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29

第29章 仁就是能够爱一切人

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

——南怀瑾《论语别裁·樊迟问“知”“仁”》

【精彩导读】

一部《论语》,质朴无华,几无修饰,因为是对孔老夫子日常之中言谈的随录,故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他真心的自然流露。孔子往往是不假思索,未经雕饰便脱口而出,真率而不做作。如果要问《论语》在说什么,一言以蔽之,便是“仁”。

然而,仁究竟为何物?想从中找到确定的概念以应对考试的人必然会失望。毕竟《论语》不是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孔子也不是喜欢让学生死背概念的老夫子,他所做的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在三言两语之中给你一些暗示让你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通过思辨来交流的授课。在和孔子的对话中便能发觉仁的内涵非常之广阔,因为它把各种美德都纳入了这个范畴里。行为处事恭敬有礼、与人为善、忠实厚道、孝敬父母,等等,都是仁。仁是一切美德之源,换言之,人身上所体现的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化身。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

不只是孔子这么理解仁,墨子对仁的理解也是如此。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道》给仁下的定义是“博爱之谓仁”,所以后世儒家的读书人都用这个话来解释仁。韩愈的这个观点就是来自墨子的。墨子没有直接讲仁,而是讲兼爱,兼爱就是博爱,我爱我的兄弟,我也爱天下人的兄弟;我爱我的父母,我也必须要爱天下人的父母;我爱我的子女,我也要爱天下人的子女,这就是墨子的思想。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岁的婴儿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哭的人,也就是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他人的本能。这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却变得冷漠,很难对周围的人和事富有爱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孩子的爱心丧失了呢?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要想让孩子保持“仁”的本心,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看大人是怎样关心、帮助他人的,适时地让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把看与做联系起来,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养成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

然而,孔子所说的“一切人”并不单指人类这一种生命,而是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生命,这才是圣人的“仁”思。因此,父母还要教育孩子爱护花草、动物等世间的一切生命。

【亲子诵读】

《论语·颜渊》节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解析: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论语·子路》节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解析: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论语·述而》节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析: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故事链接】

子产不吃鱼

孔子的弟子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百姓非常尊崇他。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庭院中的鱼池里。”

他的仆人很不解地说:“老爷,这种鱼是少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而且这些鱼在鱼池里得不到营养说不定会死去。这是您朋友送的礼物,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一来不辜负朋友的好意,二来还可以补充营养。”

子产笑道:“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我宁可让它们自然死亡,也不让它们死在餐桌上。”仆人只得遵照命令。

当仆人把鱼倒进池中时,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