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13504600000060

第60章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构造与特色分析(5)

1.进深大于面阔

寺观殿堂的平面形式,有矩形与近方形两种基本形式。一些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通常采用矩形平面,即面阔大于进深,如佛光寺大殿面阔34米、进深17.66米,奉国寺大殿面阔48.20米、进深25.13米,晋祠圣母殿面阔20.62米、进深14.96米,善化寺大殿面阔40.54米、进深24.95米。近方形平面主要出现在一些小型的三开间寺观殿堂中,通常面阔稍大于进深,如南禅寺大殿面阔11.62米、进深9.67米,镇国寺大殿面阔11.57米、进深10.77米,阁院寺文殊殿面阔16米、进深15.70米,永寿寺雨花宫面阔13.31米,进深13.20米,初祖庵大殿面阔11.14米,进深10.70米。

保国寺大殿与南禅寺大殿、镇国寺大殿、阁院寺文殊殿、永寿寺雨花宫、初祖庵大殿等建筑一样,也是一座小三殿建筑,但保国寺面阔11.90米、进深13.36米,进深大于面阔1.46米。这种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形制,在现存的唐、宋、辽、金、元木结构建筑中极为罕见,但在南方地区并非孤例。南方地区现存的宋元时期建筑大多为小三殿建筑,其中华林寺大殿面阔15.87米、进深14.68米,甪直报圣寺大殿面阔12.95米、进深13.05米,延福寺大殿面阔为8.50米、进深8.60米,天宁寺大殿面阔12.72米,进深12.72米,真如寺大殿面阔13.40米,进深13米。除了华林寺大殿、真如寺大殿面阔稍大于进深外,天宁寺大殿进深同于面阔,而已毁的甪直报圣寺大殿、延福寺大殿与保国寺一样,进深大于面阔。因此,进深大于面阔的建筑平面形制,如果不能说是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建筑的一大特色,那么至少可以看作是宋元时期江浙一带佛寺大殿一种较普遍的做法。

2.完整的柱网布局

之所以出现进深大于面阔的平面形制,无疑是为了满足宗教实用的目的。但是,仅仅用为了满足实用目的这一理由,还不能完全解答此类形制出现的原因。因为,平面形制为横向长方形的建筑大量存在,说明它们完全能够满足实用的需要。确实,横向长方形的三开间佛殿建筑,会给宗教活动带来空间上的局限,但是通过殿内减柱或移柱的方式,也能解决这一矛盾。三间殿堂的平面柱网形式,内部本应有4根内柱。对4根内柱的不同处理,会带来平面及梁架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内柱的处理有满堂柱、减柱和移柱这三种方式,后两种变化形式的目的皆是为了扩大前部礼佛空间。减柱是指减去殿内两前内柱,移柱是指后移殿内两后内柱。黄河流域现存的宋元时期建筑正是通过减柱和移柱方式,来扩大殿内尤其是前槽空间的。如永寿寺雨花宫减两内前柱、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移两后内柱。因此,并不一定非得通过增加进深来扩大殿内的礼佛空间。保国寺大殿等进深大于面阔的建筑出现,主要得益于它熟练地运用了可灵活调度殿内空间的梁架结构,从而能在不采用减柱或移柱这些有损于构架整体性手法的前提下,通过梁架前后、高低等变化扩大殿内前槽空间,来满足宗教实用的需要。

无论是移柱造还是减柱造,都会带来建筑用材和梁架构造方式的变化。减柱不仅要加大梁的长度与断面尺度,而且对梁架的整体性带来一定的损害。移柱造更是以变动梁柱之间传统的严格对位关系为代价,使得梁架构造做法变得复杂。如在初祖庵大殿上,为扩大佛坛前的礼佛空间,将佛坛随后内柱后移1.24米,从而带来了柱梁结构的混乱,出现了两重三椽栿,后乳栿长度为一椽半椽距等复杂却不合逻辑的构造方式。

因现存实例所限,我们无法推测江南地区宋元时期建筑中否有减柱造和移柱造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江南地区可灵活调度殿内空间的梁架结构存在,采用满堂柱形式同样能达到减柱和移柱的目的,因此大大制约了减柱造和移柱造在江南建筑中出现的可能性。

这一点,在现存的从五代到元代的建筑实例皆采用完整的柱网布局形式上得到了证明。可以说,南方的满堂柱与北方的减柱和移柱,构成了南北建筑在柱网布局以及随之带来的梁架构成方面的不同特点。

3.三开间八架椽屋

《营造法式》收录由四架椽到十架椽的厅堂侧样18幅,其中十架椽屋5幅,八架椽屋6幅,六架椽屋3幅,四架椽屋4幅。在厅堂侧样中,八架椽屋所占的比例最大,占33%。虽然《营造法式》不可能尽罗所有的侧样,但从八架椽屋侧样所占的比重中,仍可窥见八架椽屋在宋代官式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保国寺大殿就属于八架椽屋。

从现存的早期建筑实例看,八架椽屋在南北建筑中都有运用。所不同的是,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八架椽通常出现在面阔五间甚至七间的建筑中,如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独乐寺观音阁上层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晋祠圣母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广济寺三大士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隆兴寺摩尼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永乐宫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等;而南方地区主要运用于三开间建筑,除了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甪直报圣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

尽管同样采用八架椽屋,但南方建筑的椽架长度要比中原及北方建筑要小得多。如佛光寺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7.66米,平均椽架为2.21米;晋祠圣母殿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4.96米,平均椽架为1.87米;广济寺三大士殿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8.28米,平均椽架为2.28米;隆兴寺摩尼殿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8.32米,平均椽架为2.29米;佛光寺文殊殿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7.60米,平均椽架为2.20米;永乐宫三清殿进深八架椽,实际尺度为15.28米,平均椽架为1.91米。自唐至元的中原及北方地区五开间或七开间八架椽屋中,它们的平均椽架大多达到或甚至超过了2米。而南方的三开间八架椽屋的平均椽架远远达不到2米,如华林寺大殿平均椽架为1.84米,保国寺大殿平均椽架为1.67米,甪直报圣寺大殿平均椽架为1.63米,延福寺大殿平均椽架为1.08米,天宁寺大殿平均椽架为1.59米。华林寺大殿平均椽架稍大,延福寺大殿平均椽架稍小外,南方三开间八架椽屋的平均椽架在1.60米上下,比中原及北方地区建筑小4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同样是八架椽屋,其进深的差距平均可达到3.20米。

正因为如此,中原及北方地区三开间小殿通常采用六架椽屋,但进深尺度与南方八架椽屋大致相当或略小些。可以说,三开间小方殿建筑在椽架上所表现出的地域特点是:中原及北方地区以六架椽屋为首选,南方以八架椽屋为传统。

4.扩大前槽空间

在南方建筑中,八架椽屋用四柱的构架又可细分为二式:一是八架椽屋前后乳用四柱,二是八架椽屋前三椽对后乳用四柱。如上所述,为了满足宗教实用的目的,保国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天宁寺大殿都运用了可灵活调度殿内空间的梁架结构,不一而同地选择了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构架方式。这样既可增加进深的深度,又可使殿内前槽占有比后槽更大的空间,扩大人们在佛座前活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