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13504300000043

第43章 后记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9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率先展开。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也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开始了实验。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步入了纵深推进和横向提升阶段。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理论层面上提出了崭新的课程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且也在课程实施层面上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努力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由“灌输者、教书匠”向“促进者、研究者”转变,并倡导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等。总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宽广的舞台。但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或迷失,而目前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或迷失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不利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和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把“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的关键人物。

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与水平表征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程度,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为教师更好地对新课程进行理解和重新解释,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提高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

为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诉求,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酝酿、策划和编撰,特别是在得到上海师范大学谢利民博导和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导的悉心指点后,经反复推敲、修改与完善直至定稿付梓,旨在为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程、熟悉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提供理论修养和实践指导的《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一书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写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倍感亲切和珍爱。

本书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觉醒课程意识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线,以教师观念、课程意识、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三维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化等概念为着力点,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案例的撰写”、“校本行动研究”等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线心语”、“案例解析”、“专家视点”和“相关链接”等板块比较全面和通俗地阐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三维目标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等关乎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的“深奥”理论。

全书除绪论外共六章。其中,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由沈建民完成,第一章和第五章由王荣德和沈建民合作完成,全书由沈建民统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参考了大量的书籍、杂志和网站并录用了部分内容,同时也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阮海潮副编审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为此,在定稿付梓之时,我们要向有关的作者和人员表示深切的感谢。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该书的及时问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本书一定有不足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与中小学教师不吝指正,以使本书至臻完善。

沈建民

2009年2月写于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