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多静,世界就有多静
13463700000007

第7章 不怒不争,万里晴空——越静心越快乐(1)

愤怒是一把烈火,它会点燃你心中最后的一丝理智,最后烧伤了别人,也灼伤了自己。唯有让心静下来,用宽容的态度去处理那些令你不满和气愤的人与事,才能海阔天空,心自清明。不计较,不懊恼,成就的不仅是包容万物的智慧,还有内心的安宁。

1.莫让愤怒乱了你的阵脚

常人不可避免地会有怒气,做到平心静气绝对是一种高深的境界。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宽容和冷静,当我们和周围的人因为某些原因出现矛盾的时候,就更加需要我们努力让心静下来,舍弃心中的怒火,切勿意气用事,然后心平气和地看待事情、冷静理智地处理矛盾。

要知道,发怒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使他们对你敬而远之,或者嗤之以鼻;一时发泄的痛快也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快乐,只会让事情越变越糟糕,我们内心将更受折磨、备感痛苦。

有一次,在前方征战的拿破仑得到消息,说他的外交大臣塔里兰勾结外敌密谋造反,于是他匆忙从西班牙赶回来,立即召集所有大臣,心想:我一定要揭穿塔里兰这个家伙,要狠狠地数落数落他,让他回心转意。

在会上,拿破仑一看到塔里兰就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不管周围的其他大臣们,只是愤怒地看着塔里兰一个人,恨不得用自己眼中的怒火将塔里兰化为灰烬,可是塔里兰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这时候,拿破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走近塔里兰说:“有些人希望我马上死掉!”

塔里兰的确在密谋造反,但他深知拿破仑的性格,他想故意激起拿破仑的怒气,让他发火,从而让他失去领导者的权威,所以依然没有任何的异常举动,只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拿破仑。终于,拿破仑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发了,他冲着塔里兰大喊:“你的权力是我给的,你的财富也是我给的,你竟然背叛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你不过是一团狗屎,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说完甩袖便走。

塔里兰依然镇定自若,等拿破仑走后他才站了起来,一脸平静地对大臣说:“我们伟大的皇帝今天是怎么了?他为什么对我如此暴躁?我可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或许,是他心情不好才会这么没有礼貌的。”

看到这样的场景,大臣们觉得拿破仑开始走下坡路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失去了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权威和度量,影响了人们对他的支持,最后他居然丧失了主宰大局的权力,从而让塔里兰的阴谋得逞。

拿破仑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对塔里兰大肆发火,结果失去了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权威和度量,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导致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权力也因此而风雨飘摇,真是可悲可叹。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生气十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同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

既然如此,何必动怒呢?不妨学着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经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冷静,就更容易平息情绪、心安神定。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和风细雨地化解矛盾,换来从容淡定的人生活法。

一个大庄园里有十几个长工,长工们闲来无事便常常坐在一起开玩笑,有时玩笑过火了就会起冲突。很多时候,冲突过后他们谁也不搭理谁,还会将怒火发泄到工作中去,结果将农田弄得一团糟。

有这样一个人,每次当他和别人发生争执生气的时候,他便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跑得气喘吁吁,然后再回来继续工作,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次数多了,大家都很好奇,询问这个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每次都笑而不答,众人也理不出头绪。

由于这个人鲜少与人结怨,又踏实能干,薪水涨了又涨,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论房子和地有多大,只要与别人争论生气时,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渐渐地,他很老了,但他还是会与人发生矛盾,这时候他还是会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房子和土地走。

有一次,这个人又生气了。当他在孙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绕着房子和土地,喘着气走完三圈时,孙子终于憋不住了,恳求地说:“爷爷,明明是对方的错,您为什么要这样惩罚自己呢?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

禁不起孙子的苦苦哀求,这个人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我这不是在惩罚自己,而是解脱自己。我一边跑一边想着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与资格去跟人家生气呢?等跑完了,我心中的怒火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心也就平静了下来,便更有精力工作了。”

红尘之中,常人不可避免地会有怒气,而做事不理智、处世不冷静的后果极其严重:因为老板的一句无心之语而意气用事,盲目地提出辞职;为了一点儿小事、一丝隔阂而冲动、发怒,闹得夫妻不合,最后分道扬镳……

做到平心静气绝对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如果你每次生气时也能像故事中的这个人这样做,相信你必能收获一颗如莲花般清雅脱俗的心,和风细雨地化解和别人的矛盾,并且在思想境界上得到极大的升华。

你希望自己不被怒气冲昏头脑、更少出错吗?你期待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吗?你渴望能更平顺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吗?那么,务必在盛怒之时学着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守住一颗理智冷静的心。

【静心小智慧】

红尘之中,常人不可避免地会有怒气,而被怒气冲昏头脑只会一事无成,令内心更受折磨、备感痛苦。学着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吧,平息怒气、心安神定,这样才能和风细雨地化解矛盾,换来从容淡定的人生活法。

2.怒对不公于事无补

没有愤怒的人生才能够活得潇洒。

愤怒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发泄,更是让人的心灵变得丑恶的罪魁祸首。愤怒不但会让人自乱阵脚,更会让人滋生仇恨。

有时候,因为愤怒,一切理智都将燃烧殆尽,人们一旦失去了准确而理性的判断,只会走向危机。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够克制住情绪不愤怒,那么你就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就会避免一切危机和绝境。

愤怒于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改变自己的困境和现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还有可能因为愤怒产生的慌乱而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我们唯有保持平和的心,不愤怒,才能进行最客观而理性的思考。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虽然身为君主,却不被自己的母亲喜欢和看重。原来,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遇到难产,差一点儿丢了性命,为此一直认为他是个不祥之人。

郑庄公有一个弟弟叫共叔段,非常受母亲的宠爱,母亲还试图劝说郑庄公的父亲把王位传给他。最后,虽然她的劝说没能成功,但仍然十分袒护小儿子,想尽办法为小儿子谋权力和地盘,甚至还要求郑庄公把京城一半的土地分给共叔段。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怎么能容忍这样无理的要求呢?但郑庄公没有一点儿愤怒,答应了这个要求。

在许多人看来,他对此应该愤怒,他也有权愤怒,同是母亲的儿子,自己却没有感受过丝毫的母爱,还受到了母亲这样的排斥;他应该愤怒,愤怒自己的母亲帮着弟弟滋生谋反忤逆之心,但是他保持了自己的理智,决定不动声色。然而,他的处处妥协不但没有换来母亲的不忍,反而使她更加张狂地帮助共叔段扩张权力。

当朝臣子有的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劝郑庄公讨伐共叔段,但郑庄公只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他明白,如果自己公然讨伐弟弟,很可能落人话柄,认为自己是不仁不义之人,而讨伐自己的弟弟则必定会涉及自己的母亲,这样他又会成为一个不忠不孝之人。所以他要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终于,在他母亲和弟弟意图谋权篡位的阴谋显现之时,郑庄公一举讨伐,拿下了共叔段。

愤怒不能改变任何既定的事实,如果这个事实让人愤怒,那么就要学会平复心中的愤怒,因为愤怒不能帮你找到任何解决方法。比如,人们常常因为误会而感觉到愤怒,其实只要将心放宽一些,让心变得平和一些,自然就能解开心结,不会因为愤怒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西晋司马炎当朝时期,有一名战功显赫的将军叫石苞。历朝历代,手握兵权的将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非常容易招致君主的怀疑,石苞正处于这样的位置。当时天下大乱,还并未统一,吴国也占有一席之地,经常进犯西晋。石苞作为当朝大将,为了防止吴国进犯,常年驻守边防。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更何况他手握兵权,这就给了小人以可乘之机,那些妒忌石苞的人便开始在他背后污蔑诋毁。其中一人就是王琛,他对司马炎说石苞怀有二心,有谋反的意图。恰逢这时,信奉风水的司马炎听到了一名风水师的预测,说边防之地将有大将谋反,如此一来,他便开始怀疑石苞。虽然石苞历来是个靠得住的人,但处在君主的位置上,他不得不防。

没多久,司马炎收到了吴国将大举进犯的消息,此时石苞派出的探子也给他带回了同样的信息,于是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部署备战上。

没想到这更增加了司马炎的怀疑,因为敌人来犯的消息还不曾传出,而石苞此时部署备战岂不是为谋反做准备?于是司马炎集合了自己的军队前去征讨,一心为国却遭到君主怀疑的石苞遇到这样的情景当然应当愤怒。但理智战胜了愤怒,他还是平复了自己的心,然后放下武器,独自出城,没有任何反抗,也没有任何反驳。

司马炎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在得知此事后进行了一番思考,原本石苞谋反就只是一个传言,但如果他真的要谋反,又怎会不战而降呢?而且直到最后,吴国的援军也没有赶到。如此思考过后,司马炎终于解除了对石苞的误解。

其实,石苞当时手握重兵,一旦发怒,完全是有能力将误解变成现实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及时平息了心中的愤怒,所以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最终找到证实自己清白的办法。

愤怒足以燃烧一切,愤怒是一把自我毁灭的大火。只有看清了形势,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要想做到不怒不乱,就要平复心中的怒火,心宽一点儿,便能平和一点儿,便能抑制住自己心中的愤怒,让头脑一直保持清醒。

【静心小智慧】

愤怒不能改变任何既定的事实,反而会将误会加深,甚至酿成大祸,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当面对不公与误会时,千万不要急着发怒,一定要静下心来,想想发怒的后果是什么。如果得不偿失,那么不如把心放宽,静观其变。

3.抖落身上的“小跳蚤”

生命太短促,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想想眼下这件小事确实值得你丢不开、放不下吗?

生活中,每天都有琐碎的事情发生,或许是早上挤公共汽车时,被别人不小心踩到了脚;或许是上下班途中遇到堵车,或者汽车的轮胎突然跑气了……这些小事看似很小,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却像“小跳蚤”,令人心不静、气难消。

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事例。

连续工作了一个月,这个周末琳岩终于可以歇息一下了。早上起床后,她正打电话问候自己的好友,可是调皮的儿子却拽着她的衣角不停地问一些问题,烦躁的她忍不住粗暴地挂上电话,对儿子一阵劈头盖脸的指责,结果儿子开始不停地抽泣,而丈夫则指出琳岩的行为有些过分了。

顿时,琳岩的大好心情被破坏了。她一直想着这件事情,结果由于心不在焉,倒牛奶时不小心洒了,烫到了自己,琳岩十分恼火,认为都是因为儿子和丈夫的吵闹使她的心情变得十分糟糕。事情还不止这样,洗碗的时候,琳岩还打碎了一只杯子,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她简直要崩溃了。

就这样,琳岩几乎一天都没有什么好心情,她带着火气擦地、整理衣物,时不时教训着儿子,也没有心情和丈夫说一句话。晚上睡觉前,她还不停地抱怨这一天发生的事情:“都怨儿子淘气,好好的周末居然被搞得如此糟糕。”

这时候,丈夫温和地提醒道:“儿子有什么错呢? 他还小,缠着大人是常事,不高兴的事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更何况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啊!你为什么把自己弄得不高兴一整天呢?”

琳岩被牛奶烫到了、打碎了一只杯子、对丈夫不理不睬,原本好好的周末结果在不愉快中度过了,而这些仅仅是因为儿子的哭闹,这件小事惹恼了她。很多时候,让我们疲惫的并不是脚下的高山与漫长的旅途,而是自己鞋里的一粒微小的沙砾。

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像“小跳蚤”般的小事,它们虽不致死,但如果我们总是紧抓着不放,内心的苦闷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就等于在无形中夸大了小事的重要性,只会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使我们感到愤怒、苦恼和伤心。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生气就像滚雪球一样,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雪团,但是当我们将一件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事一再地放大,就等于不停地滚动这个小雪团,雪球自然会越变越大。

如此而言,当我们再次被“小跳蚤”搅得团团转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告诉自己这样一个事实:“生命太短促,眼下这件小事确实值得我丢不开、放不下吗?”尽力敞开心胸,相信大多数人能丢得开、放得下。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自然就不会轻易地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抓狂,没有了一个个“小跳蚤”的骚扰,内心世界自然会清静不少,也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放眼世界,以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去俯瞰红尘中的万千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