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3460000000014

第14章 岁月静好,惜福常乐——淡泊人生知性达观(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生命的全部。你的追求未必是他人的追求,你的快乐更不是他人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必像故事中的凤凰那样对他人提意见,你要做的是寻找属于你的那一份快乐,你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有些人因求之不得而忧郁,他们大多羡慕别人的生活,常常容易否定自我。他们理想的生活常常与物质紧紧相连,在他们看来,没有好的物质基础,一切便是枉然。凡事有缘定,看得开的人就是富有的人,看不开的人只能守着自己狭隘的心灵,不断地追问快乐究竟在哪里,而快乐正从他们身边无奈地经过。

5.五味人生,五彩生活

遍尝人世间千万般滋味,方知生活的滋味。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我们经常听到的《送别》这首歌就是根据他的词谱曲的,当人们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朋友送别时,李叔同已潜心钻研佛学,出家为僧,从此世间便有了许多关于弘一法师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弘一法师因故在某地暂时停留,有朋友去看望他,见他正在吃一盘咸菜,没有任何其他饭菜。朋友说:“你只吃这一盘咸菜,不吃其他饭菜吗?”弘一法师答:“咸有咸的味道。”

第二天,朋友又去看望他,见他正有滋有味地喝一壶白开水,说:“你难道不泡茶叶吗?”弘一法师答:“淡有淡的味道。”朋友反复思量这两句话,觉得颇有禅意。

长亭外,古道边,天之涯,地之角,人生百味,人生百态,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体会。就像一桌精心烹饪的酒席,如果只吃其中一道菜,未免辜负了厨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想要尝遍所有菜肴,自然就会有爱吃的、不爱吃的、味道好的、味道不好的。

味道是主观的,你觉得好,自然就好,你觉得不好的,别人却有可能当作珍馐。唯有知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才算行家。因为它的判断标准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喜好,视角更加客观,视野更加广阔。这样的人,更懂得如何品味人生。

一位将军的战马陪伴他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年老后,它被卖给一个农夫,每天帮农夫推磨。某天晚上,战马想起它在战场上飞奔的日子,不禁老泪纵横,它多么希望回到年轻的时候,依然是那匹受人尊敬的战马。

农夫听到它的哭声,关心地询问:“你怎么哭了?有什么难过的事?”

“我曾是一匹英俊的战马,现在却只能像驴一样推磨,我想到这件事就难过。”战马说。

农夫拍拍战马的头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其实,我以前也是一个英勇的士兵,立下过不少功勋。退伍后,我在这里当一个普通的农夫。可是我没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比起打打杀杀,现在的生活虽然一样疲惫,但好在轻松,我的神经每天都是放松的,这种生活不也很好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故事中的老马仍然希望驰骋沙场,退役的士兵告诉它,每种生活都有它令人难忘、让人激动的地方,所以不要只想着过一种生活,应该习惯各种生活。忙碌的时候就享受奋斗的充实,能够休息的时候就享受身心的放松,这样的人生最丰富,也最自然。

人们很怕习惯的味道出现转变,因为心理上会出现极大的落差。这个时候需要调整心态,尽量习惯新的味道。同样是苦味,盐水和茶香的滋味完全不同,只在于你愿意将眼前的生活看作是一汪泪水,还是一杯苦过之后会有清香的茶水。

6.简单、惜福之人,常乐

其实,幸福很简单——平安、快乐。

养老院有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无儿无女,靠着退休金在养老院生活。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病体奄奄,闷闷不乐。这位老人却精神矍铄,看上去无忧无虑。

有人问他:“听说您只是个普通职员,事业上没什么成就。没有儿女,也没人孝顺,您为什么还能这么乐呵呵的?”

老人回答:“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我是个没什么特长也没什么雄心的人。年轻的时候,我无拘无束,该吃就吃,该玩就玩,身体强健,性格乐观;成年后,我不与人争抢,凡事想得开,心境一直不错;年老了,我没有妻子、儿女,无牵无挂,还有这么长的寿命,我怎么会不快乐呢?”

一位无牵无挂、在养老院里悠然自得的老人,看上去更像一个禅者。禅者欲求少,年轻的时候享受年轻的乐趣,年老了享受年老的轻松,不汲汲于名利,也不灰心丧气,顺其自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似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让他欣慰、给他力量,这样的人生状态让人羡慕不已。其实只要懂得知足,这种状态并不难达到。

知足者惜福,我们常常忘记任何事其实都有“福”的一面,即使是灾祸,也藏着转危为安的机遇;遇到顺境,更值得我们感激。但是,如果贪心不足,整天对现状唉声叹气,认为自己不幸,生活就会真的在你灰暗的目光中变得不幸起来。以不知足的眼光看待人生,认为小事遇到挫折是倒霉,大事遇到挫折是命运,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再多的成绩也不能让自己开心一笑,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幸福可言,因为不知足就无法感知幸福。

邓肯与苏珊结婚10年,虽然没有子女,日子却美满幸福。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苏珊被车祸夺去了双腿,从此愁容不展。

为了能让苏珊开心,邓肯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不论是带苏珊外出旅行,还是陪苏珊在家里解闷,苏珊仍然不开心。邓肯请教了很多朋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这一天,邓肯将苏珊推进一家小书店,里面有一架架的书,还有煮咖啡和做点心的吧台、七八套喝茶看书的桌椅。邓肯说:“在家里闷着也是闷着,不如你开一个小书吧。我已经雇了人进货和打扫店铺,你每天的任务是负责做点心、煮咖啡、照看客人。”

有了这个小书吧,苏珊像是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她每天很积极地研究如何烤制美味精致的点心、煮香浓的咖啡,也会留意该进一些什么书到店里。邓肯的一些朋友来过店里,对邓肯说:“我为你粗略算了一笔账,你们开这个书吧,每个月不会赚太多钱。”

“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了她的内心需求,只要她每天快乐,就比什么都好。”邓肯这样回答朋友。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命运十分苛刻,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顺境少,逆境多,想要的东西常常得不到,幸福的感觉也总是不长久,更有突如其来的厄运让人饱受折磨。就像故事中的苏珊,原本安乐的女人突然失去双腿,再也不能行走,就算坚强地接受了现状,生活何来快乐?苏珊的答案是积极地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人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在纷纷攘攘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察觉不到。而大病之后的人、大灾之后的生还者却能很清楚地告诉你:活着,尽可能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个答案与名利无关,与他人无关,只和我们的内心相连。内心是光明的,有困境便可以度过,内心是阴冷的,处处了无生机。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平静的禅者之心。

7.人生中的每一道风景,都需要你的欣赏

有一个木制车轮被人砍下一个角,它从此成了废物,再也不能使用。车轮很伤心,它决定找一块合适的木块填补自己,使自己重新变得完整、有用处,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

它走得很慢,一路上,它看到了美丽的草原、鲜艳的花朵,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累了,它就在柔软的草地上打盹,听着风和小鸟的歌声,觉得心中十分安宁。

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合适的木块,又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车轮。再次被装到车上时,它发现自己只顾着向前滚动,再也看不到美丽的风景,再也听不到动人的歌声。它觉得很痛苦,终于领悟到:原来残缺也有残缺的好处,一旦走得太快,就会错过很多东西。

常听人感慨世事难两全,但不能两全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残缺有时能给人带来惊喜。就像故事中残缺的车轮想要变得完整,一番旅程后,它突然明白当一个人太过圆满、太过急切,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生命的意义不是不停地赶路,有时需要调慢步调,眼光不要只盯着前方不放,才能更好地欣赏大千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忙碌的时代,身心每一天都在高速运转,大街上终日都有匆匆忙忙的身影。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在这样的情况下参禅,何其不易。但也正因如此,心灵才更需要禅意来舒缓。我们的心就像一块柔软的布,被现实浸透挤压,皱皱巴巴,沾上各种泥浆,越来越硬。我们需要清风舒展它,需要细雨洗涤它。亲近自然,领悟禅意,觅得心灵的清风细雨。

格林先生是个忙碌的英国人,每天都在为工作奔忙,连周六周日也不得休息。这一天,格林先生联系了一家位于偏远牧场的厂商,他开着自己的车去签合同。归途中,汽车抛锚,他打了电话给汽车公司,汽车公司的人向他道歉,说要半天以后才能来拖车。格林先生自认倒霉,给自己的妻子打了个电话,妻子说:“既然晚上车才能回来,这个时间你不妨下车散散步,看看景色。”

格林先生本想在天黑前回到公司交差,现在,他知道交差无望,索性下了车,走向田野。此时是秋天,金黄色的原野蔓延在阳光下,有三三两两的牛羊在吃草。眼前的美景让格林先生忘记了所有的郁闷。更让他奇怪的是,他明明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色,为什么今天格外灿烂?

格林先生一直逛到天黑。回家后,他对妻子说起今日的经历,妻子说:“太忙碌的人就会忘记身边的风景。看来,我们应该经常去野外游玩,陶冶我们的身心。”

人们常觉得活得累,并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本身的劳累,而是因为他们不肯停下来休息。故事里的格林先生因为一次意外的抛锚,看到了那些被他忽略已久的风景。如果一个人能常常提醒自己慢下来,就能多一些时光享受这美丽的世界。慢一点儿并不是停滞,只是让脚步更加舒缓,让目光更加柔和,让心灵更加空明。

禅,就是一种回归自然,体味生命本源的灵性。最简单的东西最能让人心情放松,也最有价值。多多体会简单的东西,那些能给你满足的事物就在你的身边:美丽的风景不应该只是一种摆设;心中的事业也不该是折磨人的重担;随着岁月增长的不光是年龄,还有更多欢乐的机会、更加丰富的见闻、更为平和的心境。保持一颗禅心,记得生命最初的那份平和与透彻,不论顺境逆境,都能自得其乐,笑对人生。

8.各人眼中的最美,即是幸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用智慧发现幸福,用心态赢得幸福。

一位得道的禅师预感自己即将圆寂,他想把衣钵传给最优秀的弟子,于是对弟子们说:“现在是夏天,树林里的树木长得茂盛,你们谁能找到最完美的一片绿叶,谁就能继承我的衣钵。”

徒弟们走进树林,各自去寻找完美的叶子。可是每片叶子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形态美。他们逐一比较,看得眼花缭乱,也无法选出最完美的,最后无功而返,对师父说:“师父,世界上有那么多叶子,怎么可能有最完美的一片?请您不要为难我们了。”

这时,一位徒弟回来了,他举着手中的叶片说:“师父,我找到了最完美的一片!”

其他徒弟看着那叶子,原来只是极普通的一片。他们开始挑剔这片叶子的毛病,那个徒弟却坚持说:“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完美的一片!”

禅师会心一笑,宣布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这位弟子。

在有智慧的禅师看来,一件事物的价值应由心灵决定,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片叶子,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完美。同理,对自己满意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这种满意并非自恋,而是不论有优点还是有缺点,自己都能够客观地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的好处,努力克服不足。这种状态就是心灵的理想状态,这样的人幸福感也最高。

想要对生活满足,首先要对自己满意。不要为难自己,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的能力也许不够理想,但好在每天都有进步,好在我们有美丽的梦想,并有实现它的决心,这样的自己值得骄傲。

一条龙遇到了一只青蛙,它们相互吹嘘着自己的生活。

龙说:“我住的地方是广阔的东海,我每天在那里畅快地冲浪。东海的浪涛能有几十米高,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青蛙说:“我的住处是一个池塘,那里清幽宁静,冬天有雪,夏天有莲花,非常适合修身养性!”

龙说:“我每天能在白云上行走,还能降下大雨,我每天都很威风。”

青蛙说:“我每天都在池塘里唱歌,还能在陆地上跳舞,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龙和青蛙的对话还在继续,一位禅师听到后说:“龙的生活固然自在,但这只青蛙却更有禅心,它不卑不亢,能对自己满意,这就是最大的成熟。”

读完这则故事之后,我们羡慕的不是那条每天行云布雨、威风八面的龙,却是那只守着一方池塘、每天唱歌跳舞的青蛙。那种悠然的心态让人向往,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定会每一天都有笑容,每一刻都是惬意的满足。

大智者因为内心清静空明,对自己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但他们也会对自己有所不满,希望自己更加完美。其实事物都是相对的,完美也是如此,为人处世更是如此。不必强求什么,强求就容易失去本来的韵味;也不必规定什么,规定就容易失去自在的心态。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审视自我、发掘自己,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片值得欣赏的叶子,因为独特,所以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