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父亲的人生课
13460700000030

第30章 巴菲特回忆父亲(2)

我说的工作态度是指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态度。说到这一点,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可谓非常大。他是大家熟知的投资专家,但父亲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不是因为他喜欢金钱,而仅仅是因为对这个领域感兴趣。

我记得父亲经常一个人在书房里研究有关投资的知识,特别喜欢《价值线》和《穆迪投资》这两本书。因为感兴趣他从来不会简单地把书中的内容读一次就算,而是不断地反复阅读、斟酌,并理解书中的知识。因为他长期应用书中的知识,或翻阅书中的内容,因此这两本书都被他翻得十分残旧,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另外,他还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并把想到的知识和观点都很好地记录下来,单单是这两本书的手札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张。

我说父亲的这件事情不是为了让人们觉得他的成功是得益于这两本书,而是想告诉大家当你对一个事情感兴趣时,你就会把自己的精力都投放在这件事情上,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然后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在保持优点的前提下,想想改正缺点的办法,只有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那么才能把这个领域的知识化为己有,甚至超脱了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知识进行升华和创造,这才形成了一套专属于我们的理论和知识,这些都是别人难以效仿的。即使他日我们身败名裂,身无分文,我们也能用自己的这些无价之宝让自己东山再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但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它们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像我的父亲,他喜欢投资领域的知识可以说是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我们经常看到他从书房走出来会客都忘记自己穿着的是短裤和内衣,并不是他不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而仅仅因为忘我的研究让他忘记自己所处的状态。

在旁人看来,这一切都十分枯燥无味,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疯狂。如果有这样想法的人只能说明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兴趣疯狂,甚至从未体验当中的乐趣。这些乐趣是金钱不能买来的,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当中的价值。况且,当事人之所以进行这项活动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单纯对这个领域感到好奇,甚至在自己的好奇心中不断地发现事情的乐趣,获得常人不能体验的经验和知识。如果他们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金钱,相信很快就会对这些事情感到厌烦,因为一旦人们的追求被物质同化了,那么这个追求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让人感觉十分疲倦。因为在他的眼里只看到物质,不能看到事物本身的精神和价值。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虽然解决温饱是第一需要,但当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就很少被其他物质吸引,而是喜欢追求能实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领域,让自己不枉度此生。

健康的工作态度能为我们创造无形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不能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的,它们是无价的,是我们的精神产物。但凡经历过重大经济挫折的人,都会发现虽然自己实质的货币财富已经被社会没收,但精神上的财富却没有被没收,并且这是我们东山再起的重要资本,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重获物质的富足,甚至高于往时。

健康、有价值的工作态度应该受到我们的追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设计专属于我们的人生。

小贴士:

家庭的教育是对孩子影响十分深远的事情,从这一课中我们发现巴菲特和妻子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关心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从而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向巴菲特夫妇学习,尊重、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善于利用生活的环境和内容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导孩子“人性本善”这个道理,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并享受交往带给他们的乐趣;2.信任孩子,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消除对新事物的恐惧;3.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或物,让他们用宽阔的胸怀接受事物之间的差异,尊重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从而让他们用宽容的心对待人和事;4.当孩子们拥有好奇心时,则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好时机,让他们享受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5.当孩子们对事情感兴趣时,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阻止他们研究这个事情领域的知识,应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事情进行研究,不随意插手,充分让孩子拥有独立性。

作为孩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信任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恶意,并主动与人交往;2.自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些事情,并学会主动要求独立完成;3.尊重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性,善于与他们沟通,从而学习属于他们领域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闻;4.当对某事产生好奇心时,先主动探索,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再向别人求助;5.当自己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大胆地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这将会为你带来不菲的价值。

2课  你能听到自己的心声吗?——巴菲特回忆父亲:是否真有“机会平等”这件事

课前引:所谓的“机会平等”存在吗?每个人在某些时刻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我们又能因为别人的境况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别人被这些所谓的“机会不平等”制约吗?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人们的行动却能很好地回答这些所谓没有答案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机会平等”这些字眼。但对于这个词我真有点心有余悸,毕竟我们即使来自同一个国度也不能保证大家面临的客观条件是一样的,如果面向全球,这个观点就更难让人接受。

政治权利平等、医疗卫生条件平等、就业平等、教育平等……很多东西都被冠以“平等”,这不免会让人产生社会环境是公平的想法。但纵观我们的周围,每个人的出身都很不相同,有的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知识分子之家,有的人却出生在贫穷的家庭,有的人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有的人为了接受教育不得不身兼数职等等。这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但这些现象很容易就会让有些人的心理不是很平衡,为什么自己要工作才能接受教育,为什么我的父母只能生活在社会的低下层,甚至有的人会埋怨为什么我没有做律师的父母等等。这些都看似是因为不公平、不平等造就的社会现象。但如果能够细心分析,或许这不是“机会平等”的全部含义。

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母亲经常会带着我们去拜访生活在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虽然我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母亲都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别人帮助,并喜欢询问他们的近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早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每个人的出身都不尽相同,但我们要学会弱化这些不同点,因为对于客观存在的条件,我们一时半刻是很难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改造的。当我们为这些条件感到无力时,不妨先接受它,并弱化它对我们的影响,让自己保持心灵的健康。

在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会被这些条件充斥着自己的神经,但这都不是造成我们敏感的主因,而是周围的人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没有听到从它们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与出身无关,仅仅是人类的某种精神需求。这些精神需求有时不是自己想表达就可以表达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客观的大环境,又如自己生活的条件,又或者是家庭的客观环境等。

我的父亲很早以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他游历过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因为他看到那里的公民为了谋生,竟然没日没夜地在工厂和耕地里劳作,没有一点私人时间,即使这样努力还食不果腹,直至把他们的理想和愿望都磨灭掉,认为这些都是人类思想的奢侈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但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很多人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用父亲的话来说,在那些劳作的人们中不知有多少个盖茨和多少个巴菲特,但因为条件环境因素制约了他们才能的发挥,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平凡简单地度过自己的这一生。

人们的能力和潜能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不能顺利发挥,因此也制约了这个世界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不知多少的发明家和哲学家等被埋没在这里。因此说“机会平等”其实一点也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不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能够改变的,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对这样的环境妥协。但这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借口,条件是可以创造的,怎样创造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利用自己的优势吗?接受他人的帮助吗?还是其他我们想不到的问题。

这个话题可以说十分宽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很多时候都很难统一起来,甚至觉得有点多此一举,但无论怎样,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案,全在于我们能否挖掘。

就像我在前文所说,可以像我母亲那样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别人帮助,人性本善,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拥有善心的人有很多,但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善举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每个人都被自己狭隘的思维所制约,对别人有一种偏见,特别喜欢把别人的状况和他的本性混为一谈。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一个十分主观的人,因为他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但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把遭遇的人或事看得非常透彻。

就像我们对某些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如果因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那么你的这些举动不是一种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给予的善举,仅仅是为了显摆自己拥有“爱心”而实施的一种行动。还有一种人,他们表面上“乐善好施”,但他们实施这种举动是为了让人们称赞他,或想获得一定的名誉。对于这种人的这些行为,我认为他们是虚荣的、自私的,因为他们的给予是有目的的。一个真正拥有善心的人从来都是不求回报的,甚至他们的贡献都是默默无闻的。

另外,有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人类的本性,总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猜度别人的需要,但殊不知他的认知是十分肤浅的,甚至有点不符实际。因此,当我们看待有些人或事物时不要抱有太多的主观态度,毕竟人的本性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持客观,保持中立,这样才能把这些人和事看得更透彻。

为了让你们对我以上说到的观点理解得更清楚,我想说说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一件事,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学习并理解这些观点。

我的朋友生于一个工薪家庭,但父母很注重他的教育,只要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他们都会给予支持,因此这让我的朋友很有优越感。同时,他又是一个拥有独立性的人,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兼职也获得了多次奖学金,这让他更自信,因为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人从来都不会惧怕与别人竞争,甚至面对竞争会十分自信和果敢。虽然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很有优势,但在儿童援助协会兼职却否定了这些优势,因为他发现所谓的优势和你拥有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是无关的。

儿童援助协会位于曼哈顿东村,在我朋友读大学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发展起来,人们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周围都是垃圾,什么废旧床垫、废旧汽车、废旧零件在这里都能找到。而且这里经常是罪案的高发区,很多人吸食大麻、海洛因等毒品,学校教育条件差,可以说这里的人一点也不重视教育。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儿童可以说没有一点竞争力。

我的朋友很想帮助他们,毕竟他们的年纪还那么小。但每个星期只能和他们接触8到10个小时,如果想一下子对他们都有所了解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朋友试图想通过他们的共同点对他们进行教育,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实在是太片面、太主观、太不切合实际。因为他被他们所谓的“共同点”——贫苦蒙骗了。

虽然他们生活的环境是都十分恶劣,但因为遭遇的经历不同,导致他们的本性十分不同。像有的孩子很喜欢与我的朋友亲近,细心了解才发现因为他们没有父母;而有的孩子却十分怒视、排斥朋友,这与他们的父母是罪犯有关;而有的孩子却喜欢独来独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喜欢任何人干扰自己;有的却很喜欢读书,只要有书万事足;有的却认为呆子才读书,读书是毫无用处的,等等。因此,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都很贫乏,但他们内心的需要都不尽相同,这些都震慑着我的朋友的心灵。

后来,我的朋友在一家私立学校任职,这家学校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特殊的班级,专门用来接收那些富人学生,但这些学生除了富有是共同特点外,其他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交集。我的朋友经过与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的学生和儿童援助协会的学生很相似,没有父母的人很喜欢别人安慰他疼惜他,那些被父母经常“教育”的人很没有安全感,总认为别人想与他作对,还有的孩子父母因为经常忙于公职,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导致他们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而不断地滋生是非,甚至处在开除的边缘。

因此,一个人的需要和贫穷富贵无关,却与他们的经历有关。那些在常人看来的优势不过是在物质上的一点优势,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但却与贫穷的人一样遭遇内心需要的折磨,甚至很多的心理需求都是相似的。就像父母吸毒犯罪的孩子和父母经常对他们进行打骂的孩子,两者都十分怒视周围的人,总认为别人不安好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十分虚假的,因此他们都十分排斥他人,害怕别人会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