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3503000000095

第95章 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16)

事实上,农作物是降低CO2含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种植的植物来生产燃料是太阳能利用上的新构想,故能源作物计划即着重于藉由政府的补助与鼓励提高能源作物的种植面积,以达到替代石化能源并且降低引起温室效应气体的目的,更藉由鼓励农民在耕地上进行较为粗放的农地栽植管理,以达到对环境有利,并且兼顾美化、丰富乡村以及自然景观的多重目标(黄宗煌等,2005)。需要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现有能源作物的生产效益并不高,仍面临诸如生物质酒精及生物质柴油须依赖能源作物原料稳定供应,及经过采集种子、榨油及转化技术,生产成本偏高,尚难替代传统汽油及柴油等瓶颈,以及高成本、法规、原料供应、民众接受度等挑战。因此,能源作物的发展是基于永续能源发展的政策目标,并以兼顾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兼具农业政策、资源政策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效益。

六、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有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不仅会危害资源与生态环境平衡,还会危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台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加以农业科技不断创新,透过品种改良及栽培技术创新,在农民的辛勤耕作下一年四季孕育出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可以相信,未来台湾农业将以差异化和高价值为竞争策略,结合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企业经营知识,继续朝“优质、安全、休闲、生态”内涵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均衡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力(创力、活力、魅力)之永续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提供顾客品质更好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以及更具口碑和竞争力的品牌,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与品质,真正让“台湾农业亮起来”。

另一方面,台湾地区与大陆东南沿海之农业生产环境与条件,既有相似之处,又与大陆其他地区存在着很大差异,两岸农业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彭作奎,2003;邓启明,2005;黄宗煌,2006)。如果将台湾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充裕资金和市场网络,与大陆丰富的劳动力、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和健康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相结合,实现两岸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就能够化冲击和挑战为机遇,使两岸农业的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共同增加两岸民众的福祉(韩长赋,2002),同时对祖国大陆正在推动的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将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

关于两岸经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已有不少专门研究。林毅夫等(2006)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与经济整合,实现海峡两岸双赢的对策建议。以福建省为例,阮晓莺(2007)进一步分析、探讨了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与路径;彭作奎(2003)较全面分析了加入WTO 后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邓启明(2005)深入剖析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易开刚(2006)归纳总结了祖国大陆农业利用台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黄宗煌(2006)则系统回顾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里不作过多重复与评述。至于未来两岸农业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重点,以浙江省为例,除了作物种质资源及微生物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可突出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研究、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会)、农业保险以及休闲农业、信息农业和农产品行销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二是要加强两岸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加强包括农产品保鲜、包装、运输技术以及甘蔗糖业技术在内的园艺设施、精致农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要研究、借鉴台湾地区“以农民为本”的政策规定及自愿参与原则,等等。

台湾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何忠伟

摘要: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降低制度成本与探索费用。本文对我国台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历程进行了分析,试图得出一些经验与启示,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台湾;现代农业;经验;启示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2/3为山地丘陵,土地总面积35981平方公里,适合农牧业生产的用地约有87万平方公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南北年平均温度为21.7~23.8℃,年降雨量为1594~2340毫米。其北部多雨,中部雨量稍少,秋冬易干旱缺水。台湾农业传统上多属家庭农场的经营形态,现约有79万农户,平均每户耕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专业农户约占13%。由于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率提高,近年农业产值约为4000亿元新台币,其中农作物占41%,渔产25%,畜产34%。农业生产金额约占台湾生产总金额的3.3%。台湾农业生产的目标是:维护产销平衡,确保粮食供应,提高生产品质,兼顾生活与生态平衡。追求多样化与高品质是台湾农产品的特色。

一、台湾建设现代农业的背景

台湾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调整和转型四个时期,有过繁荣,也有过徘徊,但农业总体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经济是传统的“米糖经济”。1952年农业产值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6%,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5%。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工业产值和工业品出口值比重均超过农业,整个经济结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其政策取向也从“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转变为“以贸易促进农工,以农工支持贸易”,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先进的技术,积极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大幅度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要,在农业上开展第二次土地改革,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升级计划,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精致农业,培养核心农民,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农产品运销和农业保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90年代,随着台湾全省进入“均衡经济”的发展阶段,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在生产、生活和自然保育等方面,都表现出与整体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为此制定并着力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六年计划》,提出了农业发展新的政策与目标,重点放在“三生”农业方面,力求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紧密结合、平衡推进、缺一不可的现代农业新水平,达到“三化”,即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将农业的整体重心从注重生产量转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统筹兼顾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具体策略是在尽量不破坏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精致农业。重点内容是维持适度的粮食安全自给量;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二、台湾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台湾无法走靠重化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道路,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由于台湾推行了一套急功近利的“近路工业”发展战略,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虽然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但也造成农业相对衰落,城乡差别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生活质量未能同步提高,引起各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在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望通过实施第二次土地改革,推动台湾农业升级,全面建设现代农业。

(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20世纪5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时期,台湾提出的“以农业培养工业”的方针造成农业资源的过度转移,大量农业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到工业。1968年以后,随着出口扩张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农业发展滞后,出现严重衰退。1966-1972年农业年均增长仅12.5%,1973-1981年年均增长下降到0.8%,农业部门已逐渐丧失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农工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国民人均所得,1973年农民人均所得224美元,仅为台湾国民人均所得514美元的43.6%。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废耕现象日益严重。1975年,废弃农田面积达12万公顷。这些状况的出现,既是台湾当局片面发展工业、忽视甚至牺牲农业的政策结果,也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1979年12月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谈到“第二次土改”的目的时指出:

“推动第二阶段的土地改革,更进一步实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是:加速农地重划,支持较大农户增购土地,以扩大农场规模;组织共同经营和委托代耕,以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为出口加工工业提供原料,推行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民从农意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台湾农业稳定增长。

(二)发展“精致农业”

在第二次土改受阻、农业升级无望之时,台湾“省政府主席”邱创焕提出“精致农业”构想,将农业升级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精致农业是1985年在台湾制定农业长期发展策略过程中首次被提出的,并被当作加速农业升级的重要措施。1986年提出的精致农业发展专项计划内容包括5个方面,即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品质高级化和开发新产品。发展对象涉及芦笋、花卉、蘑菇、蔬菜、洋香瓜、葡萄等26个项目,专项经费325亿新台币。同年,精致农业正式被列入“1986-2000年农业发展纲要”中,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发展,精致农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三)“富丽农村”计划

1990年7月,连战提出把建设“富丽农村”作为今后农业施政重点,内容为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及农村生态自然化,把台湾农村建设成“富裕而美丽的社会”,以服务于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目标。所谓农业生产企业化就是以提高农民所得、富裕农家为目的,并制定了《1992年度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六年计划》,设立“农民离农年金制度”,鼓励高龄农民离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设立“农民直接所得补贴制度”,使未来农民所得与非农民相当;设立“农作物保险制度”,借以分散农民风险。农村生活现代化是以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缩短城乡生活差距,提高青年农民留农意愿为目的。农村生态自然化则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状况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四)加快有机农业研发进展

台湾地区于1989年开始进行有机农业的试验研究工作,以期维护生产环境的永续经营,并生产出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高品质食品。台湾“农委会”针对台湾地区环境条件,拟定了有机农业实施准则,并特别制订两个基准。一是“纯有机农法”,即不得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除不得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外,必须完全使用未污染的有机质肥料,并采用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二是“准有机农法”,准许在一定限制范围内使用一些化学肥料和低毒性化学农药,但其产品仍不得有任何化学农药残留。同时,对有机农产品实行验证,从立法、制度、组织上保证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和提高有机农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