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502600000023

第23章 舌诊(7)

(五)名词解释

1.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苔。

2.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些部位(偏于前、后、左、右、内、外)者,称为偏苔。

(六)问答题

1.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痰湿阻滞中焦之征。偏外苔,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已先伤;偏内苔,是外邪已退,但胃滞依然。中根部偏苔,是素有痰饮,或胃肠积滞;舌或左或右偏苔,常为肝胆疾病,如肝胆湿热;若舌周偏苔,唯中根部少苔,是胃之精气皆伤。

2.偏苔为舌苔分布上的病理现象,并非剥苔之本来有苔而剥落,以致舌苔显示偏于某处。

知识点:真假苔

(一)单选题1.A 2.B 3.B

(二)双选题1.CE

(三)多选题1.ABCE

(四)是非题1.×新病出现假苔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提示病情危重。

(五)名词解释

1.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似从舌体上长出者,称为有根苔。

2.舌苔不紧贴舌面,不似舌所自生而似浮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

(六)问答题

1.无论苔之厚薄,若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似从里面生;或苔虽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或厚苔脱落,舌面仍有粘膜颗粒,有苔能逐生之象者,为真苔,又称有根苔。如舌苔四周洁净如戴,并无薄薄之苔与舌质相连,似浮涂于舌上,不似舌所自生者,则为假苔,又称无根苔。如直观辨苔尚有疑问,可采用刮舌法加以区别。

二、苔色

知识点:白苔

(一)单选题1.D 2.E 3.A 4.E 5.D 6.E 7.B

(二)双选题1.AC

(三)多选题1.ABCDE 2.ABCD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六)问答题

1.白苔有薄厚之分。舌上薄薄分布一层白色舌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者,是薄白苔;苔色呈乳白色或粉白色,舌边尖稍薄,中根部较厚,舌体被舌苔遮盖而不被透出者,是厚白苔。

白苔是最常见的苔色,其他各色舌苔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

2.薄白苔:舌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证。

薄白而干,常见于表证未解,津液已伤;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阳不振,水湿内停。

3.厚白苔:白厚腻苔多为湿浊内困,或为痰饮内停,亦可见于食积;白厚腻干苔多为湿浊中阻,津气不得宣化之象。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者,扪之粗糙,提示燥热伤津。

4.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所致。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知识点:黄苔

(一)单选题1.E 2.B 3.A 4.A 5.A 6.C 7.A

(二)双选题1.BC

(三)多选题1.ABCDE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称黄瓣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六)问答题

1.一般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黄白相兼苔,是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的表现。薄黄苔示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苔黄而质腻者,称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等证。黄而粘腻苔,为痰涎或湿浊与邪热交结之象。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松,望之如沙石,扪之糙手者,称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称黄瓣苔;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称焦黄苔,三者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是气血亏虚者,感受湿邪之邪。

2.黄苔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常有厚薄、润燥、腻浊等苔质变化。黄苔一般不易除却,用力刮去,复生如故。

3.苔薄黄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称为黄滑苔,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苔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称焦黄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苔黄而质腻者,称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腑。

知识点:灰黑苔

(一)单选题1.A 2.E 3.B 4.C

(二)双选题1.CD

(三)多选题1.ABD 2.ACD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苔黄赤兼黑者,称为霉酱苔,常由胃肠宿食湿浊,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而成,也可见于血瘀气滞或湿热夹痰的病证。

(六)问答题

1.灰黑苔的舌象特征:苔色呈浅黑色即为灰苔,苔色呈深灰色即为黑苔。灰苔与黑苔同类,只有轻重之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根据苔色的浅深,临床又可分为灰黑、棕黑、漆黑等不同的灰黑舌苔。灰黑苔可逐渐转变成为灰白苔、薄白苔,也可完全脱落而现光红舌质。

2.白腻灰黑苔为白腻苔日久不化,在舌中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多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所致。

第四节 舌象分析的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知识点: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单选题1.B 2.B

(二)双选题1.BD 2.AC

(三)多选题1.ABCE 2.ABC

(四)是非题1.对2.对3.对

(五)问答题

1.舌质和舌苔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变化,多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此时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如淡白舌黄腻苔,舌色淡白主虚寒,而苔黄腻又主湿热,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但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所以,若平素脾胃虚寒者,复感湿热之邪便可见上述舌象。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知识点: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单选题1.D 2.C 3.B 4.E 5.A

(二)双选题1.AC

(三)多选题1.ABCDE

(四)是非题1.对

(五)问答题

1.舌苔和舌质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一般认为,舌质颜色、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与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所以,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重在辨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

2.望舌苔主要观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舌苔厚薄可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浅深,舌苔润燥可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舌苔腐腻可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及痰饮食积等,舌苔剥落可察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等,舌苔偏全可察邪气散漫或偏于某一脏腑等,真假苔可协助判别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白苔可见于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3.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