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13504600000049

第49章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的关联(4)

张十庆的《栀营造法式枛的技术源流及其与江南建筑的关联探讨》一文,从《营造法式》的江南背景、《营造法式》与江南构架形制、《营造法式》与江南样式做法等方面探讨了江南建筑与《营造法式》的关联。认为:“就大背景而言,《营造法式》内容构成的特色,可视作是唐宋以来中国建筑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南方经济文化兴盛在建筑上的表现。晚唐以来北人南迁与南技北传的背景正在于北方的衰微与南方的兴盛。实际上,江南建筑成就早即超越北方,至宋以后尤甚。在中国建筑发展上,五代及宋以后或可称作是江南中心和江南时代的开始。

宋代以后北方建筑上许多技术的进步,多是在江南建筑的促进和影响下达到的。《营造法式》正是这一背景下的重要一环。”《营造法式》作为北宋王朝颁行的建筑营缮法规制度,代表和反映了中原及北方地区官式建筑的制度与做法,然《营造法式》内容与江南建筑又有做法的关联,此既反映了宋代南北建筑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表现了唐宋以来南北建筑地域特色的不同倾向。

张十庆虽然仍把《营造法式》看作是中原及北方地区官式建筑传统的体现,但也充分注意到江南建筑传统对《营造法式》的影响。

这些研究尽管是片断的,但很有启发意义,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江南建筑与《营造法式》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二、《营造法式》编着与重刊的启示

在《营造法式》的性质与特点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营造法式》是宋政府对建筑工程所制订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照执行的法规,而不是没有约束力的技术性着作,因此在其“颁于列郡”后,南北官式建筑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其规范。虽然,《营造法式》颁行仅23年后,北宋政权就宣告结束,但宋室南渡后平江府进行了两次重刊,使得《营造法式》对江南建筑的影响得以继续,且持续到元明时期。也就是说,《营造法式》对南方建筑尤其是江南建筑的影响力,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超过其对中原及北方地区建筑的影响。

江南地区留存的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金华天宁寺大殿等南宋、元代建筑,虽具有江南建筑的地方特色,但仍保留了较多了《营造法式》所规定的结构形制和式样做法。明代的苏州、徽州、赣东北等地,仍保留着梭柱、月梁、木、板壁隔断等宋代旧法。

这些无疑是《营造法式》对江南建筑产生影响的结果。只是南方地区留存下来的南宋及元代建筑数量有限,人们容易忽视这种影响力的存在罢了。

江南建筑是否对《营造法式》产生过影响呢?这一问题李诫在谈及《营造法式》编修过程时已有暗示。李诫在《进新修栀营造法式枛序》中说:“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在为申请《营造法式》印发所撰的公文《劄子》中李诫又写道:“臣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编修海行《营造法式》,元符三年内成书,送所属看详,别无未尽未便,遂具进呈。”从“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和“臣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的字里行间来看,李诫在编修《营造法式》时所参阅的文献应该极为丰富,为他讲说建筑制度、做法的工匠亦绝非个别。

这一点在《营造法式·看详》中体现得更为清楚。在《看详》中,李诫对《营造法式》的条目来源作了说明和统计:今编修到海行《营造法式》,总释并总例共二卷,制度一十五卷,功限一十卷,料例并工作等第共三卷,图样六卷,目录一卷,总三十六卷;计三百五十七篇,共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内四十九篇,二百八十三条,系于经史等群书中检寻考究。至或制度与经传相合,或一物而数名各异,已于前项逐门看详立文外,其三百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条,系来自工作相传,并是经久可以行用之法,与诸作谙会经历造作工匠详悉讲究规矩,比较诸作利害,随物之大小,有增减之法,各于逐项制度、功限、料例内创行修立,并不曾参用旧文,即别无开具看详因依,其逐作造作名件内,或有须于画图可见规矩者,皆别立图样,以明制度。

也就是说,全书正文34卷(不包括《目录》和《看详》),共分为357篇,有条目3355个,其中“四十九篇二百八十三条,系于经史等书中检寻考究”而得,有“三百八篇,三千二百七十条,系来自工作相传,并是经久可以行用之法,与诸作谙会经历造作工匠,详细讲究规矩,比较诸作厉害,随物之大小有增减之法”。前者占全书的8%,后者占全书的92%。

由此可见,把《营造法式》看作是一部“集当时全国优秀建筑经验之大成”之作并不为过。

尽管李诫在《进新修栀营造法式枛序》、《劄子》、《看详》都没有明确提到《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的关系,但《营造法式》对江南建筑传统、建筑经验借鉴和运用仍有迹可寻。如上所述,唐宋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技术也呈现赶超中原之势。李诫在“考阅旧章,稽参众智”时,不会忽视具有高超技术的江南建筑的传统与经验。

李诫身为将作监的最高的官员,而又是通过完成多项重要建筑的业绩从下层逐步升迁的官员,一定深知各地工匠们经验,尤其是具有高超技术的江南地区工匠们经验对于其编着《营造法式》这样具有建筑规范性质书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李诫查阅参考的“经史群书”中或许就包括了江南建筑名匠喻皓所着的《木经》,在为李诫“逐一讲说”过程中或许就有掌握江南地区建筑技术的“都料”、“作头”参与其事。这一推测从《营造法式》卷目中所列的“竹作制度”及其中记述的“造笆”、“隔截编道”、“竹栅”、“护殿檐雀眼网”、“地面棊文簟”、“障日”等种种竹材用法中可以得到初步的印证。竹子盛产于我国南方,很早就用作生活器具和建筑材料。竹席铺地及遮阳(即“地面棊文簟”、“障日”)在南方早已普遍使用;唐宋以来流行的编竹夹泥墙(即“隔截编道”)与中原及北方地区厚重的砖泥墙体有显着的不同。诚然宋时的汴京及其他北方地区已较多地使用竹材,然这毕竟是受南方影响的结果,带有浓厚的南方建筑色彩。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诫在《营造法式·大木制度一》中的“总铺作次序”有这样的记述:“凡铺作逐跳上安栱,谓之计心;若逐跳上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谓之偷心。凡出一跳,南中谓之出一枝。计心谓之转叶,偷心谓之不转叶,其实一也。”

在此,李诫专门提到了“南中”对斗栱出跳、计心造、偷心造的地方性称谓。南中在古代文献中有二意:一是特指今贵州、云南及川南地区,大多见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如《华阳国志》中就有《南中志》。二是泛指南方或南部地区,唐、宋以后的文献常用此意。

如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说:“金国奉使下节步行,争说城里湖边有千个扇面,不啻说,我北地草木都衰了,你南中树木尚青。盖江南地如此,蔬菜一年不绝,此月有台心菜、黄芽菜、矮菜、甘露子、菠菜、芋头、芋奶、山药之类,葱韭尤多。”《营造法式》所指的南中也应是南方或江南之意。这说明李诫在“勒人匠逐一讲说”的过程中,确实注意到了南方建筑的传统与经验。

三、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建筑特点的启示

初祖庵是少林寺属院。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的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梁普通八年(527)泛海达于南海(今广东广州),广州刺史具礼迎接,梁武帝遣使请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因晤谈不契合,于同年潜行至北魏,寓于嵩山少林寺,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椤伽经》。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初祖庵就建于相传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面壁处,为纪念菩提达摩而设,故名初祖庵。初祖庵创始年份不详。从庵中有大殿建造前的黄庭坚书法刻石看,至迟在宋代此庵已颇兴盛。

此庵坐西北、朝东南,规模不大,东西宽35米,南北长75米,占地约2600平方米。庵内原有山门、正殿、配殿、千佛阁等,大多已毁,现只存宋代所建大殿以及清代建造的两个方亭,新近重建了千佛阁、山门等。初祖庵被群山环抱,环境优美。山门前三面临谷,形势高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