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53

第53章 平时节俭一点,才能避免危难

“约而为泰”,约是俭约。在变乱的时候,有很多人本应节约的,但很少这样,都是要充面子,讲排场。没有米下锅了也不管,排场先摆出来再说。

——南怀瑾《论语别裁·时衰鬼弄人》

【精彩导读】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感到一种无奈。“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在南怀瑾看来,那些在变乱的时候即便没米下锅,还要充面子、讲排场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约而为泰”的人,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保持美好品德的。

《周易·否》说:“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君子以节俭为德而避开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这是在告诫人们当处在“否”(不利、不好)之时,要节俭避免陷入更大的危难,在“泰”(通泰、顺利)之时,也应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

波斯诗人萨迪也曾说:“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我们谁都不是先知,永远不可能预见什么时候会生病或发生变故,弄得我们无依无靠,或者某个突发事件突然会搞得我们措手不及。如果我们不作长远打算,很容易使自己在未来生活中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银行里却没有一分钱,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窘迫啊!钱到用时方恨少,这样的哀叹是普通人常常发出的,与那些深谋远虑,能够为了应付紧急情况和疾病或安享晚年而储蓄的人相比,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的生活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节俭的人总是在不断地储蓄,以便应付自己和亲人有可能遭遇的各种不测。他们为自己的家庭遮风挡雨,使自己的家人免受别人的欺侮和冷漠自私的对待。我们不仅自己平时要节俭,更要把这种意识灌输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体会“君子以俭德辟难”的道理。

【亲子诵读】

《训俭示康》节选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解析:

张文节当宰相时,生活标准还是同他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随就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自己生活却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这是清廉节俭,外人却讥笑你像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还是随大家的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人们普遍的情况是由节俭进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困难。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这个人哪能长期存在呢?一旦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生活已久,不能立刻节俭,必定会导致流离失所。哪里像我做大官或不做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像同一天一样呢?”唉,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普通人能比得上的啊!

【故事链接】

勤俭明志的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勤俭明志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勤奋刻苦。为了做到心无旁骛,范仲淹到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苦读。他每天煮好一锅粥,等凉了以后把这锅粥划成若干块,然后把咸菜切成碎末,以咸菜碎末就着粥块度日。

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今河南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藏书几千卷。在这里范仲淹如鱼得水,以一贯的勤俭刻苦作风向学问的更高峰攀登。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同窗好友过来拜访,发现他的饮食条件很差,就让人送了些美味佳肴过来。过了几天,这位朋友又来拜访,他非常吃惊地发现,上次送来的鸡鸭鱼肉都发霉了,范仲淹却连筷子都没动一下。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着解释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不能安心读书。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可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心中肃然起敬。

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人,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他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