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49

第49章 井卦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下卦为“巽”上卦为“坎”,就是井卦。井水养育人是没有穷尽的。村庄迁走后井却不会移动。是因为九二、九五阳刚居中。水干而无法汲水,汲水的水瓶也毁坏了,这是凶险之兆。

汔:水没有了。羸:毁。

井卦讲了人们对井的整治、使井水变清的过程。井是长久不变动的,人们天天使用井水,长年累月,已习惯于只使用不治理。在这样的习惯驱使下,人们注意的是井水的有用性,而忽略了井在使用中需要清理和整治。直到量变引起质变,井水不能食用了,人们才引起重视。然后有人来清理污泥,整修井壁,才使井水可以重新饮用。

本卦揭示了役物还需养护的道理。当然,这一道理所包含的对象也包括其他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不禽,时舍也。

“禽”,通擒,即获得的意思。

初六是阴爻,居井卦的最下位,象征着井底的泥沙和水混杂着,不能食用。也是说水无法被提取出来使用,也就无水可获,是口被长期舍弃的废井。

这一爻是说用水需要先掘井。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谷”是水的出口的意思。“射”,即注射,流。“鲋”,即鲋鱼,一说是蛤蟆。

九二虽然阳刚,又居下卦中位,但与九五不相应,比喻井水不能上出。但九二与初六成比,意味着一点点残水顺着旁边流出,只能供养一些小鱼而已,九二就像一只破瓦盆一样,失去了作用。象传说“无与也”,是说九二是上无爻相应援引。

这一爻是说,井不治理,则不得大用。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汲用,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渫”,是将水中的泥沙挖出,使井水清洁的意思。“恻”,即痛,惋惜的意思。

象传说“行恻也”,是说过路的行人,又饥又渴,又因设施不全无法汲取,感到阵阵惋惜。“求王明”,也是感慨,如果有明达的国王,井上井下一齐修理好,本地的人和过路的人就都可以享受饮水之福了。

这一爻是说九三的功能只发挥了一半,仍然未得大用。

六四:井,无咎。

象曰:井无咎,修井也。

六四阴爻阴位得正。经过九三掏去井中泥沙,使井水清洁之后,六四再努一把力继续用瓦砌井壁,修理整治。这样做,当然不会有过错。

这一爻是说修身修业,治理环境。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洌”,是指水甘美澄洁。

九五刚直中正,又居尊位,论才能,论德行,都是至善至美的,就好像是甘美洁净的井泉大量涌出,能供人们饮用,所以九五也能造福人群。

象传说: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中正的德行,因此可以广布恩惠。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收:收起吊绳,汲取井水。幕,盖子。

上六是最上位,即井的功用已大功告成。也就是可以用绳子吊桶汲水使用,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井口无须用盖封闭,而可供人们普遍享用。也代表了在上位的人能普遍地为人民造福,然而却必须有诚信,才是最完善的服务,也才能吉祥。

象传说:“井”到这时已大功告成了,九五虽然高居尊位,有寒泉可供人们使用,但是要是掩盖井口,仍然发挥不了功效。现在却将盖子开启,使人们能普遍受惠享用,因此说大功已告成,而没有什么缺憾。

任贤用能修德持恒

井卦所讲的是井水养人、人们用井治井的内容。这显然是一个喻像。一般人们认为,本卦是以井为喻,阐释了用贤的道理。认为政权虽有更迭,用贤的道理始终不变,但是在具体的用人过程中,却又灵活多变,对于一些本来可用之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合时宜时,理应淘汰;贤士往往因为人事渠道的阻塞而被埋没在民间不能致仕任用,这是人才的莫大浪费;领导者应该重视人才的发掘;贤士也应该不断自我完善,等待时机,造福于人民;贤士被任用而且居于高位时,应始终如一,为国为民;作为任贤用能的最高领导者,也要坚持修德不已,与时俱进,以使政德功业保持长久不衰。

战国时,齐王联合楚、魏两国灭了宋国,就变得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实现自己的天子梦。列国诸侯对他都很敌视,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一直受到齐国的攻击,更想找机会报仇雪耻。

燕国当初也是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他听信了奸臣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又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于是,他亲自登门拜访老臣郭隗,请他为国家推荐贤才。

郭隗先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然后说:“既然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先把我当作马骨来试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为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于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便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乐毅立了大功,燕昭王亲自来到济水边劳军,把乐毅封为昌国君。

把人才比作千里马,可能就是从燕昭王开始的。即使他一生中没有别的作为,单凭这一点,也足以留名青史了。因为用贤任能对于领导者实在太重要了。特别是像燕国这种曾经差点亡国的情况,就像井卦中所说的“井泥不食”、“井谷射鲋”、“井渫不食”一样,所以必须“修井治井”,即招贤而用。从古至今,凡是人才得到尊重的朝代,就一定会兴旺;反之,人才凋零,或受到排斥打击,这时就离亡国不远了。从燕国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燕昭王重用了乐毅,使燕国大兴。而他的儿子当了国君,把乐毅赶走,就差一点又闹到亡国,最后还是乐毅不计前嫌帮他解了围。

能得到贤才,是幸事;贤才能被重用,更是幸事。

但作为领导者,必须把这种“幸事”善始善终,以求持恒,否则,“井”就还有可能废而不能用。战国时的楚怀王起初任用屈原这样的忠臣,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是未能善始善终,后来信任奸臣,国家一天不如一天,正如屈原在《离骚》中说的:“初既与予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最后楚怀王落得个客死于秦的下场,这不是凶险又是什么?司马迁在修《史记》为屈原作传时,就曾借这段爻辞感慨地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最后司马迁悲叹道:“《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是福哉!”

所以,作为领导者,应当从井卦思想中深深领悟到: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必须能真心诚意地任贤用能,放手让他们发挥所长,同时还要做到将这种行为坚持下去,并且不忘自己的德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井”的“洌寒泉食”,“有孚元吉”,使自己和人民都大得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