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文化与翻译》等;译着数十本,包括文学名着《杀鹿人》(合译)、《鲁滨孙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铁草》(合译)以及索尔·贝娄的《今天过得怎么样?》等。

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其中六卷《科幻之路》获1991年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颁发的恰佩克翻译奖;1997年又获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

沈念驹(1940-),浙江德清人。资深出版人兼翻译家,在新时期浙江翻译文学繁荣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沈念驹于1981年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从事编辑工作,1983年转入浙江文艺出版社,任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副总编、编审。编辑并主持出版了《外国文学名着精品丛书》、《世界戏剧经典全集》、《外国着名诗人诗全集书系》等多种大型丛书,主编出版《普希金全集》、《果戈理全集》、《契诃夫全集》等外国作家文集及其他文学名着。沈念驹在编辑之余热心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有苏联作家比扬基的小说集《阿尔沙克的秘密》,季马罗夫的中篇小说《记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长中篇小说《贵族之家》、《春潮》、《阿霞》、《初恋》以及全部散文诗,普希金的童话诗和中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的小说集,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首尾两部《童年》和《我的大学》等十余种。

除了在浙江工作的翻译家之外,在外地工作的浙籍翻译家如以往一样,显得特别突出,在祖国各地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包括草婴、董乐山、施咸荣、王永年、钱鸿嘉、辛未艾、叶廷芳、罗新璋、屠孟超等资深翻译家,而更为年轻的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翻译家陈众议、陆建德、许钧、谢天振、陈福康、余中先、汪剑钊、胡小跃、王理行等人,同样在翻译文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董乐山(1924-),浙江宁波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专业。主要译作有斯诺的《西行漫记》、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小说《中午的黑暗》,还有《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被认为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着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施咸荣(1927-1993),浙江鄞县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8月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着译颇丰,其中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美国文学简史》、《西风杂草》等论着;《斯巴达克思》、《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集》、《希腊悲剧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战争风云》等译着;并主持编辑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外国通俗文库》、《现代外国科幻小说选》等作品。

王永年(1927-),浙江定海人,194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毕业,曾任中学俄语教师、外国文学编辑,1959年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西班牙语译审。王永年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外语,翻译多种世界文学名着,他从英文翻译了美国作家欧·亨利小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的名着《伊甸之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彼得堡的大师》。他从意大利文翻译了意大利文学巨着《十日谈》和《约婚夫妇》。他还是《博尔赫斯全集》的主要译者。

钱鸿嘉(1927-2001),浙江宁波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历任杭州市公安局、浙江省公安厅干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副会长。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译作有《意大利诗选》、《但丁抒情诗选》、《夸齐莫多、蒙塔来、翁加雷蒂诗选》、《史托姆抒情诗选》、《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魔山》、《新生》、《十日谈》等。他还担任《世界诗库》的分卷主编,并从意大利文为《世界诗库》翻译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叶廷芳(1936-),浙江衢县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1961年留校任助教。196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员等职务。着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等专着,编有《论卡夫卡》、《当代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世纪艺术精神》、《卡夫卡散文选》、《卡夫卡短篇杰作选》、《卡夫卡全集》、《世纪随笔金库》等作品,他的主要译作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假尼禄》、《溺殇》等。

罗新璋(1936-),浙江上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3年起先后在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从事中译法文学翻译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担任译审。他的主要文学译作《特利斯当和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红与黑》及《栗树下的晚餐》。所译《红与黑》译本被公认为重译外国文学名着的优秀之作,并在台湾出版。所编《翻译论集》及《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钟书的译艺谈》、《释“译作”》等论文,同样受到文学翻译界重视。

屠孟超(1935-),浙江嵊州人。196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进修西班牙语。1964年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在从事西班牙语言文学教授的同时,也进行西班牙语文学的翻译和拉丁美洲文学的研究。他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所有的小说和阿根廷文学名着《蜘蛛女之吻》第一个译介到中国。他的《堂吉诃德》的全译本,也由南京译林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以后,浙江文学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在承继浙江文化传统的同时,继续开拓创新,在外国诗歌翻译、世界文豪全集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翻译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走在我国文学翻译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