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3504400000006

第6章 引言(5)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和第三章针对油源的问题进行分析,先从世界总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入手,然后研究各大区的情况,最后落实到具体国家。第二章主要研究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形势。因石油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石油产量的增加不可能持续增长,这里首先根据哈伯特理论引入世界石油产量峰年的概念,即石油产量可以持续增长至累计产量达到总储量的一半,之后产量增加潜力减弱,生产进入平台期或转而下降期。世界石油产量峰年之前,全球石油供需基本可以持平。利用分层抽样的蒙特卡罗模拟测算了世界及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峰年出现的概率区间,针对影响石油产量峰年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基于石油储量及产量的历史和现实数据,世界石油产量峰年最可能发生在2025,90%置信区间为[2017,2032]。对现有油田进行技术升级提高采收率、加大石油勘探和液化天然气转换可推迟产量峰年的到来。产量峰年之前,世界石油市场处于需求略低于供应的脆弱平衡的态势,石油价格将继续保持在高价位。供应下降将打破供需平衡,油价将在高价位波动。石油产量峰年之后,世界石油供需缺口与矛盾将越来越大。同样,基于石油储量及产量的历史和现实数据,我国石油产量峰年最可能发生在2009,90%置信区间为[2005,2013]。亚太地区石油产量峰年最可能也发生在2009,90%置信区间为[2004,2015]。

我们对未来5~10年世界七大区生产和消费前景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世界未来大区石油生产和消费更趋不平衡,差异性表现在,一方面,亚太、欧洲与北美石油产量逐渐下滑,非洲和南美平缓增长,中东和前苏联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石油消费主要来自于欧洲、北美和亚太,欧洲与北美石油消费增长趋缓,亚太石油消费增长较快。

第三章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国进行分类,并对石油生产及消费的主要区域和板块进行重点分析。建立的系统聚类模型采用基于方差分析思想的WARD 方法,按元素数据指标类中心值间的“距离”进行聚类,保证同类元素间离差平方和最少,不同类元素间离差平方和最大。考察了83个石油生产和消费国,涵盖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99.4%、年产量98.8%、年消费量93.9%、年炼油能力83.1%,指标体系为1986~2004年石油探明储量、年产量、年消费量、年炼油能力,还包括2004年相对上一年的变化率和占世界总量的份额等,以及其地理位置、是否OPEC成员及经济发达程度等共87个单项指标。我们通过多指标、多角度的分析得出与我国油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国家。

运输线其实就是生命线,石油运输通道比油田更脆弱、更敏感。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对资源通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石油运输通道受到制约将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威胁。

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渠道,对进口石油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进行了定量评估。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进口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原油必经的航道。中国石油进口在马六甲海峡总石油年通过量中比例为2004年32.2%,2005年34.6%。据测算,如我国继续保持石油消费增长态势,2009年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加,将更加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故应积极拓展其他渠道。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当前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直接影响到海峡安全和石油供给。

石油价格问题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油价是由包括供需状况在内的市场预期价格信号驱动的,同时美元化石油市场又受到美元汇率、投机对冲基金、地缘政治变化、恐怖事件等因素影响,油价具有高度复杂的不确定性。历史上出现的两次石油危机凸现了世界经济增长对油价波动表现出的脆弱性。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基于GRNN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油价分析模型,从经济层面解析了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BRENT、OPEC和WTI油价进行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对八种基础油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布伦特原油处于基础原油的位置,更能代表世界石油市场的实际波动状况。所以,我们在建立模型时选择布伦特原油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研究中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模型,用以刻画石油市场价格的深度非线性隐含波动传导特性。选用的Turboprop2类型拓扑结构网络,可动态调整网络隐含层节点数,能较好地支持小样本数据,并采用现代启发式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进行网络优化训练,模型给出各输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及油价的拟合值。

结果表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是生产主导型的,一旦产量下降,供需平衡打破,价格攀升,投机基金的推波助澜将加剧价格波动。石油储备可以缓冲石油价格波动,抗御价格风险,减少对进口石油时间上的过度依赖。期货汇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波动速度和频率大于石油现货市场,美元汇率的波动将隐含传导,推动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波动。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重点论证了节能换储备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首先建立了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探讨了中国石油增长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单位根检验表明石油年消费量与GDP均是一阶单整非平稳序列,中国GDP增长不是石油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石油消费增长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增加石油消费可以促进GDP增长,但GDP增长不是完全依赖于石油消费增长。这一结论显示,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减少石油消费增长,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是可行的。

本章还借鉴世界主要国家节能和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证了通过节能逐渐建立我国石油储备的可行性。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分依赖,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共同做法。石油储备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已受到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我国的石油战略应是开源与节流并重,既要抓开发储备和多元供应,还要抓节能和能源替代,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将节能作为基本国策,加强节能宣传。为减少其他国家的疑虑,特别是回击境外对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种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评论,我们通过情景分析,证明以节能换储备,悄然渐进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是完全可行的。在保持未来石油进口情况下,我们将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调整到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同步,即2010年之前各年,维持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比例为8.3%,每年按预计当年石油消费量的5.1%作为节能目标,将节约部分全部用于石油储备,并采取逐年渐进增加石油储备的方式,到2010年实现90天的储备量。

应该指出的是,为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能源外交,我们对世界石油形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据此来制定我国的对外石油战略。由于影响形势变化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所做的定量研究是立足于决策角度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指明决策的方向。依据各自对于石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争取实现对己有利的结果,力避出现于己不利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一种预期的可能或目标,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警示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或措施加以避免,当结果较为理想时,则提示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理想的预期。

第七章重点研究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石油价格深受国际突发事件的影响。最为着名的就是1973年的因为中东战争而出现的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石油禁运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这让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西方国家受到沉重打击,日本出现经济混乱,美国损失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差点引发经济大萧条;1979年伊朗宗教革命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日本因为有其初具规模的国内石油储备,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而美国仍然没有足够的储备,损失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5%。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中东战争的爆发再次提醒我们,作为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快建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既是未雨绸缪,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