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13504000000063

第63章 从宋江起义到《水浒传》成书(1)

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小说与史实相去甚远,《水浒传》可以说完全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如果要说明小说同历史的关系,与其说它是历史上宋江起义的单一事件的忠实反映,远不如说它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宋元到明初的无数次农民起义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集合的反映,是宋江起义到小说成书大约二三百年间,中国人民对以往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以文学形象为手段所作出的一个总结。小说从宋江起义的真人真事那一端出发,直到成为虚构的艺术巨着这一端止,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亚于谷实与醇酒的区别。任何以历史考证的方法来代替对《水浒传》的研究都是不对头的。

但是小说毕竟从真人真事的原始传说出发,它是《水浒传》形成的漫长过程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简单的回顾。

先看《宋史》对宋江的记载:

一、第二二卷《徽宗本纪》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

二、第三五一卷《侯蒙列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三、第三五三卷《张叔夜列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加直学士,徙济南府。山东群盗猝至,成书早于《宋史》的《十朝纲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等书,都有宋江征方腊的记载。如后书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云:“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

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而1939年陕西府谷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却说折可存擒方腊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宋江及其起义的结局是受降或兵败被擒?如果受降,宋江是否为虎作伥,参与了对方腊起义的镇压?各种记载彼此矛盾,前后不一。官方文书固然难以尽信,为死人编好话的墓志铭也未必事事都是实录,不能贸然用来推翻与它不同的一切旧说。由于史料缺乏,这些问题很难得出结论。

现在只能认为后来《水浒传》所写的宋江受招安、平方腊的结局在宋末元初的文献中是有一定根据的;宋江三十六人同淮南、山东的关系在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来了(虽然三十六人是指全体起义者呢,抑是指三十六位头领,并未明白交代;淮南、山东也没有进一步坐实是蓼儿洼、梁山泊这两个地方)。

同时代记载中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云:“(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今陕西略阳),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可以认为这同水浒英雄九纹龙史进有关。据小说,他是陕西华阴人,曾大闹西岳华山。

二、据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六、《宋史·蒲宗孟列传》(第三二八卷)、《许几列传》(第三五三卷)、《任谅列传》(第三五六卷),梁山泊在北宋就是着名的“盗薮”。

二、作为口头文学的水浒故事在元代形成

宋元之际,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转载龚开的《三十六人赞》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着。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可以想见南宋时宋江已成为口头文学——说话的题材了。浪子燕青赞语云:“平康巷陌,岂知汝名”;浪里白跳张顺赞云:“愿随忠魂,来驾怒潮”:这里面已经有《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的影子了,它们都同宋江平方腊一事有关。如果说比较后起的平方腊部分在宋元之际已经有迹象可寻,那么水浒英雄本身的故事应该是流传已久了。有人以为《三十六人赞》只是在绰号上做文章,并没有现成的水浒故事供他借镜②,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罗烨《醉翁谈录》所记的南宋说话“朴刀局段”的《青面兽》、“杆棒”的《花和尚》、《武行者》等都是水浒题材。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开头就有诗云:“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分明是话本的面目,但是掺入了大量书面的非话本的东西。大约它是南宋末年的作品,而经元人改定。它所叙述的水浒故事虽经大加压缩,但还是比较忠实地保存了一些说话的原来样子。其中包括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郓城押司宋江星夜报信,让晁盖逃走;杀阎婆惜;在九天玄女庙得天书,天书末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平奸邪”;宋江同梁山泊发生关联,他继晁盖之后做了山寨首领,受张叔夜招降,平“三路之寇”;征方腊。总之,后来《水浒传》的骨架已经在这里具备了。

《元曲选》及《孤本元明杂剧》两书载元代水浒杂剧六种。此外,在王国维《曲录》中还可以看到二十二种水浒杂剧的存目。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相当于《水浒传》第七十三回的内容。其他五种:《双献功》、《燕青博鱼》、《还牢末》、《争报恩》、《黄花峪》,同现存的《水浒传》不同。有的可能原是当时流行的水浒故事,后来不曾吸收到小说中去;有的则可能是杂剧作家为了舞台演出而新编的。它们的主题强调为民除害。斗恶霸、反贪官、理冤狱,都成为梁山好汉的分内之事。小说第七十一回写道:“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按,这正是一般水浒杂剧常见的格局),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若有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谁敢阻当!

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得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余处。”显然,写书的人熟悉这些水浒杂剧的故事,并且受到了它们的影响。水浒杂剧所乐道的重阳节令,在小说第七十一回中也有描写。以内容而论,小说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石秀智杀裴如海;孙立、孙新大劫牢;李逵打死殷天锡,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等故事,同水浒杂剧为民除害的主题也都是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争报恩》外,五种杂剧的说白都提到晁盖三打祝家庄中箭身亡,宋江继任山寨头领;除《争报恩》、《还牢末》外,四种杂剧都提到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

李文蔚《燕青博鱼》楔子宋江自述:“绰号顺天呼保义者是也。曾为济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一脚踢翻烛台,延烧了官房,被官军拿某到官,脊杖了六十,迭配江州牢城军营。因打梁山经过,遇着晁盖哥哥,打开枷锁,救某上山,就让某第二把交椅坐了。不幸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中箭身亡。众弟兄就推某为首,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偻錧。”《黑旋风》、《李逵负荆》、《还牢末》缺“一脚跌翻”起十一字,其他略同。《黄花峪》是“官军捉拿甚紧,自首到官”,仍然决杖发配。

《争报恩》则说“只因误杀阎婆惜,逃出郓州城”,据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和三十六回,宋江逃亡在外,然后被捕,发配江州。《争报恩》说法不一样,实际上可能很少有差异。

从《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水浒杂剧可以想见,接近《水浒传》小说的一套完整的水浒故事在元代说话人的口头已经形成了,虽然,它的某些重要情节可能还没有最后定型,如许多元代杂剧提到的蓼儿洼,应该同梁山泊、水浒一样,都是指聚义的山寨,它可能是梁山泊所属的一个较小的地名,如小说第十一回所说:“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

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但是后来在第一百二十回却又把蓼儿洼安置在楚州南门外,作为宋江等人的葬地;又如多种水浒杂剧一致记载晁盖在三打祝家庄时阵亡,小说却把晁盖之死往后推移,在第六十回才写了《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等等。

三、水浒故事初次成书当在元末或明初

上文论证了接近《水浒传》小说的一套完整的水浒故事在元代说话人口里已经完成了,虽然它的某些重要情节可能还没有最后定型。那么,将它记录、整理、加工以至创作成书使得水浒故事初次以书面形式问世是在甚么时候呢?

从小说本身可以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些线索:

一、小说中使用“故宋”一词多处,当是元代或元末明初时人的口吻。

如第三十八回:“那时故宋时金陵一路,节级都称呼家长;湖南一路,节级都称呼做院长。”其他见于第四十一、七十二、九十、一百十四各回,不备录。如果说要到嘉靖郭勋本或郭勋前不久才有水浒这部书,上距宋亡已有二百四十年之久,语气就不太贴切了。

二、《水浒传》所采用的民间口语,很多都可以在元代杂剧中见到,彼此成书年代当不能相去太远。熟语如:“杀人须见血,救人须见彻”(见小说第九回,元代杂剧《争报恩》第一折作“救人须救彻”,《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作“为人须为彻”)、“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嫁之女”(见小说第六十一回、《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金钱记》第三折,仅个别文字有出入)、“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见小说第五回、《鸳鸯被》第二折、《李逵负荆》第二折,仅个别文字有出入)、“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见小说第一百二十回、《还牢末》楔子)、“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见小说第二十四回,《燕青博鱼》第三折作“我是个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老婆”)。小说和元代杂剧互见的动词、语词、成语等不胜枚举。

三、小说中的卢俊义故事:北京财主卢俊义,在解库厅前叫算命先生(吴用化装)算了一命,说是:“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卢俊义听了就往泰安州东岳进香,既为消灾灭罪,又可做些买卖,不料却被李固陷害,连妻子也被他占去了。李固原来曾冻倒在卢员外门前,卢俊义救了他生命,“养他家中抬举他做了都管。一应家私,都在他身上”。按:(一)李固情节袭用元代张国宾《合汗衫》杂剧。解典库小主人张孝友救了冻倒在他门前的恶汉陈虎,认作兄弟,抬举他做了二员外。陈虎计赚张孝友到徐州东岳庙进香,“一来掷盃珓(求神问卜),二来就做买卖”。在路途中,陈虎害死张孝友,霸占了他的妻子(张孝友被害遇救,终于团圆,那是以后的事)。(二)所谓百日血光灾,是元代杂剧中的一个公式化的老关目,见《魔合罗》、《盆儿鬼》、《生金阁》、《朱砂担》等杂剧。如《朱砂担》主角王文用“去长街市上算了一卦,道有一百日血光之灾,千里之外可躲……将些小本钱,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买卖,一来是躲难避灾,二来就将本求利”,结果遇害。

不难想见,卢俊义故事当在上举几种元代杂剧流行之后,并在它们的影响之下才编制出来②。

综合考察了以上所举的作品的内证,大致可以认为《水浒传》初次成书当在元末或明初。因为据“故宋”一词,时代不宜更迟;据卢俊义故事,却又不宜更早。

四、《水浒传》是世世代代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长篇小说《水浒传》如同《三国志演义》一样,是在世代相传的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成为文学史的常识了。但总是有一位作家最后将它记录、整理、加工以至创作成书;更可能的是在初次成书以后,又有人出来加工、创作使小说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许是一次、两次,也许是几次之后,才达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在世界小说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一位作家,或者如后一种情况所设想的有代表性的一位、两位作家,他或他们同作品《水浒传》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虽有民间故事作为素材,但已成为作家个人创作,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这是一种情况。在民间长期流传之后,出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然后以此为基础,王实甫写成《西厢记》杂剧,则是另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