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43

第43章 不念旧恶,过去的就过去了

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后,要回国讲学了。他发表“宣言”,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说他。

——南怀瑾《论语别裁·不如归去》

【精彩导读】

孔子曾经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说孔子对于伯夷、叔齐、泰伯这3个人一向就是非常敬佩,这里他又来夸赞他们3位了。他们什么样的美德让孔子大为褒扬呢?“不念旧恶”,就是胸怀广博,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不记仇,很宽容,而且“怨是用希”,就是不把仇恨放在心里面,能够不怨天尤人,心底无私自宽。如此,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孩子们大多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很自然地觉得自己受欺负了,就一定要找机会欺负回去。孩子的这种思维,多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但这给孩子灌输了一种“复仇”的思想,是在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宽恕别人,只能苦了自己。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自己寝食难安,魂不守舍,心烦意乱,最终会导致疾病和死亡,这样看来,报复让我们对别人的打击不能实现,反倒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摧残。还不如像孔子说的那样:“‘不念旧恶’,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说他。”

【亲子诵读】

《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解析: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虞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故事链接】

齐桓公不计前嫌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谋士,公子纠的谋士叫管仲,公子小白的谋士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回齐国争夺王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安排好人马在那里拦截他。看到公子小白的车过来了,管仲弯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谁知道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下令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候他是公子纠的谋士,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听了鲍叔牙的一番话,齐桓公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管仲果真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不计前嫌,礼贤下士的风范也为后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