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03

第3章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

——南怀瑾《诵读经典从何处入手》

【精彩导读】

在南怀瑾看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只是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不是培育儿童德行的书本。这是因为这些识字教材寓意不深,3个或4个字一句,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4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此,当儿童学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能认识1000多个字后,就应该进行心性德行方面的培养,巩固他所学的那1000多个字,这就要开始读南宋大儒朱熹编选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有研究证明: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儿童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齐鲁文化的特点是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

对于孩子应该如何读《四书》,南怀瑾的建议是:先读《大学》,再读《中庸》,接着读《论语》,最后读《孟子》。当然,孩子在读“四书”时,也要读一些富有韵律的书。这在南怀瑾亲自选目编选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系列书籍中有所体现。

【亲子诵读】

《荀子·劝学》节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解析: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读书人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才停止。所以学习的科目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故事链接】

钱穆背书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其实是自学成才,他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而是通过10年乡教苦读,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得以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从此走向高校教书之路。

钱穆记忆力极佳,7岁去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40,每篇文字大约读过3遍就能背诵,9岁时就能背诵整本《三国演义》。当钱穆的孙女向他请教读书问题,他的回答是:“《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由此可见,背诵“四书五经”对于钱穆这个国学大师的意义是多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