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人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也需要考虑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走出传统的学术书斋,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对传统人文学术关注不够而与大众生存息息相关的休闲领域(包括体育、医疗、旅游、媒体、娱乐、教育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当代人文学术研究拓展出新领域。休闲文化在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功能,是人文学科走向生活的一个现实切入点。通过休闲文化,“抽象”的观念转化为人的具体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纯粹”的艺术转化为人生实践的快感活动和享受,“精神”的境界转化为生存的实在,人文学科从纯粹的“书斋之学”成为实践的“身心之学”。休闲学科的建设、休闲理论的应用,为休闲文化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引导正确的方向;休闲文化的发展又为休闲理论、休闲学科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广阔的平台,这个互动过程,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文学科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对人文学科自身发展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三、休闲的研究
休闲与当代生活品质、和谐社会的关系,已引起当代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深度和系统性不够,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研究这个世纪性课题,需要突破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1)休闲在领域应用层面、现象层面的资源和印象较为丰富和深刻,容易形成习惯定势,超越这种定势对其作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难度,我们的研究要突破这种定势,提升休闲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境界;(2)由于休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涉及多种边缘学科交叉,区分与梳理边缘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也是难点所在,这项研究要从多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深入系统展开,使之获得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撑;(3)这个课题现实品格较强,需要大量现实社会生活的资源作理论支撑,调研的工作量会比较大,因此,需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证调研,选择富有代表性的社区、城市和地区(如杭州、成都),为理论研究提供扎实的现实数据,突破仅限于思辨研究的局限。
因此,要真正深入地研究这个世纪性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1.思辨和理论研究(休闲哲学和休闲伦理学、休闲思维学):从生存的哲学定位,人本需求的心理分析入手,研究休闲的人本哲学与心理基础,揭示休闲作为自由生命的自在体验的本质规定与特征,彰显休闲在人的理想生存和社会理想状态中的本体意义;同时,研究休闲思维的特点、休闲与思维创造的关系,研究休闲的伦理价值、休闲与人的自觉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内在关系。休闲学(Leisure Studies),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休闲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的交叉性学科。休闲学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但是总体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休闲哲学则是整个休闲学科的基础和灵魂。
就国外休闲学发展而言,从亚里士多德、席勒到阿勒德、赫伊津哈、皮普尔、伊所-阿霍拉、查理思·波瑞特比尔到海德格尔,有影响的休闲理论均出自有影响的哲学家;就中国的休闲思想传统而言,从老子、孔子到近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于光远,也均以其深刻的哲学思理表达休闲智慧。
由于“休闲”这个概念在应用层面、现象层面给人的印象较为丰富和深刻,因此容易形成习惯定势和俗见,如我们打开“中国休闲网”,里面的内容大体是沐浴、洗脚和美容,似乎休闲活动和休闲文化主要就是这类消遣性的活动与现象。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或俗见,对休闲文化、休闲活动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本价值缺乏基本的理解。超越这种定势对其作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应该超越一般应用层面的休闲活动和现象,深入揭示其人本哲学和心理基础及其内在逻辑构成,使休闲研究理论升华。明确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同时要分析聪明而合理的休闲与单纯或消极的闲暇、逸乐的区别,揭示理想的休闲境界。
2.历史和当下研究(中外休闲思想史和当代休闲文化学):了解、研究并比较中外休闲理论的传统经典和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休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借以引领休闲的方向与境界。休闲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它是迎合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需要直接以现实社会中的休闲现象、休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现“休闲”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价值为目标。
可以从社会发展的绝对指数与人本感受的相对指数两方面考察,分析休闲与审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理想生存的现实价值。按笔者的理解,休闲不仅具有绝对的社会尺度(历史),还是一种相对的人生态度(当下)。所谓绝对的社会尺度是指社会发展的绝对水平,如果社会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尚未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基础,人们的休闲就缺乏必要的外在条件。但聪明休闲的智慧在于,人们可以通过人生态度的恰当把握,超越这种绝对尺度,在当下的境地中获得相对的自由精神空间,由此进入休闲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人生体验的相对态度。从人本哲学上讲,人的存在本体就是世界向人的无遮蔽的呈现,也就是人对世界的本真的体验。这个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取决于人对世界的自由感受。自在的生命才是人的本真生命,自由的体验才是人的本真体验。我们可能无法绝对地左右物质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灵的自由调节,获得自由的心灵空间,进入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在注重不断发展物质世界,创造物质水平以提升生存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不能忽略自我心灵境界的调节与提升。有钱与有闲并不能保证人们聪明地休闲,为钱所累,为闲所困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过来,在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心理与观念的调节与把握,使人生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无往而非乐”的境界,这就是聪明的休闲,在这里,人的相对的感受系统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休闲观念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聪明休闲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提高当代生活品质,尤其是对生活境况满意度的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体验和产业研究(休闲美学和文化产业学):研究休闲文化的现实品格和产业价值,分析审美与休闲作为体验经济、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研究休闲体验与消费的特点与规律,及相关产业运行规则,使真正休闲学现实地切入生存实际,落实其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
休闲活动是连接体验和产业的中介和载体,休闲活动既是一种体验,而其活动的载体又是一种产业。休闲活动满足人的高层次的内在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具有巨大的精神附加值,休闲活动及其载体就成为天然的体验经济和文化产业,前景远大,包涵丰富。因此,通过休闲体验与消费,使审美活动真正现实地切入生存实际,体现人本价值和产业价值,使美学与产业内在结合,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文化产业的内在灵魂,也就是“美学经济”的现实前景所在。
美国有公共策略专家和专题报告预言:专门为休闲服务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美国劳务市场,并占有GDP的一半份额,休闲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国。休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不会例外,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休闲产业带有“优雅生活”加“创业冲动”的特点,也就是和谐创业。这点在杭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及其特殊活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杭州在荣获“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时,活动组委会对杭州有这么一段评价:一个将自然优势与现代产业巧妙结合,引领休闲经济潮流的城市;一个生活就像在旅游,懂得将安宁幸福的感受转化为活力和财富的城市;一个以不温不火的态度和风风火火的速度走出了自己的节奏的城市。这个评价从某个角度透视出了近年杭州和谐创业和休闲产业发展的活力。杭州是生活环境优越、生活条件富足、生活品位较高的城市,在西湖优雅生活的背后是创业的冲动。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富有生命活力,具有生活激情,充满创业欲望。这就决定了杭州的创业必然是立足于生活品质的创业,在形成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生活质量的和谐提高,是动态平衡的创业。
古人云“闲居静思则通”,现在专家则指出,“无论从创业主体的角度还是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以信息产业、软件业为主的创业是带有休闲意味的。”现代创业,特别是知识类、科技类、艺术类人才的创业,需要好的心态、好的氛围、好的环境,给他们兴趣和灵感;创新、创造很大程度上要在宽和、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从紧张的工作状态,调整到一个休闲状态,其实也是在积蓄创造力、生产力,创意、构思、策划都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因此,休闲、生活、创业是息息相关的,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4.社会和实证研究(休闲社会学):休闲是极为具体、极为现实的人的生存和活动方式,其载体又是丰富的产业类型,对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思辨的阐述和理性的论证,而需要量化和实证的数据使之有切实的依托。可以国内休闲活动开展较早,休闲产业发展较快的杭州、成都、大连等城市为典型,对休闲与审美活动及其观念在改变当代生活方式、提高当代生活品质、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和谐创业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作深入具体的调研,实现休闲理论与实践、休闲体验与产业的对接。
编者按:本文基本观点曾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中华读书报》2006年12月6日作为专栏文章发表,在此又作了些修改和补充,权作代序。国内有专家称2006年是中国休闲元年,其标志性的活动是杭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的隆重举行。如何深入系统地开展休闲理论研究,建设休闲学科,进而揭示休闲与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关系,本文在此提供一些探索性思路。
本辑收录的“台湾休闲论坛”也可对大陆的休闲理论研究和休闲产业构建提供某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