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19

第19章 兄友弟恭也是孝

“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

——南怀瑾《论语别裁·爱与罪》

【精彩导读】

人们提到“孝”字,首先想到的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孝顺”“孝敬”,其实古人倡导的是“孝悌之道”。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首孝悌,次见闻”为儒家文化所提倡,遵循孝悌之道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只有身体力行地去做到孝悌,如果还有精力,那么再去学知识,长见识。可见行“孝悌”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

南怀瑾认为我们奉行的“孝悌”并不是愚孝愚悌,而是一种相互式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之间的谦恭有序应该是一种彼此的感化。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对膝下的儿女,做父母的哪一个不爱?父母当然希望子女之间能和睦友爱地相处,在生活中彼此扶持,共同幸福。要让孩子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礼貌和谦让,多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尽量在孩子不尊重兄弟姐妹时教育他们,才能真正让他们理解“兄友弟恭”的意义。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孝顺父母,就该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友爱,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恭敬,兄弟姐妹间互爱互敬,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亲子诵读】

《孟子·万章》节选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解析:

万章问道:“舜的父母让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房顶,就抽去梯子,舜的父亲瞽叟放火烧仓(幸而舜逃离了)。于是又让舜去淘井,(瞽叟从井里)出来,就用土填塞那口井。舜的兄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两位嫂嫂给我铺床叠被。’象便向舜的卧室走去,舜却坐在琴案边弹琴。象说:‘哦哟,我真想念你呀!’面有愧色。舜说:‘我想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牛羊仓廪)吧!’我不懂,舜真不知象要杀害他吗?”

孟子答道:“为什么不知道呢?象忧愁,舜也忧愁,象高兴,舜也高兴。”

万章问:“那么,舜的高兴是假装的吗?”

孟子回答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熟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着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诡诈所欺骗。象既然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诚地相信他,由衷地高兴起来,怎么是假装的呢?”

《颜氏家训·兄弟》节选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解析: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至于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双亲已经去世,留下兄弟相对,应当既像形和影,又像声和响,爱护先人的遗体,顾惜自身的分气,除了兄弟还能挂念谁呢?兄弟之间,与他人可不一样,要求高就容易产生埋怨,而关系亲近就容易消除隔阂。譬如住的房屋,出现了一个漏洞就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有了雀鼠也不忧虑,刮风下雨也不防御,那么就会墙崩柱摧,无从挽回了。仆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风雨,怕还更厉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爱;子侄要是不相爱,族里的子侄辈就疏远欠亲密;族里的子侄辈疏远不亲密,那僮仆就成仇敌了。如果这样,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脸踩他的心,那还有谁来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结交天下之士并做到欢爱却对兄长不尊敬的人存在,怎么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统率几万大军并得其死力却对弟弟不恩爱的,这又怎么能疏而不能做到对弟亲呢!

【故事链接】

谦恭有礼的弟弟

杨播,北魏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字延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杨椿,一个叫杨津。杨播为人忠厚,也很重视教育,他经常教育两个儿子要互相尊重、谦让。

两个儿子从小感情就很好,他们一起学习,晚上睡在一个大床上,关系特别好。在吃饭的时候,兄弟俩一定等到全家人都到齐之后,才开始吃饭。邻居和乡亲都说他们俩是懂事的孩子,杨播每次听到别人夸他的儿子,都开心得合不拢嘴。

后来,杨播去世了,别人都觉得他的两个儿子关系会变得不如以前,但让人意外的是,兄弟俩还是亲密如昔。即使他们后来都各自成了家,也依然来往得很密切。

有一次,杨椿喝醉了酒,连路都走不好了,杨津就搀扶哥哥回家,伺候他睡下。由于害怕哥哥酒醒之后一时半会儿还照顾不了自己,杨津躺在哥哥身边,不敢合眼。

后来,他们在花甲之年都当了大官,但是弟弟杨津还像原来那样,每天早、晚都要问候哥哥一次,时时注意哥哥的身体和饮食情况。有时候,哥哥让他休息一下,不用那么操劳,他却对哥哥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多照顾哥哥一点是应该的。