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46

第46章 萃卦坤下兑上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悦),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上卦“兑”是悦,下卦“坤”是顺,喜悦而顺从,象征欢聚;上卦“兑”是泽,下卦“坤”是地,象征水在地上聚而成泽。又,本卦九五刚毅中正,六二柔顺中正,以中正为前提而上下呼应,相得益彰,故名“萃”。

萃:聚集。假:凭借,借助。庙:宗庙。类聚,人以群分”,天地万物的普遍情理不外乎聚合与离散。阴阳和悦顺从就能聚合,互相违逆则离散。而聚合则兴旺,离散则衰止,所以从天地万物的聚散中可以看出事物兴衰的端倪。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初六与九四阴爻相应,但中间有两个阴爻阻挡,形成障碍;因而,初六纵然有诚意也难有结果。然而,如果初六呼号求援,不被二阴诱惑,九四听到,就会伸出援手,两人就可以握手言欢,破涕为笑,所以,果敢地前进,不会有灾祸。

这一爻说明,为了正当的事业目标,不可意志动摇,应当坚定向前。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殷代的春祭,周代的夏祭,都称作“禴”,是简单的祭祀。

六二与九五阴阳相应,但必须有九五的援引,才有相聚,吉祥没有灾祸。

象传说:六二虽然在下卦的中位,但却包围在两个阴爻中间,可能受其影响,使中庸的德性发生变化。所以警告说,趁中庸的德性还没有改变之前,立即给以援引才会吉祥,没有灾难。

这一爻说明,只要有意志和诚信,必然可以聚集。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萃如”,是要相聚的状态。“嗟如”,是叹息的样子。“巽”在此是顺的意思。

六三是阴柔的小人,不中不正,在上方也没有应援,不得已,想与邻近会聚,但没有人与他相应,因此只有叹息,得不到任何利益。唯一的出路是与上六相聚,不过,上六与六三都属于阴,同性相斥,到底不是圆满的结合,出于无奈,不得不与已在极端而且无位的阴爻结成伴侣,多少会有羞惭的感觉。

这一爻是说身边即或有坚强有力的援助者,但如果行为不正,宁可舍弃,而与远方志同道合不得势的朋友结交,才会有利。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四阳刚失正,爻位确有不当;而且九四不居尊位,只是近君之臣,却有初六之应,又有六三之比,在下之民为其所得,故有专权越分、欺君夺民之嫌,本应有咎。

爻辞实为告诫之语,是说九四只有得“大吉”,才能“无咎”。对于九四来说,不当君位则不应该聚民,既聚民,如果能率领群民归顺于九五,并且鞠躬尽瘁,始终团结在君王的周围,成为王室的贤臣,则为得“大吉”,可以免去专民之咎了。

这一爻是说,动机不纯正,只有使结果尽善尽美,才会吉祥。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九四是位的问题,九五则是德的问题。若有其位而无其德,仍然不能使人信服。

“元”是元首、君王的意思,作为君王,要反身修己,长久不渝地守持正固,这样才能功德彰显,天下无人不服,自然可以使悔恨消失。象传指出:“萃有位,志未光也。”仅仅是“萃有位”,而不能做到“元永贞”,那是不行的。

这一爻强调修德的重要性。

上六,赍咨涕,无咎。

象曰:赍咨涕,未安上也。

上六由于处在萃卦之极,与六三无应,又与九五逆比,孤独而不能相聚,只好唉声叹息,痛哭流涕。

上六嗟叹哭泣,心不安宁,说明他认识到不能萃聚、孤苦无助的危险。而能知危惧祸,不敢自安,自然行事谨慎,不会被邪恶所害。另一方面,上六既然嗟叹哭泣,也就从反面说明了他有坚定不移的求聚的心志,最终还是能得以会聚的。因此爻辞说上六“无咎”。

这一爻是说,虽然欲聚不成,但内存求聚之心。

以正相聚团结共事

萃卦在姤卦之后。序卦传云:“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孔颖达《周易正义》云:“能招民聚物,使民归而聚己,故名为‘萃’也。”大意是说,在除去邪恶乌合而与正义力量相遇之日,小人道消,则君子道长。而君子因其相遇而汇聚一堂,团结成一股绳,从而形成了一股促进安定团结、共谋进步的力量。

看来,萃卦的核心意思便是“聚”,而尤指领导者“能招民聚物,使民归而聚己”。当然,它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这种“聚”的力量一定要“正”,努力的方向是正当的,为大多数人而服务的。

其实,“团结力量大”,这种认识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人们在做事时,真正能做到团结,齐心共事,其实很难。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能够让部下以自己为核心,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则会达到“三人成虎”,无往而不胜的效果。

刘邦在鸿门宴上,其实就是处于龙潭虎穴。他之所以能成功逃脱,不是因为有上天眷顾,而是因为他有一个精诚团结、上下齐心的团队。而项羽一方呢,正好暴露了这方面的弱点,甚至有人吃里爬外。对于领导者来说,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当时,刘邦的军队抢了头功,先入咸阳,而强大的项羽随后也驻扎在鸿门。项羽听说刘邦有称王的野心,大为光火,谋士范增劝项羽把刘邦除掉,以免后患。项羽于是通知刘邦来鸿门见面。

项羽的手下有一个叫项伯的,他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生死之交,他怕项羽打败刘邦后连张良也不放过,连忙偷偷跑到刘邦的营中,告诉张良项羽即将攻打的消息,并劝说张良赶紧躲避,以免杀身之祸。张良说:“刘邦一直对我不错,现在他有难,如果我离他而去,实在不仁不义,我必须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刘邦知道后,大吃一惊,要求张良带他去见项伯。

刘邦见到项伯后,不断地奉承他,并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然后对项伯说:“我攻破咸阳后,不敢私自动一点东西,天天盼望项羽将军到来,以便把咸阳移交给他,现在却不料被他误会,希望你回去后把我的苦心转达给他。”

项伯连夜回到营中,把刘邦和他说的话全部向项羽说了一遍,并夸大了刘邦对项羽的敬畏之情,项羽的火气因此去了不少。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亲信来见项羽。项羽见刘邦态度谦恭有礼,怒气顿消,随即邀请刘邦喝酒。

在酒席上,范增不断地给项羽使眼色,暗示他早下令拿下刘邦,以绝后患。项羽装着不明白的样子毫无反应。范增急了,偷偷招项羽的从弟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杀掉刘邦。但项伯见来者不善,也拔剑和项庄对舞,并时时以身体遮挡刘邦,使项庄无法按计行事。

张良一见情况不妙,偷偷跑出帐外,对担任警戒的樊哙说:“情况紧急!项庄在里面舞起剑来,准备借机杀掉主公。”

樊哙一听张良的话,便不顾门卫的阻拦,强行进入帐内。

项羽一见樊哙,问清情况后,先给了他一条生猪腿,樊哙把手中的盾牌放在地上,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嚼起来。一会儿,项羽又说:“好汉,你能喝点酒吗?”樊哙一抹嘴巴,大声嚷道:“死都不怕,还怕喝酒?秦王残暴不仁,天下人都起来反对他。刘将军进入咸阳后,把宫室仓库都严加看管,日夜等着你的到来。他的功劳可谓不小了,听说你不但不打算奖赏他,还准备听从小人之言,欲加害于他。你这样做和秦王有什么两样?”项羽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讪讪地请樊哙入座。

不多久,刘邦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大帐,张良、樊哙跟了出去,力劝刘邦趁机快逃。刘邦便带领樊哙等人抄近路潜回了自己的营地。

张良估计刘邦已返回了军营,才回到帐中,对项羽说:“刘将军有点醉了,没法向你辞行,他特意留下了玉璧和玉斗各一对,玉璧送给将军您,玉斗送给范增将军,请你们收下。”项羽问:“刘邦呢?”张良说:“刘将军怕将军的手下人为难他,已经先走了。”项羽没吱声,接过玉璧放在座位上。范增脸都气青了。他把刘邦送给他的玉斗扔在地上,抽出剑不断地砍它,边砍边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得项羽天下的,必是刘邦,我们都要成为他的阶下囚啊!”

鸿门宴上,其紧张激烈程度不亚于血肉横飞的战场。在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表现可谓截然不同。项羽集团,首领项羽,优柔寡断,三心二意;虽有谋士范增和壮士项庄,但那个吃里爬外的项伯,不仅事先泄露机密给敌人,还在关键时候捣乱,使一个绝妙的计划功败垂成。反观刘邦集团,领导者刘邦,英明果断,知人善用;谋士张良,算无遗策;壮士樊哙,更是努目金刚,令人望而生畏。他们一心一意,配合默契,文官出谋,武将出力。两相对比之下,项羽最后落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鸿门宴斗争的胜利,只是刘邦集团团结力量的一种表现,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团结,关键在于他那种知人善任、正己尊人的言行方式。而这正是萃卦所一再强调的领导思想之一。当然,刘邦作为一个草莽出身的“英雄”,其自身有各种毛病和缺陷。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领导处事方法,确实部分地体现了萃卦所指示的思想原则。

综合来看,萃卦阐述了群体聚合的原则。人们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聚集的目的应正当,聚集的人都应一心一意,始终如一;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应该互相信任,竭诚地对待同道,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应尊重自己的追随者;团结共事的人,应互相激励,不宜互相挑剔抱怨;前来聚集的愿望真诚与否,须经实践检验;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应该注重以自己的德行感化和号召民众,将民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群体中,不可孤高自傲,脱离民众;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应及时反省纠正,将自己的力量汇聚到集体的事业中去。

也许我们得承认,这种人们似乎耳熟能详的“大道理”,其实正是一种积极卓越的处世思想,可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也不管哪一级别的领导者,如果能真的把这些原则方法切实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相信将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力量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