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13503000000015

第15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衡量(11)

关键词: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2006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1999年,广东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是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于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2030年广东全省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12月,广东省委提出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广东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广东制定了《广东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十大示范区,2003年建设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十二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全省形成了新一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潮。

火热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过去几年,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怎样?广东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本文对1999-2005年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本文所指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评估运用的《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在广东省政府《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制定。评估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公开出版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市年鉴或统计年鉴,部分资料和数据通过调查或向相关部门索取。

一、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全省平均水平

(一)全省达标水平分析

1999年是广东实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的第一年。按照《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1999年广东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综合得分65.3分,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90分)达标率72.6%。1999-2005年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进展,2005年广东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72.9分,达标率81.0%,6年间,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综合得分提高了7.6分,达标率提高了8.4个百分点。以水平法计算,1999-2005年广东省基本农业现代化总体达标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为1.85%,按照这样的速度,广东全省可以在2020年如期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第一,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保障性指标达标率高、核心指标达标落后”的结构特征,6年间这种状况有较大程度改善,但核心指标达标落后仍然是薄弱环节。

1999年,广东农业现代化15项指标达标程度在100%以上的有2个指标,70%~100%的有5个指标,50%~70%的有4个指标,30%~50%的有2个指标,30%以下的有2个指标。分析指标达标程度结构,我们发现,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保障性指标达标率高、核心指标达标落后”的特征,达标程度较高的主要是社会保障性指标,如森林覆盖率、平均预期寿命、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等,而达标程度低的大多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劳均农业总产值、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农副产品加工率等。这表明,广东建设现代农业具有较好的保障性条件,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正困难还面临攻坚。

2005年,广东农业现代化达标率在100%以上的指标仍然是2个,但达标率70%~100%的指标比1999年增加了5个达到9个,尤其是过去达标率较低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指标达标率已达到58.6%,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率达标率已达到43.5%,提高了21.6个百分点,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标率29.1%,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是,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是达标率30%以下的唯一指标。可见,广东建设现代农业取得较大进展,保障性指标达标率高、核心指标达标落后的格局有较大程度改善,但核心指标达标落后仍然是农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

第二,广东农业现代化达标程度提高的指标数量有所增加,但达标程度提高的幅度参差不齐,部分达标程度较高的指标达标率有所下降,农业投入产出率达标率下降呈现“悖论现象”。

1999-2005年,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15个指标中有12个指标达标率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参差不齐。在达标程度提高的指标中,达标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的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标率94.5%,提高37.8个百分点),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标率79.6%,提高21.9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率(达标率43.5%,提高21.6个百分点);达标率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的有: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达标率75.1%,提高1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标率58.6%,提高13.2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标率70.7%,提高10.1个百分点)。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的达标程度提高幅度最小,6年间从28.3%提高到29.1%,仅提高了0.8个百分点。

1999-2005年,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4个指标的达标率没有增长,反而下降。

这4个指标分别是:农业投入产出率(达标率从106.6%下降101.9%),有效灌溉率(达标率从95.3%下降到93.5%),旱涝保收率(达标率从82.7%下降到79.5%),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标率从91.2%下降84.9%)。耕地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的下降与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占用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有关,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标率的下降与近年来广东调减粮食生产尤其是粮食单产水平下降有关。农业投入产出率下降呈现一种“悖论现象”:一方面,广东农业的投入产出率达标率很高,超过了100%;另一方面,以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的达标程度显示的农业生产手段和装备水平很低,是15个指标中最低的,不足30%。这说明,广东农业生产手段还是相当落后的,农业投入产出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生产手段先进,而是家庭承包制的制度优势,即虽然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不大,但是由于利益直接,农户充分利用了时间和劳动,同样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相对优化。这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关于“传统小农有效率,但处于低水平均衡”的观点。但是,由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为了节约成本,必然排斥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相反,只要增加物资投入,农业投入产出率就会下降。这就是1999年以来广东全省及各地农业投入产出率普遍下降的原因。这种“悖论现象”应当引起注意,它反映技术进步没有显示出效率,甚至降低了投入产出率,并可能影响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水平

(一)四大区域达标水平分析

第一,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全省四个区域之首。按行政区划,广东省内分为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地区。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三个地区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73.7,达标率81.9%;粤东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64.3,达标率71.4%;粤西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58.7,达标率65.2%;粤北山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60.6,达标率67.3%。如果以全省平均水平为100,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3%、98.5%、92.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