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3460000000008

第8章 心怀感恩,重信重义——淡泊人生有情有义(1)

人之所以会觉得孤单,有时并不是现实环境中的孤单,而是内心上的空虚。重义者,不孤单。“义”是我国自古有之的一个概念,也是人们遵循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当我们心中常怀仁义,自然会与贤者为友,以四海为家,永不孤单。孤单与充实,全在心境。

1.上善若水

行善的过程,给人以喜悦、快乐和满足感。

有个姑娘护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医院工作。她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了护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又成为护士长。她经常给新来的护士讲自己的经历:“我实习的时候,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为当护士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护理就可以了。有一次,我护理一个病人,病人问我他究竟生了什么病,我认为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就告诉他是肝癌晚期。带队医生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医生和病人的家属都知道病情,为了让病人有开朗的心情,他们都没有告诉他,希望他能在良好的感觉中走完生命中最后一段路。

“我将真相告诉了病人,病人整天忧愁,病情加重,很快就去世了。我将这件事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能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时时刻刻为病人的心情考虑,这样才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种下善因,才能收获善果,如果种下恶因,只会让自己后悔。”

佛家讲究慈悲,对他人要心存善意,才能种下善因。那么什么是善意?善意不是单纯的好心、机械地重“义”,若不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只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就算是好心也会办错事。就像故事中的护士,她以为自己做得对,却造成了一个生命的过早离世。

想做个有善意的人,首先要对他人心存善念。据说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小时候常做坏事,他的母亲却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在父母,坚持说他是个好孩子——这就是以最善良的目光看待他人,即使他人有缺点,也要看到其闪光的一面、有潜质的一面。

有善良的眼光还不够,还要有善良的行为。不要按照自己的观念去猜度别人的心意,而要看别人需要什么。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称得上真正的善待;否则就像对一个聋哑人唱歌,你的本意是安慰他的伤痛,他却认为你是在讽刺他、贬低他。

一位大官六十大寿,达官显贵们纷纷前来贺寿。有个与大官交好的商人也来祝贺,他送上贺礼,那份贺礼是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牡丹图,珍贵的丝绢上,一朵朵牡丹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在古代,商人一向被人瞧不起,有个官员故意挑刺,指着牡丹图说:“奇怪,这牡丹花画得是不错,怎么最上边那朵只有一半?这画不全,不就是‘富贵不全’的意思吗?真不吉利。”商人一看,牡丹花果然缺了半朵,只好检讨自己不够认真。

主人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牡丹代表富贵,半朵代表‘无边’,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富贵无边’,这真是一幅好画!”在主人善意的解说下,商人紧皱的眉头才渐渐松开,宾主尽欢。

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心细如发,有人粗心大意。粗心的人做事往往考虑不周,有时会得罪你,有时会耽误你,这个时候如果你急躁起来,伤害了他人的美意,也显得自己不够体谅别人。故事中的商人送了一幅残缺的牡丹图,旁人看着晦气,主人却知道商人的本意,用一句“富贵无边”既保全了朋友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的豁达。

及时察觉别人的善意,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即为义。如果我们都能以友善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生活中不知会减少多少纷争和误会;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善待身边的人,我们就会终日生活在温暖的关爱中。一个懂得修心的人无须要求别人什么,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善心生善行,善行种善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便会充满大爱,暖若三春。

2.信任之泉,浇注美丽心灵之花

给予信任,既是考验自己也是帮助他人。

一位禅师接到从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书,家人说他的侄子性格顽劣、行迹浪荡,不管家人如何劝说,依然不务正业。家人希望禅师可以回家规劝这个侄子。

禅师接到这封家书后即刻起程,赶回家乡。家人团聚,欢天喜地,侄子特意邀请禅师在自己家中过夜。晚上,禅师对侄子说:“我接到家书,原为来劝你浪子回头而归,但我今日看你性格热诚、生性憨实,并非奸邪之辈,可见是众人误解了你。我明日一早便要返回,你自己要保重自己。”侄子连连点头,连夜为禅师准备行李。

禅师回寺后,又接到家书,家人说侄子脱胎换骨,如今再也不做过去的浪荡之事。

什么是真正的“信”?对于这个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不但要让他人信任,还要信任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甚至荒唐的时候,但一时的错误并不等于一辈子的错误。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对顽劣的侄子没有说教,只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对方:“我相信你的人格。”正是这种无言的告诫让犯错的人反省自己,引导他走向正途。

相信他人的悔过,就等于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会犯错误,但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过错,这时需要你的提醒,这就是一种信任;有些人知错不改,你指正他、相信他,仍然是对他的信任。信任是对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如果你信任一个人,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也会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让他相信自我、欣赏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森林里的狐狸经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不是偷鸡就是偷粮食。森林之王狮子将它训斥了一顿,然后说:“为什么你就不能洗心革面呢?难道你不想堂堂正正地生活?”

狐狸惭愧地低下了头,它在所有动物面前发誓,今后一定不再偷窃。

新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动物们早就把它当成惯犯,谁也不肯相信它。它去花园赏花,猫以为它要偷架子上的葡萄,大喊大叫;它去河边洗脸,鸭子以为它要偷鸭蛋,紧张地盯着它……狐狸在这些怀有戒意的目光下渐渐变得绝望,决心再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它准备先偷一只鸡填饱肚子,刚刚打定主意,就看到一只小鸡正在路边哭。狐狸走过去,小鸡说:“狐狸先生,遇到您真是太好了!我迷路了,您愿意送我回家吗?”

看到小鸡信任的眼神,狐狸觉得很自豪,立刻打消了吃掉小鸡的念头,将小鸡平平安安地送回家。

对那些思想不够坚定的人,行善还是作恶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身边的风气好,总有人倡导为善,自然无从产生恶念。但如果本身前科累累,而身边的人还不信任你,很容易旧病复发,一错再错。有时候一个人想要建立高尚的人格,需要大家的帮忙,而最好的帮助就是信任与认同,就像故事里的狐狸,感受到了小鸡真诚的信任,立刻就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动力。

信任是清泉,能够洗涤人们心中的污垢。大智者能够坦然地相信他人,即使是对于欺骗过自己的人,他们也不吝惜自己的信任,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人机会。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会欺骗,才会做坏事,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完善产生缺失的人格。重义者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世界上更多的人和他们一样,愿意给予信任。既然他人的信任曾经给过你笑对人生的自信,那么,你也要用自己的信任给他人以力量、以追求。

3.善良行世,以诚待人

沿着心的方向,总不会偏离的太远。

一位禅师在和3个弟子谈心,他让弟子们分别说出一件自己做过的最自豪的事。

大弟子说:“我对自己感到最自豪的事,是我察觉到自己是个不贪心的人。有一次,有位异国商人将一袋珠宝放在我这里,他并不清楚里边究竟有多少珠宝。而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没有拿他一分一毫。”禅师说:“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你如果暗中拿了他的宝石,你现在会是怎样的人呢?”

二弟子说:“有一次我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他的父母拿出厚礼谢我,我分文未取。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仗义的人。”禅师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假如你见死不救,你的良心会不安。”

三弟子说:“我一直是一个很自豪、很仁慈的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就要掉入悬崖,我将他救了起来。而这个人是我的仇人,他一直在背地里中伤我,还害过我很多次。”禅师说:“以德报怨,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不论是难做的,还是易做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都是可贵的,你们3个都有可贵的品质。”

存大义的人必有良心,良心也可以称作良知,是那种被社会认可、被舆论接纳、被自己承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个故事中的3个弟子,他们的作为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得到了不一样的赞誉。一个人做该做的事,不违背良心,才不会有侵害他人利益的过失;做原来不易做到的事,才更能彰显良心的光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会侵害他人的利益,因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他人的存在、他人的不易。良心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呼唤良知与奉献,法律固然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但如果仅仅依照法律条文,不做违法的事,也不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多管闲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麻木而冷漠,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渐渐变成“有血有肉的”机器人。

红叶禅师和他的弟子在雪地里行走,弟子惊奇地发现,红叶禅师的脚印是一条笔直的线,而弟子们的脚印却歪歪扭扭。他们问:“师父,为什么您的脚印是直的,我们的脚印却是歪斜的?”

红叶禅师说:“那是因为我走路时一直看着远处的那座山,有了这个目标,路就会变得笔直。而你们走路时心有旁骛,东看看、西看看,路自然就会歪斜。”

看到徒弟们若有所思,红叶禅师继续说:“还有人走路只盯着自己的脚,走歪了路还不自知。如果没有找准目标,人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听了红叶禅师的一番话,徒弟们按照红叶禅师的说法走路,果然,他们的脚印也变得笔直而整齐。

有阅历的人常常劝告后辈:“人不怕走错路,最怕走歪路。”走错路有回头的余地,而歪路却会让人麻痹大意、误入歧途。因为一直在同一个方向行走,人们察觉不到自己已经有了偏差,继续走下去,偏差越来越大;走得越远,偏差就越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生的路程也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端正。我们常被外界迷惑,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些都能使我们本来笔直的心开始歪斜,想要放纵自己进行尝试。如果一个人没有行为原则和底线,极易在诱惑之下迷失自我。

4.信用,一笔无价的财富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礼物,重信用之人,为众人所信。

古时候,有个国王接到一个犯人的请愿书。这个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记家乡的母亲,想要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希望国王宽宏大量,能够给他这个机会。他向国王发誓,行刑当天一定赶回来受死。这封请愿书最后由一位大臣转交。

“你为什么要把这封请愿书转给我?”国王问大臣。

“我认为一个孝顺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您的恩准。”大臣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代替他进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亲。”国王说,“难道你愿意为这个孝顺的人进牢房吗?”

“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愿意代他坐牢,我愿意这样做。”大臣说,“我相信孝子会讲信用。”

“如果他没有按期赶回来,那走上断头台的人就会是你。”国王警告大臣,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认为这个大臣疯了。而那个被放回家乡的犯人却一直没有消息。转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大臣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后悔的神色,无畏地走上绞刑台。

这时,犯人从远处飞奔而来,对国王说:“对不起陛下,我回来时,路上遇到大雨,我好不容易才能赶到这里,耽误了些时间,不过幸好还来得及,请您放了那位信任我的大臣,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上绞刑台了!”国王听了感叹道:“你不但孝顺,还是个守信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委以重用,我决定让你当我的秘书官。而这位知人善信的大臣,拥有这样的恢宏气度,应该出任宰相一职!”

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守信是最被看重的行为之一。就像故事中的犯人与大臣,大臣相信犯人的信用,也严格守护自己的信用;犯人为了一句承诺也同样历尽艰苦。国王对两个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守信用的人的评价:他们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论何时都值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当时有人这样称赞他:“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信”是“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凡事在于点滴积累,注重日常小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老贾是某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是业务高手。厂长经常对人称赞:“我们厂的老贾一点儿也不‘假’,有了他,我从不担心厂里的事!”

去年,工厂遇到了麻烦,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劲打压,销售量出现下滑趋势,偏巧这个时候厂长生了重病。厂长对老贾说:“老贾,我知道现在厂子效益不好,我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把它暂时交给你,你帮我做些工作,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老贾郑重地答应了卧床的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