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22

第22章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做人是从什么开始的?从心性修养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南怀瑾《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大学>;提出的方法》

【精彩导读】

在南怀瑾看来,中国这100年来的教育都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不知道我们应该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子。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方法就有问题,就变成了成绩、升学率至上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里生龙活虎,但一到了社会就处处碰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不会做人,不会做人就很难招人喜欢,不招人喜欢自然处处碰壁,处处吃苦头。

“做人”是民间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学习做人”,按中国传统说法就是“修身”,按现代科学理论叫作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大学》曾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

南怀瑾建议做人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之所以要从儿童抓起,是因为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在人生的最初时段,是心理学上的“依赖生活期”,也就是被称为孩子的那整个未成年期。这个时段从乳儿期一直拖至少年期甚至青年期。这期间,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发育身体和学习社会生活,学习做人。

当然,第一个应该教孩子做人道理的是父母,紧随其后的就是老师了。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职责明确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可以理解为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做人的教育,“授业”可以理解为文化教育,“解惑”所要“解”之“惑”显然既包括“传道”中的,也包括“授业”中的。可见他也是把教孩子做人放在首位的。

【亲子诵读】

《荀子·修身》节选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解析: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故事链接】

李嘉诚教子

我国知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过:“对子女的教育,99%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2/3教他们如何做人,1/3才是教他们如何做生意。”所以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从小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

李嘉诚深知言传身教的意义,要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身为父亲的他自己必须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把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儿子们的思想中。在李家兄弟的童年时期,李嘉诚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坚持读书、学习外语,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也很自觉勤奋。

每逢星期日,李嘉诚就会带他们一起出海游泳,而游完泳后,必定要给他们上一堂严肃的国学大课。他会拿出随身带着的《老子》《庄子》等书,一句一句地读,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解释给儿子听。时间一长,李泽钜和李泽楷记住了那些传统的做人准则、诚实,比如信义等。

正是因为李嘉诚从小注重对儿子做人的教育,两个儿子才能像他一样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正如李泽楷所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