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这样的部落,那里的每个人都十分凶猛残暴,就连罗马人和日耳曼部落都畏惧他们。这个部落就是匈奴,他们生活在遥远的亚洲地区。匈奴人生活的地方距离欧洲十分遥远,那就是亚洲东部的森林地带。当时,人们还不太了解那个地方。
虽然日耳曼人都十分英勇强壮,但是他们依然十分惧怕匈奴人,认为最好是离他们远一些。正因为如此,日耳曼人才越过边界进攻罗马帝国,因为他们认为,罗马人要比匈奴人好对付许多。
匈奴部落有一位名叫阿提拉的首领,他曾经说过:凡是自己的马队经过的土地都会寸草不生。在阿提拉的率领下,匈奴人不断地向外扩张,一路从东方向西方进军,占领了很多国家,后来几乎达到了法国巴黎。
最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才抵抗住匈奴人的进攻。在距离巴黎不远处,有一个名叫沙隆的地方,在那里,双方大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隆之战”。
这场战争十分惨烈,所有人都拼死搏杀,根本顾不了任何事情,双方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最后,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联盟军终于打败了匈奴人。如果罗马和日耳曼人没有打败匈奴人,那些疯狂的匈奴人可能会征服整个世界!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451年,所以,沙隆战役在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书籍都记录了这场战役,并且会使用特别的标注——451,沙隆之战。
匈奴人在沙隆战役中失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随后,阿提拉又准备去攻打罗马人。匈奴大军开始调转方向,向意大利进发,他们一路上所向披靡,没有人敢阻挡他们的进攻。就这样,匈奴人顺顺利利地攻入了罗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此时,罗马的教皇是利奥一世,利奥(Leo)就是狮子(Lion)的意思。利奥一世有着狮子一般的勇气,他带着红衣主教团到罗马城外与阿提拉谈判。阿提拉不仅没有伤害他们,还放弃了入侵罗马的计划。他率领大军原路返回,再也没有入侵过意大利。就这样,阿提拉带领着匈奴人回到了遥远的北方——他们偏僻的家乡。
阿提拉离开之后,为非洲的汪达尔人带来了进攻罗马的绝佳机会。随后,阿提拉刚离开罗马,汪达尔人就渡过了台伯河,到达了罗马。他们十分轻易地就占领了罗马,然后将整个罗马城洗劫一空。这座“永恒之城”经过了战争的洗礼,最终被彻底地瓦解了。曾经称霸世界多年的罗马帝国,现在越来越衰败,甚至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了。罗穆卢斯·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他和罗马的第一任国王有着相同的名字,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命运。
公元476年,罗马城彻底失陷了。日耳曼部落中的各个部族,瓜分了以罗马为都城的罗马帝国西部。从此之后,罗马帝国就像一个破碎的玻璃瓶,再也没有可能拼接完整了。此时,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部地区,还没有被日耳曼人占领,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了将近一千年多年的时间。直到后来——等到我们讲到那个时代的时候,再讲它的故事吧。
人们将公元476年定为古代历史的结束。这个时间十分准确,而且还很好记,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当然,并不是说古代历史突然在这一年就结束了,只是从公元476年之前就开始慢慢衰落,直到公元476年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才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所以,人们为了方便记忆,才确切地说是公元476年。
人们把这个崭新的时代称为中世纪或中古时期,它开始于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介绍公元1453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导致这一时期结束的。
在中世纪早期,也就是从公元476年到大约公元l000年,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内,日耳曼民族一直是欧洲人的主体。日耳曼人征服了罗马之后,他们从罗马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日耳曼人成为了基督徒,并且学会了拉丁文。
罗马帝国消亡之后,生活在西班牙、高卢、意大利等地的人们,也几乎断绝了相互之间的交流。过了很多年之后,这些地方开始用不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每个词的发音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又经过了很多年之后,当地的人们抛弃了陈旧、古老的拉丁文,并且发明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等新的语言。这些语言和拉丁语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各种语言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因为它们都源于拉丁语,所以,有一些词汇和拉丁语依然十分相近,甚至有些相同的词语。
生活在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后来才进入大不列颠的,和罗马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后来,人们把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语言叫作英语。盎格鲁-撒克逊人也拥有自己的宗教传统,并且保留了大约100年左右,直到公元600年左右,他们才改变了宗教信仰。
那时,罗马的奴隶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奴隶,这些人长相英俊。有一次,罗马教皇看到了这些奴隶,就询问他们是哪里人。周围的人回答说:“他们是盎格鲁人。”罗马教皇十分惊讶,不禁大声说道:“盎格鲁(Angle)!他们长得这样英俊,应该是天使(angle)。他们应该信奉基督教啊!”
后来,罗马教皇便派出很多传教士到英格兰,向他们宣扬基督教,让盎格鲁人成为“天使”。从此之后,英国人也开始信奉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