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熟期(1997-迄今)
本时期在前期之经济大为成长下,民众日常工作极为忙碌,使民众对于休闲需求更加提升,政府于1997年开始实施隔周休二日,并于1999年正式实施周休二日,平民阶级享有更多闲暇时间自费或免费从事自我休息、调整,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大量增加。2001年工商及服务业普查结果得知,该年国内主要观光游憩区游客人数已突破一亿人次,艺文展演活动出席人数将近8千万人次,平均每人出席3.6次,通过小区推展全民运动休闲活动13,500场次,参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23.9%,直接带动提供住宿、旅游及相关休闲活动之观光休闲等产业增加5650家(或增51.0%),全年创造1539亿元产值,投入软硬件设施等运用固定资产达7172亿元,休闲服务业家数倍增,带动投资增长1.6倍。本时期休闲活动内容虽持续前期内容无重大改变,但台湾的上班族在工作看计算机,下班看电视,形成“光电族”,加上工作压力更加重大,慢性疾病大量产生,因此休闲生活结合健康养生,健康运动俱乐部、水疗、温泉疗、SPA、脚底按摩、静坐休禅、气功等,则成为本时期休闲特色。根据104人力银行通过网络针对上班族下班后的休闲活动安排调查发现,上班族下班后最常做的休闲看电视(光盘)排名第一,比例为68.42%,每日每天两个小时以上,第二则为上网交友聊天(44.48%)、第三才是看书(29.51%)。在周休二日或例假日的休闲方式,顺序排名依次为看电视或光盘(48.8%)、补眠(34.81%)、逛街(32.23%),在室外则以风景区旅游为最大宗,明显得知上班族下班后之休闲生活仍乏善可陈,惟极多闲暇时间及收入较多阶层及退休人员,有较多精彩休闲生活。除此,本时期在“光电族”之外的大学以下的学生,则反而想于课后寻求悠游计算机在线游戏,致使网咖快速成长,感官刺激休闲活动仍是青年所追逐,吸毒、飚车、泡舞厅等依旧持续,色情及赌博亦仍旧渗透于各种休闲活动中,撞球因比赛有获奖,且受大众媒体鼓吹,风气盛行,逐渐取代保龄球运动。
五、大陆现今与未来的休闲活动发展趋势与休闲空间建设
大陆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仍有57%的人是农民,年所得在二百美元以下,城乡之间差距甚大,平民阶级仍希望政府能提供基于生存及生活层面的休闲生活,休闲需求也因而大不相同。一些地方色情及赌博开始渗透于各种休闲活动中,尤其在“文化资本”不高地区,如台湾20世纪60~70年代农村社会中的卖药歌舞团表演常被渗入色情。由于电子高科技工业发展也进入大陆,并与世界接轨,包括电子游戏产品、在线网络游戏,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上悠游闲逛,成为年轻一代休闲生活重要项目。网吧在大陆城市亦逐渐流行起来,看书读报、卡拉OK和健身也成为新追求,分别有18.5%、5.8%和3.0%,但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还是看电视、聊天、下棋、打牌和打麻将等。聊天、吃饭、打麻将之比例,则随着收入和学历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看书读报、卡拉OK、体育健身则随着学历和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其间接显示“文化资本”和收入的提高将引导农村时尚和消费趋势,且在未来逐渐多样化。台湾在这方面有经验可供参考,从城市向乡村地区传播,也随着信息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城市、乡村的生活、消费时尚会愈来愈趋于同步。不过,农村的社会性休闲设施仍匮乏,政府部门仍应借台湾经验,提供增进人民卫生性、健康性、文明性的娱乐场所,并应借鉴台湾十二项建设经验,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图书馆、文化中心、表演及展览中心),以减少色情及赌博渗入休闲生活。除此,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在未来农村城市逐渐将有游乐区、机械式游乐场、百货公司相继设立,逛街购物的休闲亦逐渐增加,同时,未来交通建设更发达,国内外从事观光旅游愈来愈容易,也愈深入农村、森林、生态地区,故自然环境保育开发与观光旅游建设应妥为协调兼顾,是极为重要的。其发展策略应有以下几点:
一、大陆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是借外国资本力量以进行休闲活动空间规划建设,以避免政府负担过重,同时要防止资本与官员权力结合,避免发生贪污、舞弊之事。为拓展休闲活动及空间建设与发展,政府的防弊机制及法令制度建立实施是相当重要的,但在这当中,也要防止资本营利对社会的分化,造成休闲活动环境资源的不平等,产生社会矛盾与对立,损坏人民对政府信赖,以及人本主义所能支配主控力量的减损,压缩未来休闲活动空间发展与规划及建设。
二、大陆在接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即开始融入国际社会,全球化潮流冲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文化内容,其所产生之质变与日俱增,文化资本构成明显改变,间接导致对休闲活动空间规划及建设的需求,朝向西方文化及科技文明靠拢,负面影响是被鼓励追求享乐或是极乐主义盛行,休闲活动本质亦将有部分被扭曲。政府应通过学校或公民教育推展强化身心健康之休闲活动。
从文化观光理论探讨台北市游憩重点的发展
高鹏翔、高欣
内容提要:文化观光的定义为人们参观当地社区或是部分有趣的历史、艺术、科学发展时的生活方式或历史遗迹。因此,观光的兴趣乃在于寻找生活,或是表现与当地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选择性地发觉新兴的文化。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全球重要的发展趋势,而亚洲风尚也正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使亚洲文化以独特的风采吸引着观光者。其中,台北市位于太平洋的枢纽地带,除拥有原来的大陆文化特质外,更加入了海洋文化风格。本文试从文化观光的理论角度,来深入探寻台北市文化观光的特色,使用文献分析及个案研究两种方法予以分析,期盼阐释该地区文化观光发展的过程、现况与展望。
关键词:台北、文化、观光、文化观光。
一、前言
“观光”一词所涵盖的层面极为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乃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尤其在现代科技及工商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形成的生活自然是单调与刻板。为追求更幸福美好的自然环境与改善现实苦闷的需要,观光与休憩已成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重要方式。
观光事业是一项多目标的综合服务性企业,居于产业的领导地位,其贡献有目共睹。目前各发达国家莫不以此为发展指南。观光事业亦是促进人类沟通、了解的最好工具,通过观光,不但可消除彼此间的敌意,更可以建立彼此间的共识。而文化观光是观光事业的重中之重。因为观光不只是针对自然景观而已,它必须考察多元文化的各项特色,才能使观光活动更有意义。根据Sigala所说:文化观光一词可以代替历史遗迹观光的涵义。另外Silberberg曾说:文化观光的定义,应为人们参观当地的社区或是部分有趣的历史、艺术、科学发展时的生活方式或历史遗迹;而Fridgen也表示:描述文化观光来自观光者的愿景,而对于外来者,文化是可以表现该地区的吸引力与其本身的行为,这也被称为文化观光。因此,观光的兴趣乃在于寻找生活或是表现与当地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观光仍被允许选择性地发觉新兴的文化。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全球重要的发展趋势,而亚洲风尚也正逐步形成之中,正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使亚洲文化观光更具特色。其中台北市位于太平洋的枢纽地带,除拥有原来的大陆文化特质外,更加入了海洋文化的风格,非常值得作为一个文化观光学术研究的焦点。本文探讨的目的,即在以文化观光理论来深入探寻台北市文化观光的特色;使用文献分析及个案研究两种方法予以分析,期盼阐释该地文化观光发展的过程、现况与展望。
二、文化观光的论析
近代人类学的兴起,对文化(culture)的界定及其研究有更明确的界定。人类学家所说、所探讨的文化是指人类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产物。因此,人类学家研究文化,不仅探讨文化的出现与原始、文化的累积与传播、文化的拓展与丰富,同时更重要的是比较研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创造自己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借人文活动的拓展,使其成员更具人文的素养,使其群体更具道德精神,使其艺术创造更具丰富的意义。所以,文化的探讨,不仅是要了解文化为何物而已,而是要借此了解文化行动中,使人类更具人文的修养,能从依赖本能生活的普通人,提升为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人”,这也应该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义。国学大师钱穆所云:“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事实上一般论着都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的项目,然而这只是狭义的文化,因为就“文化是一个社群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而论:举凡食、衣、住、行,家庭组织、社会结构、伦理规范、宗教信仰、艺术算学、政治经济等等,都应是人类群体所创造的文化。
谈到观光一词,其实观光的英文Tourism 早由“Tour”加“ism”成。据牛津英文辞典所记载,此字最早出现在1811年,语源始于拉丁文的Tornus,含有前往各地旅行以增广见闻之意。在其他外国的百科字典中,多以娱乐或游乐的旅行称之。观光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本能的心理愿望,它是受内在驱使(Drive)的影响,而显现在外的一种行为。根据心理学家的简化与解释,此行为发生之背景乃基于需要(Needs)与刺激(Stimulation)二种主要原因。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虽为一种参与的行为,但其发生是由最基本的个体生理需求开始,再受到群体的环境影响,而逐渐提升层次达到其最高的旅游目的。国际观光组织针对观光旅游的定义则是“与生活节奏和环境之变迁有关,而且也与亲身所经历的环境参观、自然环境、文化及社会有关的临时而又自愿的旅行现象之总体”。而且国际观光组织更认为工作并不是民众生活的惟一目标,而所谓放假时间也并不等同非工作时间,度假时间应该是一种多功能的时间,是教育用时间,是休息的时间,是聚会与沟通的时间,它必须完全照国民的自由意志来支配。
以下为相关学者对“观光”所下的定义:
(1)Kirschenblatt‐Gimblett说:“观光是带领民众去一个场地,该区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具有神圣的意义,甚至是一种人种志的主题乐园,这种民族志的容器掉落在该地区,使邻近地区村落与地方变成博物馆而存在于该区。”
(2)BormanmA以为不论旅行的目的是由于休养、游览、商事任何一项,凡属暂时离开其居住地旅行者,均谓之观光。
(3)H.Schulern所下的定义是:“观光是一种概念,它表示外来客人的进入、停留、离开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家的现象,以及与此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的事项,特别是含有经济性的事务。”
可见,观光其实是对他地、他国的人文观察,包括文化、制度、风俗习惯、国情、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等,其作用可增广见闻、知识及提高知识素养等。
由“文化”与“观光”的相关理论研析必然可以了解到“文化观光”及“文化与观光”的分别涵义。其实文化观光一词除在前言所提及之外,还有下列各项说法:
(1)Richard认为:“文化观光包含历史遗迹(过去的手工艺)和艺术观光(当代的文化产物)。这样的区分来自于人们考虑其本身的文化观光,并未详细说明具有特殊兴趣的艺术或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模糊不清的文化观光,渠等主要是享受一些具有文化观光的因素,在参观和访问的同时,这些艺术馆、美术馆、画廊与博物馆是按阶级区分的,包括音乐、戏剧表演、文献及影片放映。”
(2)USICOMOS指出:“文化观光被当作一个代名词,可以代表许多事且对很多人而言,是描述其优势与缺点的。”
(3)McIntosh则提出:“文化观光举例而言,是一种有趣的特殊旅行形式,基本上藉由文化的形式去吸引或激励人们旅游。”
(4)Goodrich则言:“文化观光对于商业愿景来说是一种概念化,文化观光是一项多样性的市场,由地区发展形成的,而且也会吸引许多外国和本国的旅游业。”
三、文化与观光的关系
1.文化的进展与观光
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文化与观光的关系。兹分四点加以说明:
(1)宗教文化
在上、中古时代,其长途大量旅游,多起于强烈之宗教“信仰心”。古埃及时代,宗教信仰更主宰了人类的生活,人们为了到各地的庙宇、神殿参拜而引发了旅游的动机。
(2)艺术文化
在罗马时代,由于政治上及军事上的需要,政府以罗马为中心铺设了五条重要公路,使交通更为发达,治安条件又极为良好。人们群集歌舞,热闹非凡,为了一面.饮葡萄美酒,一面观赏动人的歌剧,罗马始有大型的歌剧场、音乐厅及赌场等完善的娱乐设施,而艺术文化的观光因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