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3503000000059

第59章 现代农业人力资本与新型农民培育(7)

(一)生产要素特征

土地、劳动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传统生产要素,在性质不同的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之间,土地和劳动的数量差异较小,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人均经营规模差异更小,分别为3.85亩、3.84亩和3.52亩。数量差异很大的生产要素是资本量,三种性质农户之间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之比是10.32:3.01:1。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要素构成的结果是劳动资本集约度和土地资本集约度的较大差异,并且是土地资本密集度的差异大于劳动资本密集度,现代农户与商品农户之间的差距大于商品农户与传统农户之间的差距。由此,从农户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征上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是要素之间配置和构成的差异主要是要素流动性的影响和作用,劳动力和资金的流动性和市场化程度都高于土地,所以造成不同性质农户的劳动资金集约度差异小于土地资金集约度。二是当前农户发展和进步的要素瓶颈是资本和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所需的土地和资金,对农户和农村而言是稀缺的,而劳动要素较为丰裕。三是如果把农户从传统农户转变为商品农户作为第一次进步,商品农户转为现代农户作为第二次进步,那么农户第二次进步的难度大于第一次进步。从农业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只要解决土地问题,就具备农户完成从传统农户向商品农户进步的必要条件,而实现从商品农户向现代农户的第二次进步,则面临多重要素和条件的约束,如资金、技术和组织制度等。

从不同性质农户间生产要素利用的比较(见表5),既可以证实以上根据生产要素数量特征做出的判断,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因为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导致三类性质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征的不同。首先,相对于劳动要素,土地数量不足,传统农户把超过土地承载力的劳动要素投入到农业外部,土地稀缺性阻滞传统农户向商品农户转变。传统农户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只有1.01亩,低于商品农户的1.37亩和现代农户的1.28亩,影响到传统农户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在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现代农户之间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规模没有差异的条件下(三者之比为1.10:1.09:1),而其劳动力的农业投入度则差异较大(三者之比为1.39:1.23:1),传统农户只有44.36%的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有55.64%的家庭劳动力则从事非农产业。可见,不同性质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和劳动的要素组合是一致的,而对土地和劳动占有数量的差异,传统农户通过向农业外部转移劳动力来实现平衡。其次,传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粮食种植,劳动和土地投入多,要素利用效率低。粮食种植是土地密集型生产活动,传统农户的粮食种植专业化程度达92.71%,高于商品农户的79.86%和现代农户的76.90%。相应的,传统农户土地的劳动集约利用程度为2.33%,远低于商品农户的9.82%和现代农户的12.95%。与低集约程度利用劳动的粮食种植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相反,传统农户却投入了最多的劳动,其农业劳动投入程度达到92.21%,远远高于商品农户的89.10%和86.53%,形成粮食生产中的劳动“过密化”,其结果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商品农户和现代农户更多选择土地的劳动密集利用方式,其家庭劳动投入的不足,通过市场获取劳动要素,现代农户和商品农户的年雇工支出分别为714.47元和278.18元,高于传统农户的182.22元。传统农户选择种植粮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少、风险小,根本原因是土地不足,缺乏农业积累,所以不得不选择行为合理而经济不合理的粮食生产。最后,现代农户多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瓜菜种植,及林牧业生产,商品农户转变为现代农户的第二次进步,约束因素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现代要素。观察生产费用的支出水平,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的第一产业生产费用分别是26463.00元、4011.41元和1289.74元,其间之比为20.52:3.11:1(见表7),表明传统农户实现向商品农户转变的第一次进步,面临的资金门槛的高度是3.11,而商品农户向现代农户进步面临更高的资金门槛,为6.60(20.52/3.11)。观察生产费用的支出结构,传统农户的农业生产(种植业)费用支出占88.16%,商品农户为54.73%,但其牧业生产费用为44.13%,而现代农户的牧业生产费用高达82.16%。从传统农户到现代农户的生产结构的变化(见表8),不仅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还有技术问题和风险问题。牧业生产的技术含量高于种植业,同时面临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经营者有更高的管理水平与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向农户提出更多、更高的现代生产要素需求。

(二)农业技术特征

区别于传统农业阶段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能,农业发展现阶段的现代农业技术更多来自农业外部,是科学成果和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只有农业生产者的观念、能力和知识达到相适应的水平,才能掌握和利用。其特点是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并表现为高度的专业化。根据农业技术的特征,可分为农业物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物化技术是通过商品购买方式获得的现代农业投入资料,如化肥、农药、除草剂、良种、疫苗等。生产技术是以人力和动力完成的自我服务或购买服务形式完成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浇灌、病虫害防治、剪枝嫁接、动物防疫、水土整治等;管理技术是以智力完成的要素配置利用和产品营销的经营活动。从技术层次看,物化技术的市场可获性最高,也是较容易掌握的;其次是生产技术,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生产技术的市场可获性也不断提高;最后是管理技术,要依靠农户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的可获性的难度较高。因为农业生产特征和农业组织特点要求所有权、经营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高度统一,所有者不会从经理市场上找来代理人委托经营。物化技术和生产技术都可以通过数量标志来考察,而管理技术的数量变化则可以通过综合物化技术和生产技术变化来解释和表达。因为它们所包含的要素的数量和技术的质量是与经营管理水平相一致的。因经营目标、生产结构和管理能力不同,现阶段不同性质的农户,对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的选择具有差异性。主要从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技术的获取和农业专用资产的数量三个方面,考察农户的农业技术特征。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结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增强。

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在农业技术应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应用量和应用技术类型的不同。从传统农户到现代农户,农业技术应用量是依次提高的。按户均使用量和购买支出额,除化肥是商品农户高于现代农户外,种子、薄膜、燃料和农药等,传统农户低于商品农户,商品农户低于现代农户。物化技术的单位面积的购买投入量呈同样规律的变化,现代农户每亩购买投入的种子量、化肥、薄膜和燃料都高于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传统农户都处于最低水平,尤其是薄膜和燃料投入水平与商品农业和现代农户的差距最大。同样,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优质种植技术和保温技术的应用水平,从传统农户到现代农户依次提高。情况相反的是机械技术的应用,传统农户的机械技术的使用水平达到72.40%,高于商品农户的70.99%和现代农户的67.97%,其原因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还主要是依靠劳动的投入。农户这种农业物化技术投入结构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是与传统农户、商品农户和现代农户的生产结构相对应的,是与他们的管理水平相一致的。传统农户选择种植粮食,更多是以自有劳动和土地来替代物化技术的投入。同时也有农户观念方面的原因,现代农户和传统农户对资本有不同的认识。要想成为有才干的农业劳动者,小经营者主要强调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能力,而大经营者更注重个人的素质,无论是传统型的素质还是现代型的素质。所以,在传统农民中“力学进步”(购买和使用拖拉机)比“生物学进步”(化学肥料和人工授精)更容易传播。但对他们最适宜的情况与此相反,因为后者需要更少的投资。

农户的专用性资产的数量,是技术手段先进性和生产专业水平的标志。专用性资产的数量越多,表明生产手段越先进,专业化生产水平越高。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拥有专用性资产的数量的不同,代表着其生产手段先进性和专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它们拥有专用性资产的种类不同,说明其生产结构存在差别。现代农户的房屋及建筑物、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用动力机械拥有量最高,商品农户的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机动脱粒机、水泵、役畜和畜产品的拥有量最高,而传统农户的所有专用性资产的拥有量都是最少的。

农户的管理技术水平在产前表现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优劣,在产后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出效率的高低,它们与农户的管理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直接相关的。管理程度和管理技术水平越高,相应的投入就越高。管理技术的投入表现为交通、通讯、文化消费、培训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管理活动越多,其在这些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就越高。在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中,平均每户的管理技术投入额分别是1318.42元、1269.17元和1080.52元,所有农户平均投入额为1292.45元。传统农户和现代农户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孟德拉斯对法国农民也曾有描述:具有现代意识的农业劳动者比一般的农业劳动者消息更加灵通,他们更经常地收听广播和阅读报纸。此外,进步的农业劳动者在两个方面与传统的农业劳动者有明显的区别:他们更经常地走出农场到附近的城市里去,他们当中认识农业技术员的人要多得多。这些接触对他们确定方向似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农户的经营组织特征

农户的经营组织特征是在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出现的农民收入问题、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等,是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并且原有的建立在政策规定基础上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也复杂化。不再仅仅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农民不能只靠生产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目标,而今矛盾更多地集中在争取生产剩余分配的努力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原有的政策规定下农民的负担过重,剩余太少,甚至多为亏损;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交易能力和交易效率低下,导致的获利较少,甚至不能获利。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发展现代专业化生产,才能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具备获得更多生产剩余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加强经营管理职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营功能的增强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从形式上表现为农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实质表现为农户性质的变化。在取消农业税费的新政策条件下,政府制度公平性提高,农户增加收益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农户争取农业剩余的条件集中于市场交易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农户加强经营管理职能的两个努力方向:一是提高自身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交易;二是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利用效率,实现专业化生产。

观察可获得的农户经营组织特征指标(见表13),可以发现人口规模、家庭劳动力规模和土地经营规模都是商品农户最大,但现代农户、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间人口规模和家庭劳动力规模差别不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在农户组织的劳动者素质方面,现代农户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最小,受教育年数最多,但与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的距离不大,但其劳动力的专业培训率显着高于商品农户和传统农户。说明从传统农户、商品农户到现代农户对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户对人力资本投资显着加强。目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并且差异不大,比较而言,商品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高于现代农户和传统农户。这样能够说明在当前的农业市场进程中,传统农户的市场交易活动较少,现代农户的独立性较强,而商品农户的市场交易活动比传统农户多,而市场交易地位不如现代农户高,所以它的合作意愿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