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502600000009

第9章 问诊(7)

(四)问答题

1.嗜睡与昏睡、昏迷不同。嗜睡尽管睡意很浓,但神志正常。嗜睡伴有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者,多因邪闭心神所致,其病邪以热邪、痰邪、湿浊为多见。此种嗜睡常是昏睡、昏迷的前期表现。而昏睡、昏迷往往难以呼醒,即使强行呼醒仍神志模糊,甚至呼之不醒。

2.临床常见的嗜睡证型有:①痰湿困脾:其临床特征为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多为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②脾失健运:其临床特征为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多为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③心肾阳衰:其临床特征为精神极度疲惫,神色朦胧,困倦易睡,脉冷肢微,多因心肾阳衰,神失温养所致;④大病伤正:指大病之后,神疲嗜睡,乃正气未复之象。

七、问饮食口味

知识点:口不渴饮

(一)单选题1.A 2.E

(二)双选题1.CE

(三)多选题1.ABCD

(四)是非题

1.×口渴与饮水的异常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

(五)名词解释

1.口不渴饮是指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六)问答题

1.口不渴饮表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其病机是由于寒邪或湿邪不耗津液,津液未伤,故口不渴而不欲饮。无明显燥热的病证,因津液未伤,亦可见口不渴饮的症状。

2.临床上询问患者口渴与饮水情况,可以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若口不渴饮,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证。如口渴欲饮,表示津液损伤,多见于燥证、热证,如外感温热病初期、阳明经证或消渴病等。

知识点:口渴欲饮

(一)单选题1.C 2.C 3.E 4.E 5.C 6.D 7.E 8.C 9.D

(二)双选题1.AC 2.AC

(三)多选题1.ABCDE 2.ABC 3.ABCD

(四)是非题

1.×渴不多饮多因脏腑对水津的气化、输布功能障碍所致。

2.×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有紫色瘀斑者,属内有瘀血。

(五)名词解释

1.口渴欲饮是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

(六)问答题

1.血瘀证患者口渴时的饮水特点主要表现为: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其病机是由于瘀血内阻,而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干欲漱水,但水本不亏乏,乃气化不行,故又不欲咽。

2.口渴而不多饮,兼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因湿热内阻,津液气化障碍,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因内有湿邪,则不能多饮。

3.患者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属痰饮内停所致。因痰饮内阻,津液不能化气上承,则口渴;但体内有饮,故不多饮,或水入即吐。

4.口渴欲饮主要见于里热炽盛,消渴病,和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三种情况。其辨别如下:①里热炽盛:提示津液大伤,常以大渴喜冷饮,兼汗出,脉洪数为临床特征;②消渴病: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量多、体渐消瘦等;③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耗伤津液,均可导致大渴引饮。

5.临床上常见的渴不多饮有四种类型,即痰饮内停、湿热证、温病营分证及血瘀证。其具体鉴别如下:①如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所致;②若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舌苔黄腻者,属湿热证;③若渴饮不多,且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见于温病营分证,多因邪热入营,耗伤阴津,故口渴,但邪热又能蒸腾营阴上承,故口不甚渴,饮水不多;④若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舌质晦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点,脉涩者,属血瘀证,因瘀血内阻,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干,但水本不亏乏,乃气化不行,故但欲漱水不欲咽。

知识点:食欲减退、厌食

(一)单选题1.A 2.B 3.B 4.C

(二)双选题1.AB

(三)多选题1.ABCDE

(四)是非题

1.×食欲减退是指患者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又称不欲食、食欲不振,亦有称纳呆者。

(五)名词解释

1.食欲减退是指患者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又称不欲食、食欲不振,亦有称纳呆者。

2.厌食指患者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

(六)问答题

1.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邪气影响脾胃功能,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不一定是脾胃本身的病变。久病食欲减退,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等症者,多因脾胃虚弱,腐熟运化无力所致。食少纳呆,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者,多属湿邪困脾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多因食滞胃脘,腐熟不及所致。

知识点:消谷善饥

(一)单选题1.A 2.A

(二)双选题1.BC

(三)是非题1.×消谷善饥,兼有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四)名词解释

1.消谷善饥是指患者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亦称多食易饥。

(五)问答题

1.消谷善饥,兼有大便溏泄者,称为胃强脾弱。胃强则胃腐熟功能亢奋,故多食易饥;脾弱则指脾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

2.临床常见的消谷善饥有消渴病和胃强脾弱二种情况。若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如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胃强则胃腐熟功能亢奋,故多食易饥;脾弱则脾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

知识点:饥不欲食

(一)单选题1.B 2.A 3.B

(二)名词解释

1.饥不欲食是指患者虽有饥饿感,但不欲进食,或勉强进食,进食量亦很少。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三)问答题

1.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则有饥饿感;阴虚失润,胃之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知识点:偏嗜食物或异物,食量变化

(一)单选题1.D 2.A 3.E

(二)多选题1.ABCE

(三)名词解释

1.偏嗜异物是指嗜食生米、泥土等的症状,多见于小儿虫积。

2.食量变化就是指进食量的变化。

(四)问答题

1.除中是指久病或重病的危重患者,原本毫无食欲,而突然欲食或暴食。其病机为脾胃之气将绝,是假神的征象,常危在旦夕。

2.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若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的表现,提示病情加重。若久病或重病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甚至不能食,如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常危在旦夕,为假神的表现之一。

知识点:口味

(一)单选题1.B 2.A 3.A 4.C 5.E

(二)多选题1.BCDE

(三)是非题1.×口味是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

(四)名词解释

1.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临床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2.口粘腻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的症状。

3.口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则闻之有酸腐气味的症状。

4.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

5.口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认为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

(五)问答题

1.口淡是指口中乏味,舌上味觉减退。多为脾胃虚寒证,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寒湿内停,上泛于口所致。

2.口甜是指自觉口中有甜味。甘味入脾,过食肥甘,滋生湿热,或外感湿热,蕴结于脾胃,与谷气相搏,上蒸于口,致口中甜而粘腻不爽,舌苔黄腻。口甜亦可因脾虚而致,但舌苔薄净,口中涎沫亦稀薄。

3.常见的口中异常味觉有:①口淡乏味:多为脾胃虚寒证;②口甜:多为脾胃湿热,亦可因脾虚而致;③口中泛酸:多由脾胃消化不良,食滞不化,腐化生酸,上泛于口;亦可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所致,表现为泛吐酸水;④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证;⑤口涩: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⑥口咸: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