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07

第7章 讼卦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下卦“坎”象征阴险,上卦“乾”象征刚硬有才干,双方格格不入,必有争讼之事发生。以个体而言,内心阴险而外表刚强,亦容易与人争讼,因而卦名为“讼”。内外卦的中爻均为阳,缺乏阴阳感应流通,故有窒碍发生;上九过于刚强(到了上端极点),有逞强之象,所以“终凶”;九五中正刚健,然而下却是充满凶险的坎卦,因而又有“不利涉大川”的警示。

孚:诚信。窒:窒碍。

本卦告诫人们做事一开始就要想到结果;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理顺各种关系,从事情的起端就止息事端,消弭芥蒂,防患于未然,免得自陷于争讼之泥淖难以自拔。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初六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略有言语摩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这一爻是说争端初起,略辩即明,不可长久纠缠。

“不永所事”是初六的指导思想,这是很明智的决策。事端初起,还没有发展成争讼,那么就尽量不让它发展成争讼。所以它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断然地结束争执。

有些事略辩即明,有些事甚至不辩即明,纠缠于口舌之争是无益的。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不能胜讼,于是逃跑回来。下面的人与在上的人争讼,招来祸患会像俯身拾物一样容易。

这一爻是说,处于弱势争讼必然会失利,要及时终止以免祸。

九二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在坎险之中,地位和形势都极为不利。九五以阳居阳,又是君位,势不可敌,九二与它争讼,必然吃亏,招来的祸患将俯拾皆是。火速退出争讼而逃避。这种急流勇退的行为是十分明智的。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德”,指祖业。“厉”,危险。

六三说安享祖业,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或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

六三以柔质居于下卦之上,有不能争讼、唯食旧德之象。但六三又是以阴爻居阳位,其位不正;更兼处于九二、九四两刚之间,是危厉之境;又是上下卦之交,是进退两难的是非之地。六三必须安分守己,与人无争,才能保持旧禄不失,获得吉祥。即使从事君王委派之事,取得成绩也不能自己居功,能这样小心谨慎就差不多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这一爻是说,争讼无理,要立即回头,改正错误。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

九四阳刚性健好争,但居于阴位,又有能退之象。它见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就赶紧改变蛮横无理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按常规常理说话。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损失,结果也是吉祥的。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能够决断争讼,大吉,因为九五能行中正之道。

这一爻是说,以中正之道决讼最为吉祥。九五象征刚健中正、明快无私的主讼者,也是理想的化身。能如此,方能明断曲直,诉者当然心悦诚服,而无不平之气,这是最大的吉祥。本卦辞中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这位“大人”了。

上九:或锡之以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上九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

象说:由于争讼而得到赏赐命服,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上九以阳刚居于讼卦的终极之地,象征恃强争讼到底而不知悔改的人。一般来说,这种强讼不止的人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爻辞在“锡之以带”之前加了一个“或”字,表示偶然性。即使如此,这种通过争讼而获得的高官厚禄也是极不光彩的,弄得身败名裂。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上九所得到的恶果,正好印证了卦辞和彖中所强调的“终凶,讼不可成也”的告诫。

不争为上以和为贵

讼卦的本意是讲争执和打官司的。这一卦从表面来看,似乎能给人很“热闹”的期待,但它最终所要表达的,却是一种不争为上、以和为贵的主张,是一种谆谆教诲。

有时候,争执或争讼不仅仅是那种表面现象,而更多地表现为暗地里的钩心斗角,既阴险又危险。其实,这种劳神费力乃至黑心丢命的较量,绝对为智者所不取。虽然,现实可能会一如既往地复杂污浊,但身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能不以讼卦的实质精神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无论是同僚之间,还是对于身边的争斗,都应该抱以“不争为上,以和为贵”的态度。争未必得,不争未必就失。《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其实是一种以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本卦的爻辞,从初爻开始,就没有出现“讼”,并且到最后又是“元吉”,这充分说明了它“不争”的主张。初爻无讼,是因为从事态的起端就息弭了;二爻是很理智的,他不敢与人争,所以躲开了;到了三爻,他食“旧德”,而且服从九五的命令,所以他也不闹;到了九四,他想闹却找不到对象,所以还是回到听从王命上来;到了九五,他本来是处理讼事的,可没有讼事让他处理;到了上六,好不容易争讼争胜了,争赢了,赐了他一条腰带,可别人还有意见,一天收回三次,弄得那位争讼者很不光彩,还受到了指责和损失。

这显然是在告诉人们,惹事争讼,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平凡人如此,如果你身居领导之位尤应明白此理。在上九中,那种“大带”大约象征荣华富贵和权势。古代官服讲究等级,穿什么衣服,束什么带子,都有一定的规定。“终朝三褫之”也可以释为:终于几次被剥夺爵位和俸禄。

这大约是说,权势和荣华,是由于争夺而得来的。或者,利用权势而胜讼,属于横行霸道,终有一天会彻底垮台。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部众向汉献帝进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这“九锡”,即九种特赐。书中所列九锡为:一,车马:大辂、戎辂各一。大辂,金车也。戎辂,兵车也。玄牝二驷,黄马八匹。二,衣服: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衮冕,王者之服。赤舄,朱履也。三,乐悬:乐悬,王者之乐也。四,朱户:居以朱户,红门也。五,纳陛:纳陛以登。陛,阶也。六,虎贲:虎贲三百人,守门之军也。七,铁钺:铁、钺各一。铁,斧也。钺,斧属。八,弓矢:彤弓一,彤矢百。兹弓十兹矢千。彤,赤色也。兹,黑色也。九,禾巨圭瓒:禾巨一卣,圭瓒副焉。禾巨,黑黍也。香满,灌地以求神于阴。卣,中樽也。圭瓒,宗庙祭器,以祀先王也。

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权贵。曹操在名义上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质上却挟持天子,恣意妄为。到这一地步,曹操似乎已掌天下之权柄,然而,当初一起“逐鹿”的群雄并不买账,依然要与他这个“胜利者”“争讼”下去。直到赤壁之战,曹操狼狈落败,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他依然没有实现那种君临天下的愿望。并且后来在曹、孙、刘三雄之中,最先离开人世的也是他。

所以,讼卦的卦义应该说是非常接近政治学的,这里面有一种深厚的领导思想,更有一种为官做人的道理和智慧,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