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文旅游(第3辑)
13502000000023

第23章 旅游与生态(3)

6.加强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旅游地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地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旅游地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

旅游地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7.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景区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景区发展危机可能是由景区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景区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8.正确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收益分配应当有公平性。景区当地居民应当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合理利益。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散发的文化气息自不必说,而景区及其周围的整体文化氛围对众多游客特别是国外游客更具吸引力,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更加深刻。风土人情的保持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随着旅游者文化品位的提高,调动景区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形成大旅游观念,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9.旅游业发展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地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旅游地自然、环境、人文等资源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旅游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可持续性发展旅游战略转变的有效措施,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作者简介:张振家,男,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硕士,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师。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盛正发

内容提要:我国红色旅游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要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走开发与保护同步的路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我国红色旅游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旅游 资源保护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我国各地发展红色旅游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很多地方、部门都组织党员和青年学生前往韶山、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参观,去接受党的光荣传统再教育,把红色旅游作为事关全局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来打造,并编制了专门的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如何保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快速增长,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大事。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拉动老区经济、打破传统旅游的季节性、整合区域资源的经济工程,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因此,政治性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平时主要靠市场调节,在一年之中,接待高潮主要集中在两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及平时的双休日;在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如:每十年、五十年和一百年的纪念活动,都可以迎来红色旅游的大高潮。红色旅游是红色与旅游的结合,以红色为主题,以旅游为落脚点。它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并衍化而成的,且不断加速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

二、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1.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间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史迹,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就达127处之多,特别是在第四批公布的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了29处之多,比例高达58%,至于归属于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就更多了。如群峰翠柏掩映下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里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五大哨口、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宝塔。仅江西瑞金现存的革命遗址和建筑物多达18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里珍藏着1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它们是如此鲜活,永远都会令人们激动,令人心震撼。凡此种种,构成了以革命史迹为主的现代史史迹群。我国高度关注红色旅游发展,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旅游局大力支持江西“红色之旅万里行”和湖南“百万青少年游韶山”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省旅游局纷纷行动起来,高起点规划,强有力宣传,全社会动员。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到各红色旅游基地旅游参观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每年至少有一亿人次以上,甚至对入境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004年仅湖南红色旅游游客就达1622万人次,收入92.09亿元,其中金三角游客人数达500万人次。红色旅游已经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许多省把红色旅游提到了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目前,红色旅游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大力协同、地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带动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大好形势。计划第一阶段2004年至2007年,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框架;第二阶段至2010年,巩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现规划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2.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

(1)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红色旅游资源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与外部联系的水陆空交通不便,景点之间互通性差,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能力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而老区自行投资建设的能力有限,对民间资本及外资的吸引力不强。

(2)产品化和产业化水平低

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点多线长,以分散的参观点为主,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成熟的旅游产品。由于缺乏精心设计和系统建设,绝大部分红色旅游产品的陈列、展示和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缺少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项目。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不足,许多景点都是博物馆式的陈列,“画像+文物+文字”、“纪念碑+纪念馆”的模式,缺乏体验性、参与性,产品单调僵硬,很难吸引游客,产业化水平不高。

(3)宣传力度不足,缺乏营销整合和统一品牌的打造

红色旅游的策划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影响深刻的集中连续宣传。许多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目前还少见中央电视台有红色旅游产品的广告。尽管国家已经划定红色旅游区,但主要还是按行政区域进行旅游产品营销,旅游产品单调,没有形成产品系列和整体,旅游线路时空跨度小,没有根据本地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红色品牌产品,各地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

(4)观念和机制落后,缺乏整体改革意识

目前,一些地方的红色旅游活动还是以党政机关对口接待为主的操作方式,未与当前的旅游市场紧密结合,旅游产品单一,影响力有限,没有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没有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化运作的转变。这种机制直接制约了红色文化视野旅游的发展,使得红色旅游接待量越大,接待单位负担越重,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违。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经营思维、行为方式落后,不能与市场经济很好接轨,无法满足红色旅游业形势的发展需要。

三、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1.红色旅游开发的思路

红色旅游应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红色旅游精品为引力,以便利交通为基础,努力进行“红绿蓝古”色资源的整合和跨区域联动,坚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效益,以效益促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

(1)政府主导,综合协调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施这样一综合性很强的重大国家工程,必须要建立一种由中央各部委参与的高层次、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给红色旅游的协调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

(2)规划先行,科学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红色旅游资源必须科学统一规划,共同形成红色旅游大品牌。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旅游规划等同一般的旅游规划,需要认真挖掘红色精神本质,挖掘红色旅游独特内涵与规律,要通过规划,认真提炼主题和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局要与当地有关部门主动协调配合,高起点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指导,主要做好跨省区市的“红色旅游区”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策划建设样板,使之符合教育规律、旅游规律,能给游人以深切体验和感受,真正产生震撼力,产生比较强大的社会影响,并抓好红色旅游的线路组织,重点景区,重点保护。相关省区旅游局对有关红色旅游线路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连线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旅游吸引力。

(3)加大对红色旅游基地的基础配套建设

国家应加大对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性、集中性投入,把分散于各方面的投入集中起来,按照规划,重点投入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如进出交通等基础设施;游客中心等景区服务设施;“红色”文物、遗址、古迹、文化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在设施配套过程中,应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如利用声、光、电等把单调的资源陈列变得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4)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红色旅游消费和社会投资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各地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红色旅游消费。

首先,可结合带薪休假制度和奖励旅游启动红色旅游市场,将红色旅游与企业、单位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其次,结合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正确引导集团消费;第三,应启动修学(以青少年为主要客源对象,在旅游目的地与短期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将红色旅游作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第四,是启动银发(对老年人旅游客源的形象称呼)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市场等。为此,要改变传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单一观光旅游模式,需要开发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各地还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红色旅游投资,如对口支援政策,东部地区对口支援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倾斜,加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旅游局已经就这项工作进行过多次研究,达成了合作意向);加大国债资金对红色旅游发展项目的专项支持;在国家资金拉动下,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红色旅游开发,也可吸引外资进行外围景区的开发投入。投资渠道多元化,使资金来源稳定性增强,也就加强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宣传造势,尽快扩大市场和培育品牌

抓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机遇,由宣传、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政治性寓于旅游性之中,搞好红色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宣传。各地要发挥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创造性地打造好红色旅游品牌,使红色旅游覆盖到面。如江西省依托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较早开展了红色旅游,在2004年年初主动联合北京、上海等省市共同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成为全国率先开展红色旅游并取得显着成效的地区。2004年以来,“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西柏坡”、“上饶集中营”等一些红色旅游主题展相继在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各个黄金周期间,各地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人数持续增长,呈现出空前的火爆景象。同时应考虑到红色旅游点在我国各省区市都有广泛的分布;因此,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应面向周边省市的短线市场,可避免给交通等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在时间上也便于游客机动灵活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